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河

旬河

旬河,長江支流漢江的左岸支流,一作洵河,古稱旬水,位於陝西省商洛市西南部和安康市東北部,源出西安市長安區西南角麥秸磊東南側的甘溝腦,上源稱沙溝河;西南流經寧陝縣鎮安縣旬陽縣,在縣城東南面注入漢江。

旬河是漢江上游長度僅次於任河的一條大支流,全長218公里,集水面積630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9‰,年均徑流20.67億立方米,年際差最大可達5:1,月際差達9.5:1,最大流量1972年向家坪曾達到4100立方米每秒。共有支流42條,以乾佑河最大。

旬河歷史悠久,旬陽縣名得名於此河,旬河水力資源豐富,實現了梯級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旬河
  • 別稱古稱:洵河,旬水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漢江上游左岸支流
  • 地理位置:商洛地區西南部和安康地區東北部
  • 發源地:西安市長安區甘溝腦
  • 流經地區:寧陝縣、鎮安縣、旬陽縣
  • 河口旬陽縣城東南角
  • 全長:218公里
  • 集水面積:6307平方公里
  • 平均比降:2.9‰
  • 年均徑流:20.67億立方米
幹流情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流域概況,地形地貌,沿岸城鎮,棧道交通,遺址名勝,主要支流,水利概況,水電開發,航道航運,地圖信息,

幹流情況

河道走向

旬河源出西安市長安區,西南入寧陝縣江口,漸轉東南流,始稱旬河,經過黃金鄉,在鎮安西南左納東川河,經黃家灣,右納月河,過崇家溝,續納小仁河、達仁河;進入旬陽縣境後東南行,在小河鄉兩河關左納柞水、鎮安二城南來的乾佑河,再南經趙灣,復東南經甘溪,到旬陽縣城西南轉東北流,繞城西、北、東三面,在東南面注入漢江。旬河全長218公里,集水面積630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9‰。
旬河寧陝縣江口鎮段旬河寧陝縣江口鎮段
長安區,旬河發源地位於秦嶺中段沙溝嶺南麓角麥秸磊東南側的甘溝腦,上源稱沙溝河,主要支流有江河、月河等,西南流向寧陝縣。
寧陝縣,旬河自長安區內各支流在江口鎮匯合入,始稱旬河,向東流經江口鎮金川鎮(原黃金鄉和小川鄉)的彭家灣處流入鎮安縣境內。由沙溝嶺至彭家灣,河道總長64.1公里。
鎮安縣,旬河境內長74.4公里,屬中遊河段。在小川口入境,屬西北東南流向。經鄭家莊、黃家灣、崇家溝口、沙溝口、柴坪、東瓜等地,在螞蟻溝口入旬陽縣境。境內較大支流有東川河、月河、曉仁河。
旬陽縣城-旬河與漢江交匯處旬陽縣城-旬河與漢江交匯處
旬陽縣,入界處在旬陽縣仁河口鄉,至小河兩河關接納最大支流乾佑河,繼續南流,經趙灣鎮(原塘興、趙灣、紅岩三鄉)、甘溪鎮(原大嶺鄉)、甘溪鎮白柳鎮、城關鎮,在旬陽縣城東南角匯入漢江。全長218公里,流域面積6308平方公里。旬陽縣境內幹流長約115公里,流域面積1166.5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7.64萬千瓦。

河道特徵

上游寧陝縣境內,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流向由西北向東南,上游陡急,下游平緩,多形成河谷地帶。河流全程高差2125米,平均比降1.165%。
中游鎮安縣河流下切作用明顯,幹流或支流都形成典型的“V”型夾谷,最寬處190米,窄處60米。河底多沙金,經探明僅霸王灘至紫荊城8.6公里的河床底有沙金1999.44公斤。
下游旬陽縣入境處至兩河關段。全長30公里,兩岸山勢比較平緩,河谷開闊,有較多的灘地,河道比降在1.5—1.8‰之間,枯水時河寬約20米,沒有陡壩和跌水現象,水深約0.4—0.5米,流速約1—1.5米/秒,河床多系砂礫組成。該段仁河口以上曾於1958—1959年間經整修兩次通航至鎮安縣柴坪。仁河口至兩河關段1970年前可全年通航。兩河關至旬河口段。該段全長64公里,河谷開闊,山嶺平緩,河槽平直,比降0.8—1.2‰,枯水河面寬40—50米,水深0.7米。1970年前,該段可全年通航。

