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圖八景

昌圖八景

舊時昌圖曾有“八景”,如今,這些景致已形消影匿,只有在舊志書中,才能看到由人工所繪的八景之圖及相關的文字記載。其“八景”是:王寺歸鴉,南橋煙雨,榆嶺鶯聲,金山晴雪,關山落雁,青雲石佛,三井蜃樓,通江晚渡。

王寺歸鴉,南橋煙雨,榆嶺鶯聲,金山晴雪,關山落雁,青雲石佛,三井蜃樓,通江晚渡,

王寺歸鴉

舊時有詩云:“天留此鳥本慈祥,逐隊歸巢趁夕陽,何事也能知擇木,依依古剎伴忠王。”
王寺是清代老城鎮南郊的文昌廟,俗稱喇嘛廟。道光年間,少年僧格林沁曾在廟中寄居讀書,後來他成為一代名將,為朝廷屢建大功,死後被封為忠親王,喇嘛廟就有了王寺之稱。該廟地處幽靜,肅穆典雅,前後皆有參天古木,葳蕤蔥蘢。每逢夕陽西下,便有成隊烏鴉飛來,或擇枝而棲,或爭巢而鳴,或穿越於樹杈之間,或盤旋於古廟之上,一時間如遊子回家,使森森之地平添一團生氣。

南橋煙雨

舊志有詩讚曰:“絕妙維摩筆一枝,詩中有畫畫中詩,碧翁偷得維摩筆,畫出南橋煙雨時。”
又有詩云:“春城南望隔溪橋,和雨和煙暮復朝。流水幾彎知路滑,行人三月帳魂銷。杏花紅漬新舒壓,楊柳青迷舊舞腰。布穀聲中蓑笠影,圖畫一幅倩誰描。”
南橋是指二十世紀初老城鎮正南的一座大橋,此橋築於1914年,橋旁築有碑亭,橋下一川流水,兩岸奼紫嫣紅。每當煙雨朦朧之際,恰似一幅天然畫卷。

榆嶺鶯聲

有詩志曰:“三月榆城嶺樹青,黃鶯圓婉也通靈。喚回塞北春常駐,驚破遼西夢易驚。一曲笙簧隨意奏,幾人柑酒慣來聽。綠茵漠漠枝頭滿,婉轉珠喉尚未停。”
老城鎮東南10華里處,有一漫嶺,嶺上多榆樹,故稱榆嶺。當年嶺上樹木繁茂,鳥兒多來此聚居。尤當春季,百鳥鳴叫婉轉啾啾,而尤以黃鶯之聲最為動人。因而名曰“榆嶺鶯聲”。

金山晴雪

詩曰:“新雪初晴極大觀,金山換做玉山看。瓊樓風起沙飛白,銀海光搖日景丹。天外忽驚空有色,城中頓覺暮增寒。柳條邊上遲春信,徒憶梅花思萬端。”
金山位於老城鎮西15華里處,山有古廟,稱大台廟。舊時地曠人稀,雪後四處皆白一望無際。觀金山之雪,於雪霽風停,朗日高照之時,有銀蛇起舞,堆玉生輝之感。時人觀金山晴雪,在老城北郊,背倚古城,眼前原野遼闊,定會引發無限暢想。

關山落雁

時有詩曰:“關山超遞塞雲涼,橫寫晴空雁幾行。萬里馳驅依漠北,一生蹤跡限衡陽。江湖水淺年沙闊,霜雪寒深驛路長。春去秋來緣底事,風塵僕僕劇奔忙。”
古時,昌圖南有一條河曰馬仲河,現馬仲河鎮由此得名。河北岸有山,其雙峰環抱如門,雖不高拔峻險,但因距邊關很近,故名“關山”。站在山頭俯瞰,前面地勢開闊,河畔沙灘綿綿,每當春秋兩季,便有無數大雁飛來,棲息於沙灘之上,加之有紅日朗照,清流舒緩,形成一幅平沙落雁圖。

青雲石佛

有詩曰:“誰向空門證淨修,曇雲一現等浮漚。佛能會悟終無語,石不通靈也點頭。禍福要參因果業,滄桑應替古今愁。我來乞願慈悲法,遍濟歐洲與亞洲。”
青雲是指青雲寺,在昌北重鎮八面城。據舊志載,此寺殿宇巍峨,樹木繁茂。寺中有一石佛,風霜剝蝕,古色斑斕。此為一景,是與當地的一段神話有關:當年八面城一帶瘟疫連年,百姓飽受疾苦。一天,突然從西邊飄來一朵祥雲,空中頓溢萬道光彩,那雲宛若一朵偌大蓮花,上面端坐一尊石佛,冉冉在眾人頭上飄過。人們認為這是蒼天有意點化,就在城中修了這座青雲寺,雕了一尊石佛。時人皆信仰,香火極盛,瘟疫果然也不再發生。

三井蜃樓

有詩記曰:“蜃樓縹緲本奇觀,忽漫先生井底欄。是處始知真幻象,此中疑有謫龍蟠。敢憑虛閣嫌天小,莫藉空心語海寬。濟世甘泉流澤溥,浮雲且做等閒看。”
大四家子鎮有個三眼井村,相傳村中有一奇井,每當日出之前,井口就會有大團的白霧蒸騰,霧氣中常有瓊樓玉宇出現。此景虛實已無從可考,但與之相關的一段傳說,卻是立景之源:三眼井村位於遼河東岸,早年深受水患之苦,人們認為是河裡小白龍鬧的。有一年,對岸的百姓建起一座白塔,從此水患就少了,也就從那時起,三眼井開始有了蜃樓之景象。村中老人說,三眼井與遼河水脈相通,小白龍在那邊被塔鎮住,只好尋路從井口冒出來。此景雖幻,其傳說卻源遠流長。

通江晚渡

舊人有詩為證:“渡口斜陽喚渡船,喧呶車馬綠陽邊。片帆低掛明殘照,柔掠輕搖盪暮煙。三尺夜添新漲水,幾人歸趁晚涼天。迷津幸有慈航濟,彼岸同登果孰先。”
通江口鎮,舊時為昌圖水運之重港。遼河與昭蘇太河匯合於此,當年水面遼闊,往來船隻如梭,紅霞掛落白帆,水鳥戲逐碧浪。而晚渡之景,還在於這裡是擺渡渡口。每當日暮,往來行人爭上渡船,小船在中流蕩漾,夕陽在遠處隱閃,驀然回首,一切都在煙波之中。大約於晚清,遼河因連年淤沙,大船就行不通了。逝去的景觀,已成為遙遠回憶。但昌圖八景中,通江晚渡應屬最真,最美,最能誘人情思的一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