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獺內蒙亞種(學名:Marmota bobak sibirica),由Radde於186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外貝加爾地區。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地區,經濟價值,生物學種譜,
外形特徵
旱獺內蒙亞種為中型旱獺,體重可達6500克,常見為4500~5000克,體長45~56厘米,尾長9~10厘米,被毛短密、柔軟。頭頂黑色,背部褐色,腹部草黃色,背腹毛色無明顯分界線。頸部粗短,耳殼短小。四肢短粗,尾短而扁平。體背棕黃色。
生活習性
過家族生活,個體接觸密切。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敵洞。主洞構造複雜,深而多口,多挖在岩石坡和溝谷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獺丘。
白天活動,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耐飢餓,不飲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飼料。愛吃雨後草及露水草。喜群居,易馴化,不傷人,不耐熱,怕曝曬,抗病力強。當氣溫長時間低於10℃以下時,就自然冬眠,時間可長達3~6個月,當氣溫轉暖後自然甦醒。
旱獺的壽命可長達15~20年,繁殖年限為10~15年。公母比例以1∶10為宜。春季是旱獺配種的季節。一般年產1~2胎,雌獺懷孕期為三十天左右,有的達四十天產仔。每胎產仔6~8隻,多者達12隻以上。
分布地區
旱獺內蒙亞種,是生長在我國滿洲里(黑龍江,內蒙古)一帶的一種動物,又名滿洲里旱獺。廣泛棲息於滿洲里的原草甸草原,山麓平原和山地陽坡下緣。
經濟價值
旱獺全身均是寶其肉可食;脂肪可入藥,內可治咯血,外可治燒傷,還可加工製成高級化妝品,具有潤膚、護膚作用。旱獺毛皮的皮質較好,堅實耐磨,旱獺絨毛的色染性能較佳,加工後的毛色光亮鮮艷,用以製成裘時,工藝價值很高。
生物學種譜
旱獺(學名:Marmota bobak)為松鼠科旱獺屬的動物,主要分布在俄羅斯,中亞和東歐草原。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