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彩貼剪紙

旬邑彩貼剪紙

旬邑彩貼剪紙是繼旬邑單色剪紙之後產生的一種傳統剪紙藝術形式,是民間傳統剪紙的獨具特色和創新,彩貼剪紙採用多色彩紙通過剪、貼、襯三種工藝流程把彩色紙粘拼並和民謠故事相呼應,點綴為一張完美的藝術作品,內容以人物、動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為題材,富麗堂皇,神秘詭譎,浪漫誇張。

旬邑彩貼剪紙與招魂、送病、鎮宅、祈雨等多種民俗活動息息相關。是民間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靳之林教授譽為“既傳統,又現代;即淳樸又艷麗”,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稱讚為“繁而不亂,艷而不俗。”中央美院楊先讓教授評價為“五彩繽紛的,充滿歡樂氣氛的。千姿百態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紙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旬邑彩貼剪紙
  • 分類:民間藝術
  • 地區:陝西省旬邑縣
基本簡介,基本特徵,基本內容,相關器具,主要價值,歷史淵源,分布區域,

基本簡介

旬邑彩貼剪紙1992年榮獲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特等獎;1994年榮獲文化部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
旬邑彩貼剪紙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上海、湖南、廣東、陝西、香港、澳門、台灣等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同時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
中國文化部先後命名旬邑縣為“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剪紙之鄉”、“中國民間繪畫畫鄉”。

基本特徵

旬邑彩貼剪紙作品多層次、多色彩、大紅大綠、抽象、變異、花而不繁,艷而不俗。
1、旬邑彩貼剪紙作者首先注重作品表現意念和內涵。不重神態,不講人物比例,也不講視角三維效果,在富麗華貴上做文章。
2、旬邑彩貼剪紙,人物形象飽滿,眼目誇張,形態詭譎,基調浪漫。
3、旬邑彩貼剪紙,從整體上看去,給人以激昂的情緒遠古的遐想,有健康、樸實、喜慶之感。
4、旬邑彩貼剪紙風格獨特,講究對稱,陰陽和諧,天人合一。
5、旬邑彩貼剪紙,同時配有相應的歌謠,給人以明目清淅等特徵。

基本內容

旬邑彩貼剪紙內容以人物、動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為題材,以富麗堂皇、神秘詭譎、浪漫誇張的手法,採用剪、貼、襯三種工藝把彩色紙粘拼、點綴完成。

相關器具

剪刀、彩色紙、漿糊、白板紙。

主要價值

旬邑彩貼剪紙是對單色剪紙的延伸,起源於民間,張揚作者的生活情結和理想追求,美化家居生活。它以全新的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手法,創造拓寬了一個既傳統又現代,既原生態又超前的剪紙藝術新領域。具有最廣泛的民眾基礎,其傳承賡繼的欣賞形象和造型風格,蘊涵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民眾的情感和於教寓樂,表達了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念和審美情趣,具有認識、教化、表意、抒情、娛樂、社交等多種社會價值、審美價值和研究與保護價值。

