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
山東省昌樂縣昌樂鎮總面積78平方公里,濰濟公路將昌樂鎮切為東西兩部。東部為丘陵區,其中最高處帽山,海撥高度為300米。土壤大部分為中高和薄腐酸性壤土,山砂土、淺澱坡黃土和深潮黃土,丘陵區除緩坡地帶、坡腳和山區平地耕種旱田作物外,其餘坡度較大。
土層淺薄的崗坡、丘頂、大部分為牧場、林地,和一部分
果園;西部大部分是平原和少量的高崗地,海撥高度60至70米,平原地區土質肥沃,土壤多為河淤土、深淀淤黃土,淤黃土和部分黑粉土及黑底河淤土,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昌樂鎮境內有3條自然河流和1 條人工河,萬泉河流經鎮北部邊界長12公里,羊腸河繞鎮中部,長6.5 公里,長河流經鎮南部長6公里;婦女河是1條人工開鑿的排澇設施。
經濟歷史
昌樂鎮1994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9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農村儲蓄餘額1.22億元, 比1993年底增加4000多萬元。 在1993年市政府組織的“小康村”驗收中一次合格。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計畫生育工作三為主先進鄉鎮”稱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尊師重教先進鄉鎮”稱號。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鼓勵集體、個體、私營一起上,以建設市場為重點,進一步搞活流通。1993年全鎮第三產業總投入4800萬元,完善了南關街市場,新建馬家莊瓜菜、 南關竹竿木器、鎮拆車和東田勞務等4個市場。1994年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000戶, 從業人員8800人,第三產業總收入2.6億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8%。 推動鄉鎮企業上規模。鄉鎮企業是昌樂鎮經濟的骨幹力量。鎮委、鎮政府在領導、物質、技術投入上向鄉鎮企業重點傾斜,調整最佳化工業結構,著力培植骨幹企業和拳頭產品,促進了鎮、村企業規模效益的提高。1994年鎮、村、戶、聯企業完成產值6.2億元,實現利稅3200萬元。鎮福利紙廠、房地產開發公司等8個企業和前東村、 車站等12個村實現了產值過千萬元,東南村、南關、南肖3個村產值過5000萬元。通過多渠道籌資,1994年全鎮共投入鎮、村企業技改資金7000萬元, 開工、新上和技改項目126個。新建成鋼棉、苛性鈉、輪胎添加劑、不鏽鋼塑膠壁板等23個工業項目,達產後年可創產值1.6億多元,利稅1200萬元。
昌樂鎮1995年在鎮政府的領導下,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堅持改革開放,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0億元,比上年增長39%; 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9.5億元,比上年增長56.2%;實現財政收入625.8萬元,比上年增長15.2%; 農民人均純收入3080元,比上年增加920元。 昌樂鎮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作為富民強鎮的關鍵來抓,在全鎮掀起“二次創業”高潮。1995年,個體工商戶發展到4790戶,私營企業發展到81家,個體私營經濟稅收達到362萬元。大力培植髮展珠寶首飾這一主導產業,建成了擁有200個經營門店,集珠寶、器械、珠寶加工、經營於一體的昌樂珠寶街。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到年底,全鎮瓜菜面積發展到2.5萬畝。莊園經濟發展到420多個,總占地面積3000畝, 開發戶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鄉鎮企業是昌樂鎮經濟的骨幹力量。1995年鎮村企業著重抓投入、上規模、上檔次,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鎮、村、 戶、聯合體企業完成產值61119萬元,實現利稅6723.1萬元。共投放技改資金3370萬元, 新上和技改項目9個。鎮福利造紙廠、利惠鋼棉有限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等9家企業和前東村、南關、東肖16個村實現產值過千萬元。
農業發展
昌樂鎮域現狀總面積約為125830.1畝,其中有:
耕地約68702.2畝(水田1193畝,旱田66520.5畝,菜地988.7畝),園地1700畝,林地17766.1畝,牧草地約1938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6888.2畝,交通用地5067.6畝,水域面積5565.6畝,未利用土地面積約8202.4畝,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59391畝。區域內的土壤類型以棕壤為主,自然植被係為溫帶丘陵植物區系。積極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搞好農業富民小區建設。發展棚菜小區6000畝,擴大冷棚香瓜、地膜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努力發展畜牧小區,加快林業生產發展。要強化農業品牌生產,綠色農產品生產,重點發展好名牌香瓜