水文特徵

鎮安縣,旬河平均徑流深386毫米,徑流總量31556萬米。平均流量9.79米/秒。7~10月為汛期,其徑流量占全年總徑流量的60%。2月為枯水季節,最小流量為2.06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992.42千瓦,可開發量為109.7千瓦。流域內植被較差,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泥沙輸入量大,年平均輸沙量為70.3萬噸,占全縣總輸沙量的51%。
西北大學地理系1959年11月調查,旬河縣旬河口平水位海拔230米,兩河關317.4米,仁河口353.4米。幹流河床比降1.1‰,年平均流量55.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748×109立方米。據縣水電局1984年測定,旬河口平水位海拔220米,幹流平均比降1.48‰,多年平均徑流量3.354×108立方米,年平均流量64.9立方米/秒,洪枯流量變化較大。據向家坪水文站實測,最大流量1983年7月21日520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960年6月17日6.76立方米/秒。流域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多年平均輸沙量487.38萬噸,侵蝕模數803噸/平方公里,實測最大侵蝕模數2355噸/平方公里,一年內7—9三個月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的80.23%。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寧陝縣,境內流域面積857.5平方公里。西與汶水河、東與東川河、西川河交界,南北長約33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全流域面積875.5平方公里。流域內有廣貨街、江口、沙坪、竹山、小川、黃金6個鄉。整個流域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流向由西北向東南,上游陡急,下游平緩,多形成河谷地帶,地處旬河下游的沙坪、竹山、小川、黃金是江口區的水稻產區。地處中游的江口回族鄉。
旬河旬陽縣安康漢濱區交界處地貌旬河旬陽縣安康漢濱區交界處地貌
中游鎮安縣境內,流域內山高坡陡,河谷耕地零散,素有“八百里旬河不澆田”之說。
下游旬陽縣境內,流域位居秦嶺地槽中部,地層是石炭二疊紀的鎮安系,以灰色頁岩及石灰岩為主,地層褶皺強烈,不少地方的傾角近於直立,如旬河口及縣城附近。褶皺向以東西和西北—東南為主,除褶皺外有普遍顯著的斷層和構造斷裂,與河流平行或斜交,或正交。兩河關至鎮安境兩岸山地海拔都在1000米左右,兩河關以南除羊山外全在1000米以下,縣城附近500—600米。

沿岸城鎮

江口鎮,位於寧陝縣城東北85公里,西(安)萬(源)公路101公里,旬河上游、江河出口處。為江口回族鄉所在地。是寧陝縣北部9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農、林、副、土特產品集散市場。清初曾在此建造土城,設立分縣、開闢市場。同治六年(1867)在江河出口處修建了三孔石礅石條平面石橋一座。民國年間只留下鹽店街一段,其餘毀於戰亂,居民不足20戶,十分冷落。解放後,1959年西萬公路通車,先後又修通沙(坪)小(川)公路和沙(溝)豐(富)公路。街道房屋建築在江河兩岸和旬河兩側公路旁。主要街道鹽店街、中街、上街、迎盤街呈“丁”字布局。是寧陝縣回族集中居住的地方。
旬陽 江口鎮旬陽 江口鎮
旬陽城,位於旬陽縣境中部旬河與漢江匯合處。老城為一狹長山樑,東、南、北三面臨水,西以駱駝項與黃坡嶺相接,因長期受漢江、旬河曲流河段的侵蝕,天然裁彎取直不斷演進,以致形成“金線吊葫蘆”的特殊地貌。新城區位於下菜灣、上菜灣、小河北和火車站一帶的旬河沿岸,依山傍水,地勢平緩。旬陽縣人大常委會及旬陽縣人民政府機關於1989年夏由龔家梁原址遷至上菜灣蓮花池。明初洵陽縣治始在此處,清以前多為軍事重鎮,清代因漢江航運迅速發展,縣城經商戶驟增,始形成西關商業區和羅家套草房街。民國二年九月十五日(1913年10月14日),鳳翔變兵王生岐部途經洵陽,對縣城破壞極大。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縣城河街西段逐漸形成新興商業區,城區略有拓展。民國二十五年(1936)後,四鄉土匪出沒無常,商人驟減。及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四月,西關發生大火,店鋪、民居延燒40多家。從此,縣城一度凋零。建國一逐步得到發展。
旬陽城旬陽城

