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力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4210工程的實施意見》是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09年8月28日印發的一份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力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4210工程的實施意見
- 時間:2009-8-28
- 類別: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項目議題:現代農業
法規頒布,法規內容,
法規頒布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力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4210工程的實施意見
農林水利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9-8-28
法規內容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為認真貫徹落實九屆市委第95次常委會議、市十二屆政府第135次常務會議精神,促進昆明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功能拓展、農業價值提升與農業空間最佳化,構築昆明市現代農業與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現就全市實施“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4210'工程“,即:打造四大中心、建設兩個平台、實施十項工程,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長期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圍繞保障城市供給,貫徹執行“依託城市、發展農村,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的城郊型農業發展方針,大力加強“三農“工作,形成了以實施“菜籃子“工程為主的“農業十大商品生產基地“和以“糧、煙、畜、菜、花、果“六大支柱產業為主的郊區型農業產業結構及近郊、中遠郊最佳化布局的產業格局。特別是去年以來,全市把建設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三化“化“三農“、“三化“帶“三農“、“三化“服務“三農“思路,在發展中導入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農業現代化理念,著力實施現代農業“六抓“工程,推進農村和城市的協調發展與共同進步。從總體上看,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多功能農業加速轉型時期,資源型農業向模式農業與山地經濟、滇池流域經濟融合轉化提升進程加快,特色化、集群化、精品化、多功能化、國際化將成為昆明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昆明是典型的“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全市土地中,山、丘陵約占84.9%。現有鄉村人口300.27萬人,占戶籍人口的56.8%,還有3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有31萬人。在常用耕地476萬畝(統計在冊259萬畝)中,高肥力耕地僅為148.13萬畝,占31.1%(主要在壩區),且人均占有耕地僅0.77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僅1.59畝。昆明“三農“要實現新形勢下的騰飛還面臨不少的問題和困難。
客觀方面,“三農“發展基礎非常薄弱,地區之間差距大;產業化經營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面向農村的社會服務業發展滯後,綜合生產力不高;農民收入低、社會保障水平低,與城鎮居民差距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生產、生活環境條件較差等。
主觀方面,一是受區域農耕文化及城市需求的影響,昆明農業過分追求“大而全“,致使特色不鮮、規模不強、優勢不顯,產業鏈條不長,產業最佳化提升壓力大,農業發展定位滯後,支撐“三農“跨越式發展的體系沒有形成。二是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許多同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長期停滯在傳統思維、過去經驗、常規方法上,習慣於就農業抓農業、就“三農“談“三農“,思想不解放,因循守舊,對新形勢下如何依託中心城市平台,推動農業升級、農民致富、農村發展認識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對如何實現“三化“化“三農“、城鄉一體化發展辦法不多、措施乏力。三是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及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的投入機制“不夠完善,用“三個高於“的標準衡量,增量投入不到位。同時,存量投入分散,整合性較差問題也較為突出,投入效益不高,與都市型現代農業高科技、高水平、高投入、高效率的發展要求很不適應。四是在2008年全市招商引資目標任務中,農業產業招商引資所占比重較小、規模小、投資結構不盡合理,主要集中在一般性項目,對產業發展的帶動力不強,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明顯、拉動力弱,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總量不足,多渠道、多元化引進“三資“(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入“三農“明顯不夠。
這些問題,影響、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市委第95次常委會議要求,要充分發揮昆明“排頭兵“作用,在三年內實現農業工作全省第一的目標。全市“三農“廣大幹部職工,務必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開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幹部作風改進年“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切實增強轉作風、提效能、抓落實、促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分析研究和思考解剖本地區、本部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更加紮實有力的舉措,推動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大發展。
二、把握定位,全力推進都市型農業發展“4210“工程
按照市委的統一安排和部署,認真分析昆明成長型大都市的發展趨勢,昆明“三農“工作的思路和定位進一步明晰。即:把握好“勢“,緊緊抓住“擴大內需潛力在農村,經濟發展基礎在農業,改善民生重點在農民“的戰略機遇,依託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的互動融合平台,充分發揮昆明作為全省乃至西南地區、東南亞地區中心城市的市場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研發優勢,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帶動全省、輻射西南、聯結全國、面向東南亞和南亞的“農產品信息物流中心、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農業博覽會展中心、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中心“,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平台、力促“三農“跨越式發展的體制機制平台。力爭到2015年,形成與昆明大都市相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於一體,西部一流、國內先進的“都市現代農業“體系,率先成為雲南省乃至西南地區典型的農業產業化示範區,與建設現代新昆明和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同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局面。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在2008年基礎上翻一番;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基本消除絕對貧困。2009年,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實現增幅7%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8%以上。
圍繞以上目標,著力實施以下十項工程:
