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黃河即事

《早發黃河即事》是元代詩人薩都剌於至正十年(1350)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描寫途經黃河時的所見所感,揭示了當時黃河兩岸百姓的悲慘處境,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詩人概述了官租、水災、盜賊給百姓帶來的三種憂患;譴責了富家子弟的驕奢淫逸,而對百姓的苦難生活寄予極大的同情;最後八句批評當前治理黃河的政策,希望當政者能聽取自己的意見。全詩感情真摯,態度鮮明,感染力強,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早發黃河即事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薩都剌
  • 作品出處:《雁門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早發黃河即事
晨發大河上1,曙色滿船頭2
依依樹林出3,慘慘煙霧收4
村墟雜雞犬5,門巷出羊牛。
炊煙繞茅屋6,秋稻上隴丘7
嘗新未及試8,官租急徵求。
兩河水平堤9,夜有盜賊憂。
長安里中兒10,生長不識愁。
朝馳五花馬11,暮脫千金裘12
鬥雞五坊市13,酣歌最高樓。
繡被夜中酒14,玉人坐更愁15
豈知農家子,力穡望有秋16
裋褐常不完17,糲食常不周18
醜婦有子女19,鳴機事耕疇20
上以充國稅,下以祀松楸21
去年築河防,驅夫如驅囚。
人家廢耕織,嗷嗷齊東州22
飢餓半欲死,驅之長河流。
河源天上來,趨下性所由23
古人有善備,鄙夫無良謀24
我歌兩河曲,庶達公與侯25
淒風振枯槁,短髮涼颼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大河:即黃河。
  2. 曙色:曙光,天剛亮。
  3. 依依:樹木依靠搖動的樣子。出:出現,表示天色漸明,看得見樹林了。
  4. 慘慘:暗淡無光的樣子。收:消失。
  5. 村墟:即村莊。
  6. 炊煙:燒火做飯。繞:繚繞。
  7. 隴邱:等於說“壟畝”,田畝的意思。
  8. 嘗新:吃應時的新鮮食品。
  9. 兩河:謂黃河兩岸。水平堤:形容河水高漲。
  10. 長安里中兒:指京師貴家子弟。
  11. 五花馬:馬鬣剪成五瓣的名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
  12. 千金裘:價值千金的皮衣。
  13. 鬥雞:古代豪貴間流行的一種博戲,兩雞相鬥,賭其勝負。五坊市:《通鎰》卷二三六“五坊小兒”胡註:“五坊:一鵬坊,二鶻坊,三鷂 坊,四鷹坊,五狗坊。……五坊屬宣徽院。”這是唐德宗貞元末年的弊政之一。這裡藉以表述貴家子弟在各種娛樂場中胡作非為。
  14. 繡被夜中酒:是說夜裡醉臥繡被之中。中酒:為酒所醉。
  15. 玉人:指侍妾之類。坐更籌:是說侍妾數著更點通宵坐著照看醉人。
  16. 力穡望有秋:辛苦種莊稼,希望秋天收成好。
  17. 裋褐:粗布衣服。
  18. 糲(lì)食:粗糙的食糧。
  19. 醜婦:謂農家婦女,終年勞苦,風吹日曬。
  20. 鳴機:織布。耕疇:耕田地。
  21. 祀松楸(qiū):祭祀祖墳。
  22. 嗷嗷:眾口怨愁聲。齊東州:指今山東省地。
  23. 河源天上來,趨下性所由:化用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說黃河發源於西北高原,東流而下,是它的自然本性所決定的。言外之意是黃河下游容易水盛堤決,造成水災。
  24. 古人有善備,鄙夫無良謀:對元統治者治理黃河水患表示不滿,意思是說,他們對黃河水患沒有很好的準備,也沒有很好的計謀。說“古人有善備”,反襯今人則否。鄙夫:指元統治者,用《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5. 我歌兩河曲,庶達公與侯:意思是說我寫黃河兩岸的現實情景,是希望給公侯們看的。河曲:河身彎曲的地方。