種植,綠色蔬菜生產,不斷提高昌樂鎮農業知名度。努力搞好服務工作,通過舉辦科技培訓班、科技展覽、組織外出考察等學習實踐活動,轉變農民思想觀念,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7年昌樂鎮國內生產總值比2002年增長2.8倍,地方財政收入比2002年增長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倍,人口由2002年16365人,增加到18474人。2007年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670萬元,出口供貨值實現2850萬元。農業總產值從2002年10164萬元增加到2007年末23396萬元。
工業發展
昌樂鎮牢固樹立“工業立鎮、工業興鎮、工業富鎮”思想,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緊緊抓住“兩條線”,及203國道軸線、102國道軸線,大力發展
工業經濟。要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加強服務,全面促進各類企業的發展,夯實工業基礎,擴大工業總量,加快昌樂鎮工業化步伐。要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管理和實施品牌戰略,深化品牌意識,創建一批知名企業,創立一批名牌產品。通過努力,工業總產值從2002年到2007年末增加了2.3倍。工業發展以引進項目為突破口,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引進了“寧工食品”,“昌樂蒲興禽業萬家興分公司”等知名
企業。力爭到2010年,昌樂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年增長19.6﹪,工業增加值達到8.28億元,年增長17.8﹪,新增規模企業20家,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到2.2億元,年增長31﹪,新增投資超億元企業5家,每年引進1家,新增國內優勢企業20家,年增加4家,使昌樂鎮的工業經濟邁上一個新台階。
城鎮建設
昌樂鎮按照打造副城東部中心城鎮的目標,做好規劃設計,全面啟動小城鎮建設。要以現有城鎮區域為基礎,強力發展
房地產業,爭取用三年時間全面改造棚戶區。同時,要積極主張城鎮區域向南擴申,圍繞“三家水庫”,構建生態宜居園,發展壯大城區面積和城鎮人口數量。2008年力爭開發住宅面積20萬平方米,到2011年,住宅面積要達到100萬平方米。要通過發展工業企業,積極吸收外籍人口到本地企業工作,壯大城鎮人口數量,到2011年,城鎮人口數量實現10萬。同時,要通過市場商業化運作,加快對清水中心市場的改造,2008年要力爭實現市場商戶全部進廳。要加強鎮內路網建設,特別是新開發地區,要及時鋪設高標準道路。要以開展“綠色村莊”活動為契機,路邊隙地全部植樹,提高城鎮的綠地面積。要進一步加強村屯的建設力度,努力實現村內通油路、路旁植草樹、路燈照農戶的現代居住
環境。要積極探索置地建樓的新路子。
昌樂鎮強化村屯環境整治工作,有計畫有步驟的將各村納入到市級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按照“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廁)標準,對昌樂鎮各村逐步實施改造。使各村的環境基本達到道路平整通暢,庭院美化寬暢,並建有文化室、
圖書室、
體育場、休閒廣場等文化娛樂場所,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使農民儘可能多地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與城市居民共享現代文明。
旅遊資源
昌樂鎮鎮內旅遊資源豐富,天下聞名的昌樂怪坡
風景區坐落鎮中,與東側的昌樂國家
森林公園、南側的昌樂國際旅遊風景區共同形成昌樂東北部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線。充分利用梨花湖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依託怪坡,科學合理地規劃開發梨花湖,做大做強旅遊景區。做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硬環境改造,為廣大商家提供更寬鬆的環境和空間,努力引進較大型旅遊娛樂項目。昌樂區域內有著天設地造的“怪坡”、“響山”和山丘等,已興建起遊人絡繹的風景區和自然公園,又有毗鄰的風景區和園藝園等的輝映、拉動。另外,在昌樂鎮區內已有根據明清地方史跡而在里發掘修築的古烽火台(復築)及其園囿等。興建滑雪場等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娛樂健身項目,鼓勵農民發展農家樂旅遊項目,積極開發具有村土風情、山野風味特色旅遊及綠色農產品旅遊產業,發展綠色旅遊項目,豐富
旅遊內涵。要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公路密集、