棧道交通

漢晉時期的子午道,從今西安市西北十餘里的漢長安城向正南,經子午鎮入子午谷,越嶺進入灃水河谷。溯谷而上,經餵子坪、子午關(又稱石羊關),登秦嶺主脊,進入漢水支流旬河上游,過沙溝、東江口,越嶺至旬河支流月河河谷的月亮坪。再向南越古磉礅沿池河而下,經營盤、東腰嶺關、太山廟到馬池鎮,折西北越馬嶺關,溯漢江至今石泉縣城。由石泉向西北饒峰河,越饒峰嶺,過饒峰關至南子午鎮。
子午道子午道

遺址名勝

李家那遺址,位於旬陽縣城關李家那村。遺址西南臨旬河,東北接旬陽火車站,座落在旬河沖積扇地帶,地形平緩,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50米,大部為李家那村疊壓,北端局部可能在建火車站時被平毀。文化層大部表露,住宅前後皆有不連續斷層,可見到厚約1米左右的黑褐色灰土。遺址東部邊緣燒磚取土基本毀壞,取土的斷層上可採集部分遺物。採集的石器有:矛1件,兩邊開刃,兩面有脊,柄端有孔;斧5件,大部磨光,有的刃為圓形,有的刃為不規則形。陶器有:夾砂褐陶罐及泥質紅陶缽等。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
陳家坎遺址,位於旬陽縣金洞鄉陳家坎村。遺址與旬陽縣城隔江斜對,基本上為陳家坎村疊壓。遺址北臨漢江,南靠山地,屬坡積裙外緣,地形較緩平。北邊公路旁斷層上可見到東西長約20—30米的灰土層,含有陶片和紅燒土。南部表層覆蓋黃土較厚,村民挖地窖時出土過石斧,其它情況不明。採集的器物有:石斧1件,通體磨光,形狀扁平,剖面為菱形;夾砂陶片,可以看出器形的有罐1件,高領,斂口,侈沿雙肩,領部飾兩道弦紋。此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
龔家梁遺址,位於縣城龔家梁旬陽縣文廟院內。遺址座落在旬陽縣城之巔,南面及東、北方分別為漢江和旬河所環繞。曾於院內掘一探坑,在距地面1米處,見到黑褐色灰土,內有各種石器及陶器殘片,並夾雜有大量紅燒土及燒烤過的獸骨。遺址範圍及文化層厚度均不明。在長寬各不到2米、深不到1米的灰土層中,清理了數百件石器和陶片。採集的石器有敲砸器、盤狀器、刮削器及石錛、石斧、石球等;陶器有泥質紅陶紡輪、夾粗砂紅陶銼及鼻紋、附加堆紋飾件和鳥紋把手、飾黑彩三角紋陶盆殘片等。經分析,龔家梁遺址基本上屬於仰韶文化遺存,其中個別黑陶殘片似乎含有江漢流域屈家嶺文化的特徵。
臨崖寺,位於旬陽縣城東面山崖之上,因系臨崖而建,故名。俗稱靈岩寺,又作臨岩寺。據光緒本《洵陽縣誌》:“臨崖寺。在縣東一里。宋紹興六年(1136)僧人明顯建。明洪武(1368—1398)中僧海保、天順(1457—1464)中僧廣泰兩次維修,弘治(1488—1505)中,知縣蔣昺建靈芝亭,其前有碑。相傳吉水羅洪先讀書於此,又有讀書亭。嗣因寺宇焚毀,同治四年(1865)知縣孫濰重修。”臨崖寺面臨漢江,背依嶺坡,東有小澗,西臨旬河,山岩俊秀,林木茂密,是旬陽縣一處著名古蹟。使臨崖寺最負盛名的有兩件事:一是明弘治四年(1491),洵陽縣民先後兩次採擷靈芝九株,進獻知縣蔣昺。蔣昺因芝生為瑞,於臨崖寺建亭,取名“芝亭”,並作《靈芝亭記》及《靈芝亭詩》;二是明嘉靖八年(1529),曾寄讀於臨崖寺的江西吉水縣人羅洪先(明代著名理學家和地理學家)狀元及第,頓時臨崖寺名聞遐邇,聲價百倍。於是,於靈芝亭之後,又建有讀書亭。臨崖寺現存大殿一座,面闊三間。殿前有山門一座,側有便房數間。大殿為磚、木、石結構,已年久失修。
臨崖寺臨崖寺

