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

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

基本介紹

  • 書名: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G_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209頁
  • 開本:18
  • 品牌:上海辭書出版社
  • 作者:黃明同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57012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他是明代儒學史上承上啟下的人物,師承明初學者吳與粥,糅合宋代理學諸家,融儒、道、釋於一爐,開啟”心外有物”的嶺南心學,創立別具特色的江門學派,下啟湛甘泉、王陽明之心學。
黃明同編著的《明代心學開篇者(陳獻章)》分為十八章,各章用四言體聯句作醒目的標題,形式上有點像民間章回體讀物,章與章連環緊扣,擇其要點,循其脈絡,文字流暢,情節生動,引人人勝,富有可讀性,凸顯傳主的立體感,寫活了人物,是一本關於陳獻章的思想性的人物傳記。

作者簡介

黃明同,1940年生,研究員,廣西合浦人。曾任華南師範大學嶺南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副所長、哲學所所長。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老專家工作室副主任、孫中山基金會秘書長。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孫中山研究,在孫中山研究與陳獻章研究方面有較大的開拓。主要研究成果有獨著專著《陳獻章評傳》、《明代心學宗師——陳獻章》、《孫中山建設哲學——中國現代系統思維的開啟及運用》二人合著專著《孫中山經濟思想——中國建設前瞻者的思考》、《王船山歷史觀與史論研究》,合著專著《嶺南文化志》、《孫中山思想與實踐》、《康有為早期遺稿述評》等;主編《廣東省志·社會科學志》;副主編《廣東省志·孫中山志》;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文章80餘篇。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五嶺之南 開放兼容
一、文化之成,地域就之
二、地貌多元,憂喜兼之
三、經濟活動,多元開放
四、嶺南文化,別具一格
第二章 社會變革 文化創新
一、明代改革,雙重效應
二、廣東發展,呈新動向
三、文化轉型,大勢所趨
四、嶺南文化,務實創新
第三章 中原移民 老莊家學
一、被迫南遷,落戶新會
二、移居江門,感悟人生
三、詩文學說,江門情懷
四、崇尚自然,道家氛圍
第四章 志向高遠 離鄉求師
一、少年聰穎,凜然浩氣
二、應試受挫,臨川拜師
第五章 坐春陽台 學貴自得
一、杜門不出,徹悟自得
二、學無難易,貴在自得
三、自得之機,首在知疑
四、六經在我,唯求自得
第六章 靜養端倪 心學新篇
一、虛靜無欲,心學法門
二、心道湊泊,宇宙在我
三、心俱萬理,足開萬世
四、明代心學,啟動轉型
五、化繁為簡,獨開門戶
第七章 以道為體 道通於物
一、萬物之本,至大至虛
二、道不離物,物中寓道
三、道氣同體,虛實參半
四、理論構架,兼容諸家
第八章 學宗自然 道家情懷
一、道本自然,化化生生
二、天命流行,真機活潑
三、自然之蘊,醇和之心
四、物我兩忘,天地同體
第九章 復游太學 名震京師
一、習射風波,再次赴京
二、祭酒題試,顯露才華
三、龜山不如,真儒復出
四、再次落第,灑脫南歸
第十章 自立門戶 致力教育
一、居碧玉樓,潛心事業
二、“抱病違時”,多方應酬
三、興學育人,有教無類
四、啟發自覺,活潑生動
五、理論升華,桃李芬芳
第十一章 以道為詩以詩傳道
一、以詩為教,特色教育
二、以詩載道,別出心裁
三、詩論創新,精闢高妙
第十二章 被薦赴京一路風采
一、彭韶薦舉,應詔赴京
二、無奈上路,一路自得
三、乞歸養母,請辭返鄉
第十三章 志在山水無意仕途
一、取道水路,返鄉傍母
二、講學會友,孜孜不倦
三、瀟灑自如,多愁感傷
四、從祀孔廟,蓋棺定論
第十四章 士不居官愛國愛民
一、君與親一,注重綱常
二、終生愛國,素重民生
三、倡導廉明,痛惡貪腐
第十五章 半醒半醉灑脫人生
一、人世進取,灑脫自如
二、用行舍藏,禮義進退
三、半著江山,半醉瓊林
第十六章 衣缽傳承 一代宗師
一、關懷期待,悉心指導
二、江門釣台,衣缽授予
三、隨處體認,繼承弘揚
四、江門學派,跨越嶺海
第十七章 陽明白沙 同中有異
一、彼此關係,撲朔迷離
二、體悟本心,二者之同
三、道物關係,同中顯異
四、昭示轉型,二人同功
第十八章 文化精神 超越時空
一、永恆價值,永恆光芒
二、走出爭議,重新解讀
三、擦亮品牌,承傳精神
附 錄
陳獻章 年譜簡編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二、地貌多元,憂喜兼之
嶺南,地處邊遠,地形複雜。古代的嶺南,非常荒涼,氣候潮濕炎熱,原住民蓬頭紋身,赤腳陋衣,民俗頗為怪異。在中原人眼中,嶺南人缺乏文明禮儀;嶺南既荒又蠻,故被稱為“南蠻”。