歷史淵源

旬邑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距今有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末商初,周族先祖公劉在此立國興業。自秦封邑,漢置縣,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豳風》等便是產生於此地的千古名篇。由於漫長的歷史進程,漢、戌、狄、回仡、匈奴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文化交融和影響,便形成了獨特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表現出了各民族不同風格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旬邑民間美術特別是彩貼剪紙中有著豐富的遺存。從旬邑彩貼剪紙精神淵源與旬邑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相比,兩者比照方能明白代代傳承的旬邑彩貼剪紙所承繼的文化內涵,研究和保護傳承旬邑彩貼剪紙對於認識華夏文明的遷衍流變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民間文化價值體系。
旬邑剪紙,歷史悠久,與原始圖騰文化相聯繫,是與招魂、送病、鎮宅、祈雨等多種民俗活動相關,民間剪紙依附於民眾生活,甚至就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剪紙的內在涵意和外在藝術造型,都和擴大民眾社會的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反映著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精神。
旬邑人會剪紙,旬邑人愛彩貼剪紙。閨女剪、媽媽剪、奶奶剪、奶奶的媽媽--媽媽的奶奶也剪,從燈下熏花樣、樹下剪春秋、勞作之餘剪生活、剪愛情、剪故事,一直剪到老,才依依不捨離去。旬邑農村隱藏著一支剪紙大軍,名不見經轉,卻巧奪天工。由於民眾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漸把剪紙作為一種裝飾品、欣賞品,用於創作抒發情感;用於古典故事教育和激發人們積極向上。旬邑彩貼剪紙,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盛行於清代和民國時期。剪紙主要用於炕頭、炕圍、門窗的裝飾等,發展到貼於門上、窯頂、箱櫃、糧囤。後來旬邑農村嫁女、娶妻、逢年過節,家家都要剪彩貼剪紙,貼於室內顯著位置,以增加節日喜慶氣氛。在十九世紀,由於旬邑在歷史上交通封閉,地處山區,外來文化信息不暢,使原生態民間剪紙,在民間較完整的得以保存。丈革時期,旬邑的剪紙作為政治宣傳品,各村曾成立“紅剪刀”小組,為政治服務產生過廣泛的社會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縣文化館為了弘揚民族民間丈化藝術,對全縣剪紙進行了普查,通過先後舉辦各類剪紙學習班16期,培養了500多人次彩貼剪紙藝人,館藏剪紙1630種,作品6000餘件,如庫淑蘭、范雙芹、馬窈窕、袁風雲、張艷梅、秦雪娥、何愛葉、劉桂娥、文崇霄、劉雪芹、張棗娃、魏伊平等。旬邑剪紙先後在西安美術家畫廊,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剪紙展覽,在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上旬邑的作品獲獎分別囊可了所有獎項,其中庫淑蘭就是一位具有傑出的旬邑彩貼剪紙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彩貼剪紙作品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世界婦女大會上展出,後在台灣、香港等地舉辦展覽,台灣漢聲和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印刷了兩套彩貼剪紙專輯,作品銷往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庫淑蘭彩貼剪紙作品先後代表旬邑分別於192年獲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彩貼剪紙特別獎;1994年獲文化頒發的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個人作品應邀在中央美院陳列館展出;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旬邑民間彩貼剪紙被中央美院楊先讓教授評價為“五彩繽紛的、充滿歡樂氣氛的、千姿百態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紙作品。”被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靳之林教授評為“既傳統,又現代;既淳樸,又艷麗。”被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稱讚為“繁而不亂、艷而不俗”。旬邑彩貼剪紙色彩的搭配是亮色配暗色,歸納,簡化,總結,概括了繁雜的藝術技巧規律,善於用各種圓形拼貼組合,來烘托人物形象,有的剪紙作品不下2000多個彩色圓圈圈。在全縣有300多人仍在不斷創作彩貼剪紙,在旬邑這一剪紙藝術群體中,擅長表現民俗傳統風情題材的有何愛葉、陸蘭娃、文崇霄;偏愛神話戲劇人物的有秦雪娥、張棗娃、劉桂娥、馬窈窕、劉雪芹;喜歡錶現愛情傳說、花卉的有盧歲女、馬蓮花、許桂蓮、連芳霞;專供佛塔龍鳳紋樣的有范雙芹、袁風雲、王桂花、魏伊平等人。旬邑民間彩貼剪紙具有民間傳統剪紙的獨具特色和創新,使中國民間剪紙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中國剪紙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1993年旬邑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之鄉”和“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所以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當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責任。

分布區域

旬邑古稱“豳”,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鹹陽市轄境北部,地處關中北界,陝北南限。東依銅川市耀州區,南傍淳化縣,西臨彬縣,北接甘肅省正寧縣,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位於北緯34’57"-35’33"東經108’08"-108’52"。縣界形似以東北至西南向延伸的長形,長65公里,平均寬25公里,總面積1811平方公里。全縣行政區域劃分為10鎮4鄉,187個行政村,總人口27萬人。
旬邑縣境內東北部由於子午嶺的橋山綿延橫亘,境內河流較多,水量細小,諸溪分別匯入三條主流,由東向西南順流出境。東部子午嶺最高峰石門山,河拔1885米。本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9℃,年最高溫度7月份平均21.7℃,最低溫度1月份平均—4.9℃,極端最高溫度為36.3℃,極端最低溫度為—24.3℃,年日照2497小時,年降雨量03.3毫米。土壤以黃增土、黑壚土、褐土為主,淤土次之。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坩子土資源為陶瓷工業提供了足夠的物質資源。
旬邑自古民風厚道,習俗勤儉,淳樸無華,富不喜外,窮不嫌鄉。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民眾有重禮義、愛文化的風俗。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公劉曾在此地開疆立國,開創了古代農耕文化。出土的200—300多萬年的劍齒象和板齒犀牛化石,為世界之最。距今兩個多年前的秦第二大國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過,道路兵站遺址至今猶存。有國保級單位宋代泰塔、安仁宋代瓷窯遺址。具有北方庭院與南方園林特點堪稱陝西一絕的精典清代古建築民居--唐家大院,旬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於1926年建立了中共黨的組織,1928年爆發了聲震渭北的 “二·八”起義。革命戰爭年代是陝甘寧邊區南大門,關中分區和陝北公學所在地。鄧小平、彭德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戰鬥過,由於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文化積澱的厚重,便形成了傳統文化的生長和傳承的特殊環境,對弘揚和發展民間傳統剪紙和彩貼剪紙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