主要支流

旬河,共有支流42條,以乾佑河最大。
乾佑河,古名柞水,源出柞水縣西北與寧陝東北交界的老村鄉黃花嶺北側,東流會太河(太峪河)南偏東流,過柞水城關漸轉南流,南北縱貫柞水、鎮安兩縣,在旬陽縣西北的兩河關匯入旬河,河長140公里,平均比降13.1‰,集水面積約占旬河的40%。河源北越終南山,與長安大峪、石砭峪相通,為在建西(西安)康(安康)鐵路的孔道。該河又名運糧河,元代曾通航至柞水城以上。
達仁河,全長75.5公里,河谷陡,兩岸耕地少。發源於木王坪火地溝垴,經鎮坪、朝陽、楓坪等鄉,在紅廟鄉的火地溝口入旬陽境,至仁河口注入旬河。
月河,地處鎮安縣西部地區,是旬河流域在鎮安縣境內的最大一級支流。該流域總面積為563平方公里。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流域內有楊泗鄉月河鄉兩個鄉,六個村民小組,1180戶4450人。該流域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規劃梯級開發水電站11座,總裝機2.370萬kW,占全縣規劃開發裝機19.29萬kW的12.29%。到2006年,已建成發電6座,總裝機1.01萬kW,占該流域規劃開發總裝機的42.62%。
鎮安縣主要支流水系
河流名稱境內長度(公里)落差(米)平均比降集雨面積(平均公里)常流量(75%)枯水流量(P=95%)總徑流量(億方)水資源理論藏量(萬千瓦)
川河
22.8
430
0.019
184
1.2
0.75
1.6585
0.99
西川河
17.1
245
0.014
81
0.5
0.32
0.59
0.42
月河
35.8
468
0.013
266
1.36
0.85
1.917
1.56
甘岔河
33.1
1180
0.036
131
0.45
0.26
0.593
1.01
曉仁河
48.0
1100
0.023
196
0.7
0.42
0.91
1.114
在旬陽境內的集水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共有26條。
旬陽縣主要支流
支流名流經地區河長
(公里)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比降‰備註
山莊溝
仁河口鄉
4.64
10.9
115.0
源於鎮安縣
達仁河
仁河口鄉
65.5
400.0
20.3
源於鎮安縣,其最大支流為水泉溝
段家河
仁河口鄉
8.41
27.2
68.2
十里廟河
三岔河鄉、桐木鄉、仁河口鄉
5.81
8.15
107.0
源於三岔河鄉,在桐木、仁河口、小河口三鄉交界處匯入旬河
紅土坪河
桐木鄉
4.17
5.03
152.00
東三河
三岔河鄉、桐木鄉
18.30
105.00
31.50
乾佑河
柞水縣、鎮安縣、小河口鄉
148.00
2510.00
5.02
源於柞水與長安縣交界的秦嶺南側,在兩河關入旬河
上陰坡溝
塘興鄉
5.91
8.45
144.00
大棕溪
塘興鄉
11.00
20.30
80.60
華家河
塘興鄉
5.16
10.10
131.00
丫頭溝
趙灣鄉
10.80
26.60
72.60
高家溝
趙灣鄉
11.10
10.60
96.40
熊耳溝
紅岩鄉
10.00
因溝內有貌似熊耳的岩石而得名
紅岩溝
紅岩鄉
4.04
6.78
144.00
寨溝
紅岩鄉
6.13
6.09
136.00
別駕溝
張坪鄉、大嶺鄉、紅岩鄉
11.50
22.30
77.20
源於張坪鄉,在紅岩鄉入旬河
沙溝
大嶺鄉
5.32
9.75
137.00
大嶺溝
大嶺鄉
3.18
5.03
20.80
杏園溝
大嶺鄉
6.06
8.22
96.70
麻坪河
楓樹鄉、麻坪鄉、甘溪鄉
50.50
191.00
16.6
甘溪溝
甘溪鄉
7.97
11.90
70.1
冷水河
張坪鄉、十里鄉、甘溪鄉、白柳鄉
31.00
147.00
37.6
母豬灘溝
白柳鄉、甘溪鄉
8.22
17.30
58.6
黃家梁溝
白柳鄉
5.80
6.40
57.8
李家那溝
菜灣鄉
9.57
14.50
48.3
瓦渣溝
廟嶺鄉、菜灣鄉
5.45
8.68
52.6