地理複雜,雙重效應
文化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曾有學者指出,嶺南地理複雜多樣,既有聳嶺疊嶂的丘陵,又有河網密布的平原和三角洲,還有瀕臨大海的海濱;古代嶺南,有農耕經濟,還有漁獵經濟和航海交通;複雜的地理環境、多元的經濟生活以及多民族的雜居,使嶺南文化呈現多種民系、多種類型、多種地域和多種層次的文化態勢。①這一分析無疑揭示了嶺南地理環境的複雜性、經濟的多樣性,以及多民族雜居的多元性,這種種因素與文化之間有著至為密切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嶺南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對嶺南人的社會生活與文化取向,產生著既憂又喜的雙重效應:
一方面,古代嶺南,由於北部峻岭的阻隔,交通的不便,其經濟社會發展,起步較北方晚。在先秦時期,嶺南處於較中原落後的狀態,即使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央政府為了統管邊遠地區,曾派遣一批良家女子到嶺南作南下大軍的配偶,又在嶺南設立郡縣,遣派官員進行治理,然而由於峻岭的阻隔,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與中原仍然存在極大差距。只是到了唐代,宰相張九齡開拓了梅嶺通道,嶺南才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可是,五嶺的阻隔,給嶺南帶來的負面影響,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多元的地形地貌,則帶來了嶺南人的多元思維與多元的經營習慣。漫長的海岸線,使嶺南人可以利用大海豐富的資源,並開展對外交往,這既催化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又得以營造海洋文化,催生開放、兼容與創新的文化精神,孕育和產生別具特色的嶺南文化。由此足見地理環境的優勢,給嶺南帶來了積極影響。
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便是在其地理環境中所產生的雙重效應下,辯證地、合乎自身邏輯地發展著:從後進而漸跨入先進行列,而後又引領歷史潮流。 五嶺橫貫,發展滯後
嶺南,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即是五嶺之南。五嶺,指橫貫於廣東、廣西北面的南嶺山脈的五座山峰——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其間位於粵湘交界的石坑崆山,海拔1902米,是高峻的山峰。五嶺,“萬山重疊,猶如一座天然屏障把廣東、廣西與中原分割開來,自是將兩廣稱為嶺南、嶺外、嶺表,這是從自然地理得名的由來”。嶺南,也包括由廣東劃出的海南。
在古代,在未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的漫長歲月里,人們只能靠著雙腿步行。五嶺這道屏障,極大地阻隔著嶺南人與嶺北的交往。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時,難免是望嶺興嘆,其所派遣的大軍南下也得繞道。據史料記載,秦軍委派史祿主持開鑿長達60里的靈渠,連線湘江與西江,為南下嶺南的秦軍開道。從秦至唐,在張九齡開拓南雄的梅嶺通道之前,靈渠便是嶺南與中原溝通的重要通道,中原文化,也是通過它而傳人嶺南。倚著西江的蒼梧廣信,曾一度成為儒學在嶺南的早期傳播地,嶺南精英文化的策源地,嶺南學術文化的中心。在漢代,蒼梧廣信有以專習《左氏春秋》,由嶺南至京都有一定知名度的“三陳”與“四士”,即陳氏祖孫三代陳欽、陳元與陳堅卿,以及士氏四兄弟士燮、士壹、士□、士武。
古代的嶺南,遠離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原,可謂“山高皇帝遠”。特定地理環境的緣故,北方的各種政治風雲與戰亂,較少波及嶺南,同時嶺南也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恩惠與庇護。儘管早在商周以來,嶺南的古越族人與中原的周王朝以及長江流域的各國,有了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往來,然而,人稀而荒涼的嶺南,其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則大大滯後於中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被稱之為“南蠻”,也不無道理。直至唐代,由於梅嶺通道帶來與中原溝通相對的便捷,嶺南經濟才有後來急起的發展態勢,嶺南文化才出現了第一顆閃耀之星——禪宗六祖慧能。陳獻章受惠慧能的大膽創新,及其反求內心頓悟的修煉方法的影響,而為明代文化開心學新篇。總的說來,交通的改善,促進了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廣東社會發展迎來了新的曙光。P2-4

