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唐詩接受史》是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查清華。本書主要講了明代接受唐詩的歷史背景與發展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唐詩接受史
- 作 者:查清華
-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45018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作 者: 查清華 編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45018
出版時間: 2006-07-01
版 次: 1
頁 數: 332
裝 幀: 平裝
開 本:
所屬分類: 圖書>文學>文學史
內容簡介
欣喜地看到清華這本《明代唐詩接受史》書稿終於問世,我實已等待多時了。記得還是在九年前,清華隨我攻讀博士學位,不久便選定明代詩學為主攻方向。三年後寫出學位論文《明代格調論詩學研究》,在答辯會上頗得一些專家學者的好評,希望他繼續努力,加工成專著出版。我也催著他早日將成品拿出來,可他總是說:“還需要多看點材料,多作些思考。”一晃眼四五年過去,書稿仍不見蹤影,不過我知道他並未閒著。這期間他承擔了我所主持的《唐詩學史稿》明代部分的撰寫,又在各種刊物上陸續發表專論多篇,就所述及的範圍而言,較之原先的博士論文確實顯得更充實也更深入,這當然是在為書稿做準備的。終於到了去年秋天,眼看著和他同時甚或晚幾年畢業的博士們,一個個將學位論文變成專著,他似乎也有點沉不住氣了,發誓說:“明年一定交出答捲來。”於是才有了眼前三十多萬字的著作。 為什麼清華要對這本書稿傾注如許心力呢?除了他慣常持有的鍥而不捨的人生態度外,主要是因為他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唐詩作為我們民族藝術文化寶庫里的瑰寶,是人所皆知的;它在民族詩歌傳承中呈現出獨特的風采,後世有所謂“唐音”與“宋調”之辨,亦已成為耳熟能詳的歷史公案。但將歷代的唐詩研究視為一門學問——唐詩接受學(或日唐詩學),且將其發展、演化的脈絡梳理成唐詩的接受史(唐詩學史),則還屬於晚近興起的新的學術生長點,是大有可為的待開發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中,明代的唐詩接受無疑占據著十分顯要的位置。明人“舉世宗唐”的詩學風氣,不僅推動著唐詩的接受活動向著普泛的對象和多樣化的形態展開,更在詩學觀念的提煉和詩歌體式的辨析上達到相當精深而細微的地步。可以說,唐詩學之成為一門學問,是在明人手裡才得以真正實現的,而整箇中國詩學理論與實踐的建設亦由此而上了一個台階。 明乎此,當不難理解作者何以要在這個題目上化大力氣了。就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著作而言,它確實做到了對明代唐詩接受史的系統清理和總結,不僅揭示了接受活動所由發生的歷史環境,勾畫出其三大段六小段的基本進程,還對各個時期、各家各派的唐詩接受觀念與方法加以細緻的比較分析,對各種接受形態亦均有具體而翔實的考察,其中含有不少作者獨到的發現與思考。我尤其欣賞書中有關明代唐詩文獻學的認真發掘與重點闡說,這類涉及選詩、編集、匯刻、圈點、評註、考釋等多樣形式的接受活動,原是我國古典詩學傳統里的一大宗遺產,關聯到許多方面的文化現象和審美情趣,但由於零散而不成體系,每每為當今論者所忽略。本書所下的工夫雖尚是初步的,卻也能為今後的詩學研究提供範例。 當然,學問永無止境,清華自己也未必以既有的成果為滿足。他曾對我說:“明代詩學特別是格調論詩學,理論上還大有可深入的餘地,文章並未做足。”我以為,這樣的說法是符合認識規律的。在寫成這本著作之後,或許他會有進一步的考慮,要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探索,不斷奮進,我熱切地期卑著。
圖書目錄
序
第一章 概說
第一節 明代唐詩接受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明代唐詩接受歷程
第三節 明代宗唐詩學的主流與別派
第二章 洪武至永樂:復古思潮中的唐詩接受
第一節 浙籍詩人的崇唐傾向
第二節 吳中詩人對唐詩的審美取向
第三節 閩中詩派與高楝選唐詩
第三章 洪熙至成化:理學思潮中的唐詩接受
第一節 理學視角下的唐詩價值
第二節 從台閣詩人到李東陽
第四章 弘治至嘉靖中葉:格調論唐詩學的興盛與低落
第一節 前七子的唐詩接受
第二節 七子同調的唐詩觀
第三節 其他各別派之唐詩觀
第五章 嘉靖中葉至隆慶:格調論唐詩學的復興與改良
第一節 後七子對格調論唐詩觀的弘揚
第二節 後七子對前七子的修正與超越
第三節 明代唐詩接受的幾個爭議焦點
第六章 萬曆:性靈論主潮下的唐詩接受
第一節 性靈論的崛起與唐詩接受
第二節 格調論唐詩學的深化
第三節 道學家的唐詩觀
第七章 天啟至崇禎:唐詩接受的多元走向
第一節 格調論唐詩學的蛻變
第二節 唐詩觀由格調走向神韻
第三節 經世思潮下的唐詩接受
第八章 明代唐詩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第一節 明前期唐詩的重刊、選編與評註
第二節 明中期唐詩的重刊、匯刻、選編與評點
第三節 明後期唐詩的匯刻、選編與評註
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