明倪元璐行草舞鶴賦卷

明倪元璐行草舞鶴賦卷

《明倪元璐行草舞鶴賦卷》是明代書畫家倪元璐創作的一幅行草長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倪元璐行草舞鶴賦卷
  • 類別:中國書法
  • 時代:明代
  • 作者:倪元璐
  • 規格:縱:30.4厘米,橫:909.8厘米
作者簡介,創作背景,作品特色,

作者簡介

以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而論,倪元璐稱得上典型的“忠臣死節”。他是浙江上虞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字汝玉,號鴻寶,天啟二年(1622)進士及第,歷任戶部尚書和禮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占北京,皇帝朱由檢跑到煤山自縊身亡,倪元璐隨後自縊,算是壯烈殉國,終年52歲。明福王謚其為“文正”。

創作背景

寫於崇禎二年(1629)。是年四月,倪元璐以翰林院侍講的身份遷官南京國子監司業。他到任之後,即把母親接來奉養盡孝。

作品特色

在中國書法史上,明代雖然沒有出現像秦漢、魏晉和隋唐那樣的高峰,但明代的書法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而且,在眾多的書法家中,大多以妍美、秀麗、飄逸見長,如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而倪元璐在這些書家中則顯得比較獨特——他的書法是以雄渾、蒼涼見長的。下面就以故宮博物院所藏他的一件名作—口《舞鶴賦卷》(圖為作品局部)為例加以分析。
這是一件一氣呵成、大氣磅礴的力作。從用筆上看,此作不斤斤於點畫的工拙,不講究行筆的“逆人平出”,更不在意筆畫的“藏頭護尾”,而是大膽落筆,信筆由之。但倪元璐又具有很強的控制和擒縱能力。他行筆果敢而不草率,下筆重拙而不粗俗,筆畫圓渾而力量中含。如篇名《舞鶴賦》三個字,筆力遒勁,線條圓渾,但毫無臃腫之病。在書寫過程中,倪元璐習慣用渴筆濃墨,使人能感覺到書寫時下筆的凝重和力度。由於濃墨渴筆,使得線條呈現一種生澀、蒼勁之美。那種克服摩擦力而自然形成的飛白與枯筆,恰恰是一種力量之美,如篇首的“舞鶴”和第二行的“幽”字、第三行的“禽”字、第五行的“指”字等。但倪元璐又不是一味地用渴筆濃墨,而是燥潤相映、濃枯相諧。他好像不大注意墨的濃枯、筆的渴飽,而是順其自然、不加修飾,這就在無意中形成了自然而富有變化的藝術形象。如篇目中的“賦”,第二行的“散”、“徑”、“驗”,第三行的“物”、“偉”等字,都是筆酣墨飽,與其他的渴筆枯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又不失和諧自然,真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極。
據《倪元璐年譜》記載,他的官舍旁有修廊疏牖,曲橋池塘,景致幽雅,更有友人送來雙鶴,放養園中。倪元璐因見雙鶴銜枝駢舞,出入雲漢,逸興大發,遂完成了《舞鶴賦卷》這幅佳作。
在書法創作中,橫幅的難度要大於直幅。而且,在倪元璐的存世作品中,直幅居多。《舞鶴賦卷》長達九米,在創作過程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倪元璐憑藉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使這件作品達到了自然流暢、和諧統一而又雄渾蒼勁的藝術境界,可以說與前人比肩繼踵,令後人無法企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