水利概況

水電開發

幹流電站
旬河幹流河道兩岸多峽谷,宜於建壩,旬陽縣境內流長85.1公里,落差143米,理論蘊藏量7.6萬千瓦。20世紀末,幹流上有陝西省規劃沙溝口(縣境內可利用水頭40米)、季家坪(水頭50米)兩處梯級開發電站,縣規劃母豬灘(水頭10米)、龍頭咀(水頭8米)兩處低壩引水電站。四處工程在縣境內可利用水頭108米,可開發水能44358千瓦,占全縣可開發總量的61.98%。
柴坪電站,壩址距鎮安縣50公里,位於柴坪街以下15公里,水庫設計壩高152m,庫容8.5×108m,為壩後式電站,設計裝機96MW(4×24MW),水庫水面1800ha,發電死庫容6.58×108m。
沙溝口水電站,是旬河梯級開發的第二級電站,水庫壩址位於安康市旬陽縣境內,工程占地和水庫淹沒區涉及旬陽縣小河鎮、仁河鄉和桐木鎮3個鄉(鎮)。
大嶺水電站,位於漢江一級支流旬河下游,是旬河旬陽段梯級開發的第三級電站,壩址在甘溪鎮大嶺台村別駕溝口下,旬鎮公路從旬河右岸通過,距旬陽縣城30公里,交通便利。電站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61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0.1立方米每秒。電站工程包括左、右岸擋水壩、河床溢流壩和電站廠房等建築物,電站布置形式為壩後式,壩型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廠房為地面式。水庫正常擋水位290.6m,最大壩高37.9m,大壩全長170.5m,總庫容1278萬立方米(日調節),為Ⅲ等中型工程,該電站裝機容量18900kw,多年平均發電量5595萬kw.h。
季家坪水電站,距離縣城25公里,是旬河旬陽段梯級開發的第四級電站,工程概算投資1.8億元,計畫工期為3年,電站由水庫樞紐建築物和廠區建築物組成,設計總庫容1298萬平方米,正常擋水位270米,裝機容量1.5萬千伏,年平均發電量4874萬千瓦。項目於2012年簽約。
鐘家坪水電站,位於旬陽縣白柳鎮境內,地處漢江北岸一級支流旬河的下游,控制流域面積6237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080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7500kW。水庫大壩由左右岸非溢流壩和河床溢流壩組成。溢流壩總長122m,由10個10×8m的溢流表孔組成,最大擋水高度26m。溢流壩面採用WES曲線堰,溢流堰頂高程246.00m。大壩設計洪峰流量為5000立方米每秒,相應庫水位為253.982m,下游水位為249.0m;大壩校核洪峰流量為6300立方米每秒,相應庫水位為255.220m,下游水位249.8m;消能建築物設計洪峰流量4500立方米每秒,相應庫水位為253.50m,下游水位246.0m。
支流電站
魚洞峽電站,位於縣河口姚家灣,引乾佑河水,1969年籌建,1974年11月建成投產。引水渠長7.12公里,水頭23米,流量3.2立方米/秒,裝機500千瓦機組一台,年發電量172.5萬度。總投資189萬元,使用勞動日108萬個,完成土石方58萬立方米。主要供應縣城機關、學校、廠礦等單位生產生活用電。架設6~10千伏的輸電線路45.4公里,低壓79公里,機電變壓器28台,2265千伏安。農用電設備8台,容量300千瓦。排灌機組一台,設備容量75千瓦。農用電供給回龍、峪、結子等五個鄉,18個村,41個小組,1632戶。
棗園電站,位於乾佑河畔西岸的棗園村。屬於乾佑河梯級開發電站工程,靠引乾佑河的天然徑流發電。1978年3月組織500名民工破土動工,興修廟子溝隧洞和前池附近渠道的開挖工程。同年12月底和翌年初,又組織全縣5000多名勞動力進行全面施工。1981年底基本完工。水頭30米,流量4.74立方米/秒。渠長5644米,其中土渠940米,石渠2916米,防塌暗涵680米,排洪橋17處99米,渡槽3處115米,隧洞2處,長894米。裝機500千瓦的機組2台,年發電量1982年為70萬度,到1989年高達431.64萬度。共投資232.3萬元,用工86.5萬個。徵用土地107.48畝,搬遷房屋14戶42間。棗園電站投入運行後,成為當時電網的骨幹電站,緩解了本縣用電緊張局面,為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航道航運