地理位置優越等優勢,大力發展餐飲、購物、文化娛樂業,努力形成區域性的產業優勢。
經濟發展
昌樂鎮正在走向品牌農業之路,昌樂鎮的三個主打
產品,都已
註冊商標,有了響噹噹的名字:“昌樂”牌大米,“紅黃”牌鴨蛋,“黃金道”牌香瓜。這三塊金字招牌,為昌樂鎮招來滾滾財源,2006年昌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3900元。1998年,昌樂鎮就積極實施科技興農大戰略,通過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名牌產品,來敲開市場大門,促進農民增收。為此,昌樂鎮投資220萬元,建成一座高標準的科技示範園。示範園作為昌樂鎮研發基地,為昌樂鎮提供技術支持,結合昌樂鎮情況,引進優良品種,如“黃金道”香瓜,“新明星”草莓,這兩項產品通過科技園的示範,已成為昌樂鎮的主導產業。科技園向農民提供優良種子和優質種苗,有力地提升了
農產品競爭力。隨著農產品品質的提升,昌樂鎮大踏步地走上品牌農業之路,農民也因此嘗到了甜頭。“昌樂”牌精米暢銷北京、
天津、廣州,年創利稅1000萬元;“黃金道”牌香瓜,每畝可獲純利1000多元;“紅黃”牌鴨蛋,每個要比一般鴨蛋多賣0.3元至0.5元。遼中縣將農業技術推廣站按不同產業重組成6箇中心站,每箇中心站管理一個高標準科技園,昌樂是其中之一。昌樂鎮的科技示範園,占地300畝,投資300萬元,為昌樂鎮農民提供新技術、新品種30多個,解決了甜瓜重茬問題,為農民的科技致富起到了示範作用。農事企業的昌樂強盛精米有限公司。由最初3--5戶發展成為48戶,加工出的精米遠銷全中國各地,同時帶動了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拉動該社區的經濟成長。中外合資企業昌樂富豪塑膠製品有限公司,新上馬18米棚模生產線,將使企業產值翻二番,年創
利稅100萬元。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2002年,昌樂鎮完成工農業總收入16.5億元,實現
財政收入1600萬元,農村儲蓄餘額達到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68元。到2002年底,昌樂鎮民營企業發展到300家,個體工商戶4500戶,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萬人。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引進外資項目240個,總投資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億元,固定資產投入2.5億元。經營城市工作有新突破。先後規劃建設了東山商場、吳家池子民營經濟小區、東田汽配市場、郭家莊綜合市場等一批工商業園區。農業結構實施最佳化戰略。鎮內建成了2.8萬畝標準化瓜菜生產基地和30個標準化養殖小區,昌樂鎮糧經比例達到2:8。?
教育事業
學前教育
昌樂中心
幼稚園是一所新建的全日制
幼稚園,該園位於昌樂九年一貫制學校東北側,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966平方米,可容納240名兒童。園內配套設施齊全,擁有寬藏明亮的專用教室6個,總面積近400平方米,室內配有可升降座椅,符合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擁有設施齊全的活動室3個,總面積近150平方米,滿足兒童玩耍娛樂益智健身的需要,擁有優雅舒適的休息室6個,總面積近180平方米,滿足幼兒休息的需要,園內還配有清潔的衛生間、盥洗室及專門適用於學前兒童的幼兒食堂。室外活動場地2400平方米,計畫全部塑膠鋪設,場地中各種新式的活動器械將配備齊全,場地周圍計畫為2米寬的綠化帶,為孩子營造一個綠色環保的
遊戲空間。
義務教育
昌樂縣昌樂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址位於昌樂鎮政府北側,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班36個,在校生1300人,教職員工99人。學校擁有標準的專用教室、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擁有標準的400米環行跑道,硬體設施完備齊全。昌樂九年一貫制學校國小部現有教師52名,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2人,具有專科學歷的有17人,中學部現有教師47名,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21人。學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辦學宗旨,以“用愛和責任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理念,積極推進
素質教育,力爭為昌樂縣教育的均衡發展作出積極的
貢獻。
行政區劃
昌樂鎮下轄54個行政村:南王村、田老村、南三里村、申明亭村、五閻家莊村、硯家河村、高家河村、戴家莊村、西店村 東徐村、西徐村、
西崔村、馬家莊村、馮家莊子村、西田家村、黃埠村、孤山廟村、大北村、潘家辛村、石家莊村、西管莊村、東風村、東尖莊村、刑家河村、東蕭村、周家莊村、商家莊村、曲家莊村、東山王村、前東村、南流泉村、呂家莊村、劉家橋村、南蕭村、東南村、南關村、西村村、北關村、車站村、東田村、北三里村、東山李村、後東村、郭家村、北流泉村、吳家池子村、蓮池村、西尖莊村、四圖村、