後記

在敲完書稿的最後一個字元之時,心中百感交集。回想起1986年,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評傳”編輯部約稿之後不久,廣東人民出版社“嶺南文庫”編輯部,也曾約寫一本陳獻章的傳記,說陳獻章是廣東大儒,嶺南文庫里不能缺其傳。後因該機構的人事變動,給我的任務也不了了之了。近年,又有機會在嶺南文庫重新立項,實喜出望外,後又因某些原因,書稿最終轉移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走過20多個春秋,終能完成陳大儒——陳獻章傳,了卻了一樁心愿!
鑒於如上的種種,今日能完成當年的夙願,我得感謝方方面面,是他們給了我機會。首先,感謝廣東人民出版老社長岑桑先生,以及嶺南文庫編輯部李銳鋒等諸位編輯。特別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童力軍主任,及該社的相關領導。
常言道,十年磨一劍,我是三十年磨一劍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能堅持陳獻章心學研究,確實十分感謝我的兩位恩師、著名學者——中山大學的李錦全教授與復旦大學的潘富恩教授,他們一直以來給予的悉心指導,以及不斷的鞭策與鼓勵;感謝王陽明研究的專家、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吳光教授的無私關懷與指導以及不斷地為我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尤其他還費心、悉心、精心為本書撰寫了三千多字的序,為讀者作了導讀;感謝山東省社科院原儒學研究所所長劉宗賢研究員,其專著《陸王心學研究》的啟迪,以及她的耐心指導;感謝廣東學界的摯友——五邑大學劉興邦教授、廣州大學程潮教授、佛山科技學院戢鬥勇教授和寧新昌教授,他們對我關於陳獻章哲學思想定位的支持,以及一直以來的相互切磋與激勵特別是劉興邦教授對書稿的審核與把關;感謝摯友特級語文教師黃大威女士對本書的認真校核。也十分感謝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孫中山基金會的幾位同事、朋友——盧日娣、張冰、蒙秋雅、馮國成、林芳靜,他們為我作了大量的掃描與校核工作,使我在結束了孫中山基金會的工作後,在短期內完成書稿。最後,更應感謝陳獻章故鄉——江門,從政府到民間組織對推進陳獻章思想的研究,以及對擦亮其文化品牌所作的努力,特別感激江門方方面面對我的研究工作的一貫關注與幫助。
撰寫陳獻章的第三本書稿時,期待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但因近年有太多的事務性工作干擾,未能坐下來認真進行鑽研,又因原有的功力欠缺,故不能如願。懇望專家與讀者們,給予更多的批評與指正。