旬河航道。旬河自旬陽縣與鎮安交界的界牌石處流入旬陽縣境,縱貫旬陽8個鄉鎮,於旬陽縣城東匯入漢江,境內航段長84公里,可通行15噸木駁。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雖作治理,僅是維持勉強通航,航道失修失養,泥沙、巨石淤積,日漸惡劣,其主要灘險有王昌溝、寥家灘、紅岩灘、岩窩灘、沙溝灘、母豬灘、粉坊灘等處,尤以紅岩灘、母豬灘為甚。1971年鎮旬公路通車後,客貨均從公路出入,船隻逐漸減少,1975年斷航。航道處於原始狀態。
乾佑河航道。乾佑河由下茅坪流入旬陽境內,經小河口到兩河關匯入旬河,長16公里,可通行5噸左右的小木船。1972年後,這段貨運已由鎮旬公路所替代。
紅岩灘是旬河旬陽段最大的險灘。清代洵河船上行至紅岩灘,枯水季節,要置滾木乾灘上,讓船隻在滾木上拖駛。民國七年(1918年)洵陽縣政府曾撥款疏航槽、除石礁。後因洪水暴漲,使航槽變成原樣,又改成用“掛拖”(即在岸邊岩石鑿孔栽上大木樁,再用粗繩一頭系在船上,一頭套在樁上,徐徐拽船而上)的辦法過紅岩灘。民國二十二年(1933)兩河關、趙家灣的土產收購商曾想於灘的右岸另闢航槽,因工程浩繁未動,僅對岩窩溝灘進行了修治,即在灘的左岸原航道4米處,另闢一條4米寬,60米長的新航槽,並派專人養護,後因船隻減少,航運蕭條,新辟船道復被沙石填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洵陽縣治河委員會,組織洵河船幫捐款計150元,由紅岩地方保甲向花戶攤派民工40餘人,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正月至四月底,在紅岩灘西邊開了一條長120米、寬10米的航道。民國二十六年五月十八日(1937年6月26日),其上游山洪暴發,新辟航道被沖毀。
建國後,1956年7月,縣政府投資1.6萬元重點整治了紅岩灘、沙溝塘、廖家灘、三岔灘和岩屋溝等險灘。1956年11月完成了洵陽至趙灣60公里的航段清險治理工程。繼之於1957年12月用96名民工對兩河關至仁河口、兩河關至小河口航段進行了挖洪修灘,同年安康地區航道隊又對紅岩灘、沙溝塘進行了複查治理。1958年由鎮安縣與洵陽縣航運社聯合對紅岩灘再次除礁、疏航,船隻上下暢通。但兩年後因洪水沖積,灘勢復轉惡化。1963年安康地區航管局航道工程隊重新勘查,於同年12月初至1965年5月重新治理了紅岩灘和沙溝塘及其他灘險42處,挖石槽8557方,水下炸礁2200方,水上炸礁3200方,開闢纖道200米。投資14萬元,整治後下水船可滿載暢行,紅岩灘“中轉站”隨之撤銷。
1957年至1968年,先後治理了旬陽至鎮安柴坪航道和壩河茨兒灘等處,並在漢江的青山套至蘭灘段附設航標。1970年在蘭灘和泓龍灘設絞灘站兩處。
碼頭、渡口碼頭。民國時期乾佑河及洵河的小河口、兩河關、仁河口、趙家灣、碌毒壩、柳村,閭河及壩河的神河口、壩河口、桂花,多停靠小船,形成自然段碼頭。七十年代初,公路先後建成,船隻逐漸減少以至絕航,其航道碼頭隨廢。

地圖信息

地址:安康市寧陝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