(一)實施農業信息物流工程,以“市場化“化農民。充分發揮昆明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優勢,與城市新區拓展同步,著力建設一批區域性、國際性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和花卉、蔬菜、畜產品等為龍頭的專業批發(交易)市場,加快建設與農產品流通密切相關的冷鏈物流體系、商貿信息平台、電子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中心,構建農商對接機制和鄉村流通服務網路,形成區域性綜合市場、專業市場、產地特色市場規範有序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實施農業園區工程,以“工業化“化農業。推進以昆明石林台灣農民創業園、官渡區大板橋國際林產業園區、呈貢七甸現代農產品加工區,及宜良、石林、嵩明、尋甸、祿勸等縣級農產品加工園區的開發建設,形成“一園多區“、“一區多園“的良好發展局面。進一步最佳化“軟硬“環境,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三)實施城鄉一體化推進工程,以“城市化“化農村。按照提升發展區、重點推進區、基礎建設區分類實施的思路,在農口組建城鄉一體化推進工作機構,以滇池流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四區一縣“為重點,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到2013年,基本建立城鄉一體的經濟社會發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新的城市區或水平較高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區域。與此同時,認真落實“543“倍增計畫,全面提升縣城的聚集、生產、流通、服務和帶動功能,培育和發展小城鎮經濟,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小鎮、工業小鎮、旅遊小鎮、商貿小鎮和歷史文化名鎮。持續以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項目為載體,圍繞“九有“目標,聚焦投入、重點突破,集中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
(四)實施農業生態工程,最佳化都市型農業產業功能結構。結合中心城市、中心市場特點,圍繞城市需求,最佳化布局,以基地建設為載體,穩定糧食生產,鞏固烤菸支柱,突破花卉、蔬菜、林果業、畜牧“四大產業“,提高支柱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質化和綜合效益。加強城鄉園林生態環境建設、拓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業生產加速向特色化、優質化、設施化、生態化、園林式、觀光性、產業型方向發展。充分挖掘特色鮮明的鄉村自然、歷史、人文資源,豐富完善特色小鎮和園區農業內涵,發展市民農藝園、農業主題公園,形成融經濟、服務、生態屏障、觀光休閒和文化傳承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系統。
(五)實施農業產業招商工程,引進“三資“發展現代農業。強化“農業招商引資是增加農業投入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客觀需要,是推進農業產業升級換代的有力措施“的意識,組建昆明農業產業招商局,緊緊圍繞“四大中心“建設,突出基礎設施、農業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市場建設、農業科技研發推廣等重點,精心策劃、篩選、包裝產業項目,瞄準國內外大龍頭企業,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專業化招商,引進“三資“資本投入昆明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要抓好籤約項目的跟蹤服務,提高協定履約率、資金到位率和項目開工率,努力實現招商引資的大突破。
(六)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緊緊把握全市實施城鄉一體化、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等戰略和縣域經濟“543倍增計畫“帶來的就業需求機遇,整合培訓資源、開展訂單式培訓,擴大技能培訓比重,深入開發用工崗位,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穩定轉移就業。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適度規模化流轉。支持農戶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支持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參股龍頭企業經營。
(七)實施農業投融資系統工程,拓展農業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市、縣兩級農業投資公司的融資平台,推進“銀政“、“銀農“合作戰略的實施,著力引進金融資本投入“三農“發展。發展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新型投資開發組織;引導融資擔保公司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爭取各縣(市)區成立貸款擔保公司,有條件的鄉鎮組建或確定農業貸款擔保機構,為“三農“貸款提供擔保服務。以縣為主體,著力推進融合項目、整合資金,聚焦“三農“。
(八)實施農村社會化服務工程,構建農村發展新格局。把發展服務業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推進農村城鎮化和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推進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進程,努力形成生產、生活服務業功能完善,與現代農業相配套、與農村居民需求相適應的服務業體系。
(九)實施農業科技研發轉化工程,為“三農“發展建立強力支撐。依託在昆科研院所、知名企業,大力引進市外科研成果,圍繞優質糧、特色蔬菜、花卉、水果、生物資源的良種引繁選育,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裝備改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技術,研發一批新成果、轉化一批新技術、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著力把昆明打造成全省乃至東南亞地區的農業科技研發基地、農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高級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基地,建成良種繁育中心、花卉品種栽培中心、蔬菜品質鑑定中心。建立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機制,整合城鄉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資源,著力培養適用型農業科技人才,強化昆明作為全省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孵化、轉化、良種繁育及科技人才培訓基地的功能作用。
(十)實施“三農“幹部思想解放工程,全面提升幹部職工“三農“工作水平。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持續開展行政效能提升和幹部作風改進活動,著力塑造廣大幹部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落實到“有為“上。加強“三農“幹部隊伍培訓工作,學習借鑑外地成功經驗,不斷開拓工作視野。倡導敢於負責的勇氣,以發展為重,不畏艱難,勇挑重擔;倡導求真務實的風氣,始終保持緊張快乾的作風;倡導敢闖敢幹的銳氣,只要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就支持、鼓勵、推進和探索。
三、狠抓落實,確保推進都市型農業發展“4210“工程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一)加強學習。對照全市“三農“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標,全市各級政府,“三農“工作各部門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獲得新的知識、理念、技能和本領,學以致用,把知識轉化為認識“三農“、掌握規律的思想武器,轉化為指導工作的先進理念,轉化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新時期“三農“發展和昆明跨越式發展的要求。
(二)解放思想。對照全市“三農“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標,全市各級政府,“三農“工作各部門要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對外高度開放,對內大膽放開,吸納一切有利於“三農“工作發展的資源,採取一切有利於“三農“工作推動的措施,倡導敢闖敢幹的銳氣、敢擔敢責的勇氣、求真求實的風氣,用新的信念、理念、觀念破解難題,用新的思想、思維、思路謀求突破。把思想解放扎紮實實地體現在思想實踐、理論實踐、政策實踐、制度實踐的轉變上,把更新觀念落實到“有為“上。
(三)狠抓落實。對照全市“三農“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標,全市各級政府,“三農“工作各部門要進一步轉變作風,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把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都市型農業發展“4210“工程的要求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取得成效。
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