序言

黃明同教授繼《陳獻章評傳》之後,又推出新著《明代心學開篇者——陳獻章》。前者是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卷中之一,我曾受叢書編委會之託,享讀了此書稿,認為該書稿質量堪稱上乘,出版後亦頗受讀者歡迎;而後者則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兩書相比較,雖前後同出作者一人之手筆,也都是作者長期從事陳獻章思想研究的力作,然而兩書又各具特色,不論在章節的安排,論述的方式,內容的側重上都各有不同,而新著更突出全書的核心主題,充分論證陳獻章為明代心學開篇人物的歷史地位,是江門學派的創立者,其所創立另具嶺南特色的心學,開啟了中國文化由宋代理學向明代心學轉換的契機。
本書作者為了將自己長期研究陳獻章的成果轉化為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在寫作方法上別開生面,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同時作者始終堅持歷史本真的科學性,做到史實與義理並舉,科學性與通俗性統一。作者為此煞費苦心,將全書分為十八章,各章用四言體聯句作醒目的標題,形式上有點像民間章回體讀物,章與章連環緊扣,擇其要點,循其脈絡,文字流暢,情節生動,引人人勝,富有可讀性,凸顯傳主的立體感,寫活了人物。
本書第一章“五嶺之南,開放兼容”,介紹嶺南特有的地理與人文環境,孕育嶺南文化精神的倡導者。接著的第二章“社會變革,文化革新”,闡明了明代社會環境與嶺南地理,提供陳獻章建構心學的社會背景與思想資源,進一步論證陳獻章是開明代心學的開篇者。本書以下分別論述的是:
陳獻章學說的思想淵源,來自所博覽的儒家經典,尤其是《孟子》的心性說、仁政說。對宋代理學濂、洛、關、閩均有深究,對張載的“氣本說”、朱熹的“理本說”、陸九淵的“心本說”及嶺南文化的傳統,均予以兼容綜合併自立新說,儒家的各流派,成為其開創嶺南心學的必備條件。
書中論述陳獻章心學,作為明代心學的新篇,它有別於宋代陸九淵所開創的心學,這集中體現在“以道為體”的理論上。借鑑朱熹的理為本,又兼容張載的氣為本,而主張“以道為體”,以及“氣與道同為本”,並提出“道通於物”的重要命題,創建了寓於嶺南特色的本體論,為其心學開創了新的理論路向。
陳獻章,孜孜不倦辦學育才,向學生倡導“學貴自得”、“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敢於懷疑。他告誡學生要“得民”、“養民”、“救民”、“務實而行”、要“樹公道,明懲罰”等,為嶺南培育一代英才。
關於教育方式,陳獻章始終“以詩載道,以詩傳道”的生動活潑的方法進行教學,主張哲理與詩心渾融無間,把哲學追求的終極目標,歸結為詩化的人生境界。
陳獻章“以道為本”,由“道”衍生的萬千世界都處於“無心”,“道”不是主宰,故其學說“以自然為宗”,承認世界的存在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具有客觀性。陳獻章的弟子湛若水對先師的“自然”有清晰的詮釋:“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於天然,故日自然也。”陳獻章與湛若水師徒共同完成了嶺南心學體系新篇。
本書的最後部分“文化精神,超越時空”,認為陳獻章的學說,學界也存在對其誤讀的情況,未能從整體上深入探究和解讀。本書作者長期從事陳獻章研究,深切地體悟到陳獻章的學說和文化精神都穿越時空隧道,為後人留下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這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當代文化建設的深厚基礎。
本書作者黃明同教授是我80年代初在一個全國性的中國哲學史學術研討會上認識的。1982年她毅然來復旦大學作訪問學者,進修宋明理學,自選研究課題,打下紮實基礎,回穗後,近30年來在高校執教,並在省社科院哲學所負責工作,科研成果豐碩,主持重大科研項目,如任《廣東省志·社會科學志》的主編、《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50種)副主編兼編委會辦公室主任等。她現雖退休,但退而不休,年逾七旬,仍奮筆不輟,這部《明代心學開篇者——陳獻章》則是黃明同教授“古稀新思”的新著,誠為難得。
樂之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