玉皇廟村、龍角村、前石埠村、後石埠村、東管莊村、耿王村。
村名來歷
西村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部。1980年城區規劃,因處縣城西部,取名西村。
北關 行政隸屬昌樂鎮,因位於原縣城北門外,故名北關。於明初建縣城時定名北關。
南關 行政隸屬昌樂鎮,明初已形成村落。因位於縣城南門外,故名南關。
車站 行政隸屬昌樂鎮,1902年昌樂建火車站後,站前形成村落,習稱車站。1982年命名為車站。
東南村 行政隸屬昌樂鎮,1980年城區規劃,因位於縣城縣城東南隅,取名東南村。
孤山廟 曾用名范家莊.呂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北部。元代已有村,名范家莊。明初,呂氏由河北棗強縣遷入,改稱呂家莊。後因村東建有孤山廟,故易名孤山廟。該村東南百米有小孤山廟村。
大北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北部。元代已有村,孫氏世居。因位於縣境最北端,取名大北莊。
石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北部。元代石姓立村,以姓取名石家莊。
黃埠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北部。明已有村,因村後倚黃土埠,取名黃埠。
潘家辛 曾用名潘家新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北部。清光緒二十八年,潘姓由濰縣潘家遷來立村,取名潘家新莊。後省寫為潘家辛。
西崔 曾用名崔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北部。明洪武二年,崔姓從壽光縣崔家嶺遷來立村,取名崔家莊。1958年,為避重名村,更名西崔。
馬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部,宋代已有此村,馬氏祖居,名馬家莊。
西徐 曾用名小徐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部。明成化年間,趙氏自縣城徙此立村,因鄰徐家莊,取名小徐家莊。1958年,更名西徐。
東徐 曾用名徐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部。明初,徐氏在此經營油坊,漸成村落,取名徐家莊。1958年更名東徐。
馮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部。元代,馮姓自尖冢遷此立村,取名馮家莊。
北三里 曾用名三里莊,行政隸屬昌樂鎮,元代,此處有銀里,三里,杏花村三村。清初三村合一,因距縣城三里,統稱三里莊。1958年更名北三里。
東風 曾用名懶鞭,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初,劉姓從河北棗強縣懶鞭村遷來立村,以示不忘本,因其原籍村名懶鞭,後改為東風。
西管莊 曾用名管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北部。宋元之際已有村,管氏世居,名管莊。清初,村落東擴,以溝為界,分為兩村。本村居西,稱西管莊。
東管莊 曾用名管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北部。宋元時,管姓立村,名管莊。清初,村落東擴,以溝為界,分為兩村。本村居東,稱東管莊。
耿王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中期,耿姓從懶鞭遷來立村,名耿家莊。明末,王姓從縣城遷來,在耿家莊北建村,名王家莊。1958年,二村合一,易名耿王。
西尖莊 曾用名西尖冢,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部。宋代,王氏立村,因村東有圓錐形土冢,取名尖冢。明初,東尖冢立村,本村改名西尖冢。民國初,因冢字不雅,改名西尖莊。
東尖莊 曾用名東尖冢,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部。明初,張姓自河北棗強縣遷來立村,因處尖冢東,取名東尖冢。民國初,以冢字不雅,改名東尖莊
邢家河 曾用名邢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部。元初,邢姓自壽光縣紀台遷來立村,名邢家莊。明初,因瀕河,更名邢家河。
戴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部。明初,戴姓從河北棗強縣遷來立村,取名戴家莊。
硯家河 曾用名顏家河.閻家河,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部。宋代,顏氏立村。清代稱閻家河。民國時寫作硯家河。
西田家莊 曾用名田家莊子,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崇禎間,田姓從喬官下坡遷來立村,取名田家莊子。1958年更名西田家莊。
高家河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洪武年間,高姓自歷城遷來小丹河西畔立村,以姓與地理位置取名高家河。
