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旺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海南省南渡江西畔
- 人口:663
基本概況,村名來源,歷史沿革,文化創村,革命老村,生態建村,科普興村,和諧之村,
基本概況
全村共有農戶121戶,人口663人。地域面積1000餘畝,其中耕地面積715畝(水旱田389畝,坡地326畝)。農業生產以發展城郊經濟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和反季瓜菜。
村名來源
宋代,瓊山縣仁政鄉(今新坡鎮)已有梁、陳、鄭、曾、林等中原人氏立籍居住;元元貞間(1295-1297年),陳衛宸自陳村(今新坡鎮前村)遷居於多源墟(今新坡中心國小南側)土台地附近,子孫為了興旺康泰,當時按“土台”諧音就稱“旺泰村”。陳衛宸次子陳有光於元至正康寅年(1350年),因耕作田地不便,就搬下今地居住,稱“下旺泰村”。元至正間(1335-1368年),鄭文清(也叫鄭日清)也從塘柳村遷來下旺太東南讓寬地立籍;明成化間(1465-1487年)林坭從雲庵村遷來下旺泰東北部居住,將其居住地稱為‘曰林村’;清代,因上旺泰村已改稱“南坡村”,因此,下旺泰與曰林村合一個公廟,為了方便稱呼,就統一稱“旺泰村”。“文革”時改為旺太村,旺太村一直沿稱至今。
歷史沿革
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今旺太村地屬珠崖郡瞫都縣後山峒蒼頡里沙丘地;隋開皇十一年(591年),七十餘歲的冼夫人親載詔書,歷十餘州,宣告上意,當時的軍隊就曾來往於此地,到“營房”(今新坡墟西50米)駐紮,開府設帳,當地俚僚(原住民)首領皆來拜見;唐貞觀五年(631年)改崖州為瓊州,第一任瓊州太守為西安人袁洪,御任後落籍袁沙(今新坡鎮下市村),當時由於中原漢人不斷遷入,原住民大部份已向五指山及瓊西移遷,留下少許也與遷入的漢人已經同化;宋時,旺泰村地屬瓊山區仁政鄉蒼頡里江圯坡地。其時已有梁、陳、鄭、曾、林、許、甘、韓、張、何等中原人氏遷來仁政鄉立籍居住;元至正十五年(1278年),今旺太村屬瓊州路安撫司瓊山縣仁政鄉梁陳二圖;明初沿元制,洪武二年(1369年),升瓊州為“瓊州府”,時旺泰村屬瓊州府瓊山縣仁政鄉梁陳二圖;清光緒間(1875-1908年),仁政鄉在原18個都圖的基礎上,又增加上游都、西黎二圖、林灣都,時旺泰村少許村民就屬上游都管轄;民國初年,仍沿清制。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今旺太村時屬廣東省瓊崖道瓊山縣第二區仁政鄉梁陳二圖,後改為瓊山縣十三區,仍轄鄉,圖不變。1921年,屬瓊崖行政區瓊山縣石橋團局。1926年改稱石橋鄉。1929年復稱石橋團局,團局下設保甲制,時旺泰村屬三保五甲。1935年至1945年4月22日,屬海南特別行政長官公署瓊山縣東山第十三區石橋鄉,後期為鄉維持會管理。1946年改石橋鄉為新坡鄉。1950年1月再改為東橋鄉,改十三區為六區;1950年4月23日海南島解放,5月間,瓊山縣人民政府頒會改東橋鄉為石橋鄉,12月復稱新坡鄉。1953年屬新彩鄉,1954年為新彩鄉旺泰初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撤區並大鄉稱瓊山縣新坡鄉旺泰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與東山鄉合併為海口市郊東新人民公社。1961年夏分出為新坡人民公社新彩大隊。1962年從新彩大隊分出為民豐大隊新星片第五隊。1968年從民豐大隊分出為群豐大隊旺太生產隊。1983年撤社建區時為新坡區群豐鄉。1987年撤區建鎮,時為新坡群豐村委會旺太經濟社。1994年改瓊山縣為瓊山市。2003年瓊山市撤併為海口市,時為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群豐村委會旺太村民小組。
文化創村
元元貞間(1295-1297年)陳衛宸肇基旺泰後,家業日旺,就賣田延師辦學校,校舍在上坊(今群豐國小西側五甲祠堂內)地,曰:“上坊書舍”,訓誨弟子,鄉里高其誼,紛紛送子弟入學。當時,旺泰村傍,書聲朗朗,文化昌盛;陳衛宸侄兒陳有恩(陳衛宸大兄次子),也於延祜丁己年(1317年),構一書舍於多源之墟(原上旺泰村北),曰:“多源書院”,誦讀自適,隱居授徒。當地舉人葉、林兩公,對他敬重,時稱其賢,戒眾弟子曰:“有恩公的才華,我倆都不如他,你們一定要好好跟他學習。”明未,陳衛宸第11世孫陳續虞,宗盟誼篤,繼在多源書院,訓誨子弟,章程足式,略出人才。如林坭(林姓入村祖)兄弟林安邦官任府經歷、林安義任登仕郎,侄林豪任南海教諭、林軒例授訓導,裔孫林廷俊任江西吉安府龍泉縣尹,林文煥嘉慶庚午年中舉人歷任恩平學,鄭文清(鄭姓入村祖)裔孫鄭澤甫任候選江西州同。此外,清代陳衛宸裔孫陳宗球、陳德,都曾掌教上坊書舍。解放後,上坊書舍改稱旺泰國小。歷年任教旺泰國小的有:鄭開漢、陳進檁、陳殿標、陳殿盈、陳丹清、鄭平、陳丹雄、鄭宗法,後改為群豐國小(於2005年移向東側),群豐國小校校長賴洲異曾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六十年代,鄭宗泗考取北京航空學院本科畢業,歷在國防科工委工作。八十年代,陳進海中央黨校研究生畢業,歷任處長。九十年代,陳曉慧考取西南大學研究生畢業,今在海南省環境資源廳工作。陳海燕考取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今在海南省國家安全廳工作。本世紀初,上旺泰村的陳雄,全國少年舉重第一名,已入選國家舉重隊候選隊員。
