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政治思想
- 外文名:political thought in Ming dynasty of China
- 代表:李贄的反傳統
- 性質: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政治思想
- 時代:明代
明代政治思想,背景,主要政治思想,① 外儒內法的政治權術,② 加強思想統治的心學,③ 挽救社會的改革思想,④ 反傳統、反權威的“訾議國政”思想興起,⑤ “均田免糧”的反封建口號,
明代政治思想
political thought in Ming dynasty of China
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政治思想。
背景
在農民起義勝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明王朝,為了對付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空前強化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明王朝的統治者,不僅廢除丞相,設特務機構,改組軍事指揮體系,大大加強了皇帝的集權統治,而且還極力推行以程朱理學為主要內容的思想統治。隨著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宦官專權的出現,明王朝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壓迫日益加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也日益加深。農民起義,外寇入侵,宗室叛亂,此起彼伏。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開始萌芽,反增稅等市民運動興起,又給社會矛盾增加了新內容。社會矛盾的急劇發展,導致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主要政治思想
明代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表現在如下5個方面:
① 外儒內法的政治權術
朱元璋奪取政權後,強調尊重儒學,洪武十五年(1382)下詔通祀孔子,稱讚孔子“道冠百王,功參天地”。他主張以仁義之道治國,反對嚴刑峻罰,告誡大臣說:“喪亂之餘,民思治安,猶饑渴之望飲食,若更驅之以法令,譬以藥療疾而加之以鳩,民何賴焉”(《明通鑑》卷一)。有人在總結元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時說:“元有天下,以寬得之,亦以寬失之”(《明通鑑》卷二),朱元璋駁斥說:“寬得之則聞之矣,以寬失之,未之聞也。居上之道,正宜用寬”(同前)。有人鼓吹申韓的重刑主義說:“法重則人不敢輕犯,吏察則下無遁情”。朱元璋則說:“法重則刑濫,吏察則政苛,鉗制下民,而犯者必眾”,“未聞用申韓之法可致堯舜之治也”(《明通鑑》卷四)。實際上朱元璋在政治活動中,卻採取以猛治國的方針,實踐了法家的政治主張。他猜忌成性,屢興文字之獄;嚴刑峻罰,並運用特務組織,製造了許多血案;他採用野蠻殘酷的刑罰,大批地屠戮,以至賢否不分,善惡不辨。
② 加強思想統治的心學
明代中期,階級鬥爭日益激烈,農民起義時有發生。明王朝統治者在用暴力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又加強了思想統治。王守仁的心學便應運而生,“心學”認為心是宇宙的本體,天地萬物的主宰,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心派生出來的。他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王文成公全書·與王純甫書之二》)。從心學的理論出發,他把封建的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說成是人心所固有的。他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上》)。作為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孝悌和惻隱之心如同吃飯一樣是人類的本能。推而廣之,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名教也是人類的本能。他的邏輯是:如果人人都能自覺地遵守三綱五常之道,便不會犯上作亂,天下就太平了。
③ 挽救社會的改革思想
當明王朝的危機表面化時,出現了張居正的改革思想。他的改革綱領主要是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解決實際存在的弊端,提高統治功效。這些主張雖然反映了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要求改善統治的思想,但實際上卻是難以做到的。
④ 反傳統、反權威的“訾議國政”思想興起
明代後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有了萌芽。市民階級開始參加政治活動,相應地產生了思想上的代表人物。李贄勇敢地站出來反對封建傳統、反對權威,要求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宣傳人類平等,批判封建禮教,反對岐視婦女,主張婚姻自由,他幻想“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的理想社會。以顧憲成為代表的東林學派,借講學之名,“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抨擊當權派,反對礦監、稅監的掠奪,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
⑤ “均田免糧”的反封建口號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發展了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的均平思想,提出了“均田免糧”的綱領,並在實踐中給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分配了土地。這一綱領是近代民主革命“耕者有其田”思想的萌芽,包含了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