西店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初,張氏遷來立村,因、處青州至濰坊驛道旁,設有客店,且在縣城西,遂名西店。
玉皇廟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末,劉姓自東風遷此定居,因村東有玉皇大帝廟,取名玉皇廟。
東田 曾用名田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萬曆年間,田姓由田老莊遷來定居,取名田家莊。1958年更名東田。
四圖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宋元之際,圖姓立村。立村人排行第四,故取名四圖。
商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部。明初,商氏立村,取名商家莊。後商氏絕裔,趙氏遷入,村名沿稱。
曲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宋元之際已有村,曲氏立取名曲家莊。
周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部。明初,周姓自山西遷來立村,取名周家莊。
東肖 曾用名肖家莊.李家老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部。宋元之際已有村,李姓立名曰李家老莊。明宣德年間,肖氏自肖家流口遷來,改名肖家莊。1958年更名東肖。
田老莊 曾用名田家莊.田家老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南部。明洪武二年,田姓從陽信縣遷來立村名曰田家莊。後稱田家老莊。1981年更名田老莊。
申明亭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西南部。明初,田姓從陽信縣遷來立村,明洪武八年建申明亭,因村靠近申明亭,遂以亭取名。
五閆家莊 曾用名五閆王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清初,閆氏由縣城遷來定居,有排行第五者,橫行鄉里,人稱五閆王,遂名五閆王莊。民國時,改為五閆家莊。
南三里 曾用名秦家老莊.三里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南部。元代至元五年,秦姓由宿縣遷來立村,名秦家老莊。後因距縣城三里,易名三里莊。1958年更名南三里。
南王 曾用名王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清順治間,王姓從南關遷此定居,名曰王家莊。1958年更名南王。
郭家莊 曾用名楊家圍子,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清初,郭姓從郭家遷來立村,取名郭家莊,清末,地券歸楊姓,並在村周建圍牆,稱楊家圍子。1951年復名郭家莊。
後東村 曾用名邢王村,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初,邢.王二姓立村,名曰邢王村。清初,田姓從田老莊遷入,因在故里之東,稱東村。1958年擴為兩村,本村居北,稱後東村。
前東村 曾用名邢王村,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中部。明初,邢.王二姓立村,名曰邢王村。清初,田姓從田老莊遷入,因在故里之東,稱東村。1958年擴為兩村,本村居南,稱前東村。
東山王 曾用名東山王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南部。明初,王姓從登州旋子灣遷來定居,初名東山王家莊,後稱東山王。
東山李 曾用名東山徐家莊.李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南部。明已有村,名東山徐家莊。明中期,李姓遷入,改稱李家莊。清代,改稱東山李。
北流泉 曾用名北柳泉,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南部。明已有村,因處漢柳泉故城北而得名。後取源遠流長之意,改稱北流泉。
蓮池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南部。元已有村,名曰蓮池。明初,劉氏遷入,村名沿稱。
劉家橋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南部。元已有村,劉姓由郭齊老莊遷此,並建橋一座,得名劉家橋。
呂家莊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南部。明洪武二年,呂姓由河北棗強縣遷來立村,取名呂家莊。
南流泉 曾用名南流泉,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南部。明初,劉氏由河北棗強縣遷來立村。因臨近漢柳泉故城,與北柳泉對應,稱南柳泉。後取源遠流長之意,改稱南流泉。
吳家池子 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南部。明已有村,吳氏世居。因村東北有一泓清泉,冬夏不竭,以此取名吳家池子。
南肖 曾用名肖家下坡.肖家莊,行政隸屬昌樂鎮,位於鎮境東南部。明宣德年間,肖姓從肖家流口遷來立村,因處埠坡下,取名肖家下坡。後村址漸北移,易名肖家莊,又稱城南肖。1958年更名南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