革命老村
1926年下半年,陳安國(新坡鎮仁台村人,海南早期中共黨員)和兄長陳紹堯(也名陳安仁)等人,經常在仁台村南渡江沿岸村莊,進行革命活動,組織農民協會、赤衛隊、發展黨團組織,建立起中共仁台村黨支部。當時,臨江而居的旺泰村,是革命同志過往南渡江的落腳地,許多革命同志為了避開國民黨官兵的追捕,在旺泰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曾多次幫助他們浮渡過江到瓊東、瓊南革命根據地。
生態建村
旺太村繞村四周,古榕點綴,喬木叢生,綠樹掩映。學校里書聲朗朗,田野上稻穗漂香,自然環境非常優美,真是令人心曠神往。2005年5月,富裕起來的旺太村人,在市委和海口警備區、黨委及市、區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群策群力,制定旺太村發展規劃,向文明生態村邁進。首先,抓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村容村貌。先後動員民眾捐款20多萬元,投工投勞1200個,搗制水泥硬化村道12條,總長2000米。建成農民文化室一間、休閒點2個,修成水泥硬板化渠道1600多米。全村統一行動,整治髒、亂、差,拆除文化廣場周邊豬欄6間,約45平方米;破舊倉庫1間250平方米,清理衛生死角8處,裝運垃圾80車,清理村里人工湖淤泥300餘車,搗制文化廣場水泥地板1500多平方米,砌築塘堤300米。對全村15株有200年以上樹齡的古榕樹認真加以重點保護,並用水塘淤泥對其培壤施肥。此外,還在村四周和文化廣場、文化室等地,新添種了一批常綠喬木和椰子果樹。美化了村容,綠化了環境;其次,發揚民國初年,在陳村坡豎禁碑的純樸民風,討論制定了旺太“村規民約”15條、衛生管理制度9條,並討論通過了文明生態村創建標準和六星級文明戶標準。同時,村內還建有科普學校和農民夜校;第三,大力掀起民眾性的文化活動,活躍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村內設有燈光球場、文化器具室、娛樂活動室、圖書閱讀室,建有村務公開欄、法制宣傳欄、交通安全教育欄。此外,農民還自動組織成立女子歌詠隊、民間舞獅隊(旺太醒獅隊)。舞獅隊不僅在市里屢獲殊榮(2006年獲市萬春會“雄獅爭霸”賽優秀獎),還走出國門,到東南亞參加區際間文化交流活動,得到好評。2006年被龍華區評為“文明生態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科普興村
在文化創村,建設文明生態的同時,旺太村突出抓好科學普及教育的工作。首先,有市、區科協的大力支持下,認真搞好科普站點的建設。成立旺太村農業種植技術協會,制定協會章程37條。從場地、人員和設備都進行了配套和落實。先後設定旺太村科普辦公室、會議室、廣播電腦室、科普活動室、科普圖書閱覽室和科普農家書屋,有科普宣傳欄和科普宣傳畫廊,配套了液晶電視、電腦、影碟機,購買和贈送科技書籍上萬件,還有檯球桌、桌球桌等;其次,掀起“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生產熱潮,堅持搞綠化生產。搞起旺太村冬種瓜菜生產基地和旺太村有機農業種植示範基地。科學種植反季節瓜菜的生產,農民得到了實惠,生活逐步走向小康;第三,在農民民眾中,對農業種植技術方面,經常開展互學互幫和互助交流等活動。全村動員,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旺太人的科學精神。2009年被市科協和市財政局評為“市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先進單位。
和諧之村
旺太村幹部和民眾,創建文明生態村,實行科學普及教育後,科普氣氛活躍,農業生產熱情高漲。按照六星級文明戶標準,進行了自評和互評的評比活動,先後評選出十戶文明標兵戶、十戶科普先進戶和十戶和諧之家。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年人均收入是:1973年35元、1987年409元、2009年人均收入5600元,翻了將近14倍。真正是“旺相強村濤夙願,泰和盛世滿新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