白話譯文

早晨從黃河上出發,曙光照滿了船頭。
茂密的樹林出現,黑沉沉的煙霧漸收。
荒村里傳來雞犬聲,門巷內走出羊和牛。
炊煙在茅屋上空繚繞,收割的秋稻放在壠丘。
嘗新來不及試一試,官吏們急著把租賦索求。
兩河的水面已同堤岸相平,夜來盜賊侵擾使人擔憂。
京城中豪門的公子哥兒,生來就不知什麼叫憂愁。
清晨揚鞭馳騁五花馬,傍晚回家脫下千金裘。
鬥雞走狗在五坊市,歡歌醉飲到高樓。
暢飲美酒擁被夜臥,三更半夜還有美人陪伴應酬。
哪裡知道農家的子弟,努力耕種盼望好的秋收。
粗布衣褲遮不住身體,糠秕野菜也經常不夠。
農婦們有了子女,上機織布或耕種田頭。
上要交納國家租稅,下要祭祀祖先的墓丘。
去年修築河防,驅使民夫像驅趕罪囚。
家家都荒廢了耕田織布,嗷嗷待哺的聲音遍布齊東州。
老百姓飢餓得半死,還要把他們趕往長河流。
黃河水像天上來,從高往低是它的本性所由。
古人都有妥善的準備,今天鄙夫們卻沒有良謀。
我歌唱一支兩河曲,希望傳達給朝中的公卿與王侯。
淒涼的風振動枯枝敗葉,稀疏的短髮感覺涼颼颼。

創作背景

至正九年(1349年),詩人任江南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因彈劾權貴被貶官,從南京回大都。次年去淮西江北道廉訪司任經歷。七十九歲的詩人,由大都往安徽廬州赴任,沿途親眼目睹黃河、淮河兩岸農村的破敗景象,老百姓遭受天災人禍,在死亡線上掙扎。詩人有所感觸,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前八句為第一層,為詩人之目睹。詩人獨乘小船,黎明啟航,曙色撒滿河面船頭。遠望,樹林依稀可見,晨霧逐漸消失在曙光中。近看,黃河兩岸的村落莊園,雞犬相雜,羊牛出圈,炊煙裊裊繞屋,秋稻已上壟畝。面對此景,一般的封建士大夫可能要有“農家樂”之感,產生“歸田園”之恩。但詩人此時卻沒有一般封建士大夫那種閒情逸緻。“嘗新未及試”以下三十句為第二層,是詩人所想所憶。他首先想到的是民之憂:竭力稼穡,有官租急征、忍飢挨餓之憂;河水高漲,有堤決水泛、生命不保之憂;社會秩序混亂,夜有盜賊之憂。可見,廣大人民在元代黑暗的政治下,生活、財產、生命毫無保障。詩人譴責富豪權貴們騎馬、衣裘,鬥雞狂飲,眠花宿柳,醉生夢死。接著筆鋒一轉,由他們腐朽的生活而聯想到廣大人民的悲苦處境:粗陋之衣不能蔽體,粗劣食物不足御飢,男耕女織,盼望秋收豐稔,上以納國稅,下以祭祖墳,維持殘生。貧富對比異常鮮明,詩人對廣大人民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元代統治者連廣大人民的最低要求也不能滿足。由於他們對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使人民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大大減弱。黃水泛濫,他們束手無策,只知連年驅民築堤,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置人民飢餓、生死於不顧。這裡,詩人把批判的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詩歌的最後四句為第三層,是寄託了詩人之希望和寫詩目的。結尾兩句將冬日之淒涼景色與詩人悲傷之心境融合起來,相輔相成,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這首詩譴責了富家子弟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針對元統治階級治黃河無方、勞民傷財進行批判,反映出廣大人民的苦難生活,表達了詩人深切的同情。這首詩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採取貧富對比的方法,愛憎分明地反映了富豪們的驕奢和人民的苦難。結構上,先寫所見,次寫所想,後寫所冀,條理清楚,層次井然。寫景時由遠及近,暗寫出船行;寫人時選材典型,概括力強。

名家點評

現代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周嘯天《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辭典》:這首五古是現實主義的詩作,它上承國風,漢樂府的傳統,真實地描繪當時的民情,為的是“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毛詩集》)。就其“辭質而徑”、“言直麗切”、“事核麗實”而言,又與唐人新樂府毫無二致。

作者簡介

薩都剌(約1280—約1345),字天錫,號直齋,西域答失蠻氏,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徙居大都附近。元代後期文學家,著有《薩天錫詩集》《雁門集》若干卷。薩都刺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