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器為圈足淺盤、白底青花。盤面中央繪一束蓮花,外圈繪連枝蓮花一周,盤沿再繪海浪紋一周;盤外部也是連枝蓮花紋。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器物簡介,相關資料,器物功用,
基本信息
【器型規格】高7.2公分;口徑38.3公分;底徑28.5公分
器物簡介
無款,器底無釉,胎質細緻、燒造極佳、玻化良好、輕敲聲音清脆。青花的鈷藍色澤穠郁,透明釉則微呈淡青。圈足地方略可看到紅棕色底胎。
器底露胎的胎質以及表面略帶紅棕色的胎皮,乃是明代初期景德鎮使用高嶺土及瓷土二元配方的特色。就製作技術來說,此一大盤是利用修胚技巧使胎體厚度均勻。細量其口沿厚度為0.6公分、盤底厚度為0.7公分、圈足厚度為0.4公分,三者之間相差極微的厚度表現,使得器形雖大,卻不覺笨拙,而是勻整俐落,入手亦不會感覺太過沉重。圈足不高,外壁直而內壁斜,故反有輕巧之感,和元代瓷器的器體厚重,已見出差別;而不施釉的胎底及無款的作法,又與後來的宣德時期製作方式不同。
相關資料
青花瓷是以含鈷礦土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之後上釉,隨即放入1200度以上的高溫窯燒,而呈現出藍白花紋相間的釉下彩繪瓷。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青花線描為地等不同的紋飾,但最多的是白地青花。造型包括:碗、碟、盤、罐、壺、瓶等生活用品,尊、彝、鼎、爵等宮廷祭器,以及文房用具等。紋飾內容包括:吉祥涵義的蟲草鳥獸、佛教仙道等宗教信仰相關圖樣,以及生活、山水、人物、故事等。原始青花的燒造,至遲始於宋代,元代已有成熟的技巧,但留到今天的作品不多。到了明代,青花燒造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而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製作,更是明代青花的典範,以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享盛名,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這段時期的特色是:所使用的鈷藍色料不是中國產,而是透過對外貿易,自小亞細亞得到的“蘇麻離青”,也叫“蘇泥勃青”。這種由國外進口的青花顏料,因為受到官府的管制,價格極高,幾乎與銀等價,一向只供應官家及海外訂製瓷器時使用。
元代的青花瓷器配合著草原民族的粗獷個性,傾向製作大件器物。到了明朝,格局內縮,另方面也因為講求精緻之故,便傾向製作小件器物;不過,大盤大罐等仍然可見。而該件大盤之可貴,即在於擁有元朝遺風之外,亦充分具備永樂青花釉層肥潤、色澤鮮艷的特質。除了釉色方面有意識的使用蘇麻離青的獨特鈷藍發色,紋飾表現方面則以輕描淡寫方式繪畫細枝,局部或邊飾另用粗筆多次拖染,將花瓣色彩加重,而形成濃淡有致、豪放流暢的效果。故釉色和紋飾二者交融,整體的表現是自然天成,賞心悅目。
器物功用
餐具,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