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布絲煨鵪鶉

昆布絲煨鵪鶉

佐餐食用。本品色澤紅亮,麻辣味鮮,四季可食。補脾血,益中氣。適用於由脾胃虛弱、血虛氣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肝腎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軟、身體虛弱、不耐寒熱等病症。健康人進食後有增進食慾、提神醒目及祛病強身的作用。

基本介紹

材料,做法,介紹,昆布,

材料

鵪鶉10隻,白蘿蔔1個,昆布絲(海帶絲)100克,精鹽料酒味素醬油、生菜油、花椒乾辣椒辣椒油奶湯、大蔥、生薑各少許。

做法

將鵪鶉宰殺後去毛、內臟及頭爪,洗淨,並將腿骨別在脯肉下;將昆布絲洗淨、消毒;將白蘿蔔雕成一朵月季花形;蔥切段;姜切片。將鍋置火上,添生菜油,燒七成熟時,放鵪鶉炸至金黃色撈出。另用炒鍋煸蔥段、薑片,待煸出氣味時下花椒、乾辣椒炒出味,然後加適量水、醬油,料酒、味素調好味放入鵪鶉,沸後移小火上將鵪鶉燉爛,再加辣椒油,用大火收汁,揀出鵪鶉裝盤。將鍋中所剩的汁過籮,燒沸後淋在鵪鶉上,昆布絲(海帶絲)、蘿蔔月季花點綴在盤邊。

介紹

佐餐食用。本品色澤紅亮,麻辣味鮮,四季可食。補脾血,益中氣。適用於由脾胃虛弱、血虛氣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肝腎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軟、身體虛弱、不耐寒熱等病症。健康人進食後有增進食慾、提神醒目及祛病強身的作用。

昆布

昆布為海帶植物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sch.的葉狀體或者翅藻科植物,多年生大型褐藻,革質,藻體明顯地分為根狀固著器、柄部和片部,成熟時呈橄欖褐色,乾後黑褐色。片部狹長,全緣,長可達6m,寬20~1250px,中央較厚,向兩緣漸薄,且有波狀褶皺。孢子囊群在片部形成,呈近圓形斑疤狀。
海帶與昆布在植物學上有嚴格區別:首先,海帶是更普遍的名稱.海帶在生物學上第次分為海帶目,海帶科和海帶屬。其中海帶目有四科:繩藻科,海帶科,翅藻科和巨藻科.我們日常說的海帶,是指海帶科下的海帶屬.昆布是褐藻門-海帶目-翅藻科的一屬.因此,昆布與海帶不是“親兄弟”,而是“堂兄弟”.昆布藻體黃褐色,中國古代是沒有海帶的,日語中把海帶統稱為昆布.中國的一些植物學書籍和地區也說海帶的別名也叫昆布.所以,說海帶與昆布是一回事沒有大錯,因為二者均屬於海帶目.說不是一回事也對,因為二者在種屬一級不同.從下面的框圖可知,它倆有共同的“爺爺”——海帶目,“爸爸”則一個是海帶科,一個是翅藻科.因為植物分類學上名稱有些混亂,而且外形很接近,再加上海帶是由日本引進,而日語中昆布就是海帶,而且英語中kelp也既指海帶又指昆布,所以就造成了海帶與昆布經常被混淆。
海帶:捲曲摺疊成團狀,或纏結成把。全體呈黑褐色或綠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軟則膨脹成扁平長帶狀,長50~3750px ,寬10~1000px,中部較厚,邊緣較薄而呈波狀。類革質,殘存柄部扁圓柱狀。氣腥,味鹹。
昆布:捲曲皺縮成不規則團狀。全體呈黑色,較薄。用水浸軟則膨脹呈扁平的葉狀,長寬約為16~650px,厚約1.6mm;兩側呈羽狀深裂,裂片呈長舌狀,邊緣有小齒或全緣。質柔滑。
昆布原為冷水性海藻。其生長溫度為0~13℃,以2~7℃為最適溫度。昆布進行光合作用需有足夠的光能,並從海水中吸收營養,由於海水混濁或透明度不同,適宜生長的水層也有深淺之別,深者在大於潮線下2~3m,淺者在水面下lm深處(在海水中追施氮、磷肥能提高昆布產量)。流速大的海區生長良好,反之生長很慢且易染病害。一般流速在50~2000px/s 較適宜。
昆布是一種有明顯世代交替植物,藻體孢子囊釋放遊動孢子,萌發後形成配子體,配子體的卵囊和精囊結合形成合子,合子萌發產生幼孢子體,幼孢子體經無性繁殖即為昆布。
1.自然生長的分布範圍,中國限於遼東山東兩個半島的肥沃海區。人工養殖已推廣到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沿海。但為冷溫帶性種類。
2.中國分布於浙江福建沿海。為暖溫帶性種類。
3.中國裙帶菜可分為兩型:北海型(formadistansMiyabeetOkam.)藻體較為細長,羽狀裂缺接近中肋,孢子葉距葉部有相當的距離。生長在大連山東沿海。南海型(formatypicaYendo)恰好相反,即體形較短,羽狀裂缺較淺,孢子葉接近葉部。浙江嵊泗列島海域自然生長,即屬此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