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鳽

日鳽

日鳽(學名:Eurypyga helias)體長43~48厘米。頭部為黑色或藍灰色。臉兩側各有兩條白色條紋。體羽色彩斑駁,主要為棕、黃和黑色交雜並具白斑。覓食或潛伏時,體羽看上去顏色暗淡,具偽裝性。然而,在飛翔或炫耀時,則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形象,當圓而寬的翅膀展開時,便露出絢爛的金黃色塊斑、栗色的初級飛羽以及尾部栗色的條紋。日鳽的“正面炫耀”並非用乾求偶,而是作為一種示威或保護手段。從一隻隱秘的鳥到一隻有巨大威懾力的鳥,在這風格迥異的轉變過程中,其翅膀上的塊斑發揮著突出作用,猶如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也被比做旭日,該種鳥的名字即由此而來)。

日鳽見乾新熱帶地區的低地,分布範圍從瓜地馬拉至玻利維亞東部和巴西中部。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溪流和濕地邊緣,受到驚擾時會躲到植被下尋求遮蔽。攝食多種淡水中的小動物,包括軟體動物、甲殼類、水棲昆蟲、、小魚等。營巢於灌木或樹上,距離地面可達7米,巢由泥漿、草、樹枝、莖,葉築起,大致呈杯形。窩卵數通常為2枚;卵呈淺黃色,略帶粉色,有深色點斑。雙親共同孵卵(約30天)及育雛。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在分子生物技術大規模套用於鳥類辨識前,明德爾對鶴形目分類有一番很好的總結,他和奧爾森(1985)都建議將日鳽納入鷺科擬鶉科的古老分支。庫阿卡夫特(1982)基於日鳽的顱骨結構,將其歸類在新喀里多尼亞鷺鶴附近,但他同時聲明,鷺鶴與紐西蘭已滅絕的adzebill(Aptornis)關係最近。希伯利和阿爾奎斯特在進行DNA雜交研究時,並未將日鳽和鷺鶴放在一起,而是把它和秧雞科以及鴇科列為一組。霍德等(1997)利用12s rDNA基因分析法構建的系統進化樹顯示,日鳽和鷺鶴處於同一分化枝,Aptornis被排除在外。哈克特(2008)對19個獨立基因位點的核DNA序列的對齊分析以及鳥類系統樹的結構重排研究表明,日鳽確是鷺鶴的姐妹群,兩者所屬科都不在鶴形目的中心區域。

形態特徵

日鳽身材結實,頗似,頸長、腿長。頭黑色,上具白色眉紋和顴紋。喉部的白色向後延伸至頸前以及胸和腹的中央時,漸變為各種淺黃色和雜有黑棕色的斑塊,但色澤仍比身體其餘部分顯淡。尾下覆羽白至淺黃色,並雜有一些靚麗條紋。背及頸側為黑、褐相間的彩色條紋,越往背後越密集,在脅部顏色變淡。肩羽淺灰棕色至黑色,上綴白色大斑。翅和尾具黑、灰色條紋。翅膀展開時可見金黃色如“太陽”狀的圖案(範圍包括除初級飛羽翼端的一些次級飛羽和大覆羽)。一條栗色和黑色相間紋帶覆蓋在內側初級飛羽的基部和外側初級飛羽的翼端。扇形尾部則有兩條栗色和黑色相間紋帶。雄鳥呈淺黃色,雌鳥為藍灰色或黑色。
幼鳥體色與成鳥類似,但雄性成鳥的羽色不及雌鳥甚至幼鳥那般明艷。日鳽棲息時體羽呈保護色。在炫耀時會展現翅膀和尾部鮮艷的金黃色及栗色斑紋。
虹膜紅色;眼瞼黃色。喙長而尖。嘴基褐色,嘴端橙黃色。上嘴大部分黑色;下嘴橙黃色。跗蹠亮橙色,趾的上表面為棕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99~295克,♀188~211克(秘魯亞種);體長430~480毫米(秘魯亞種);嘴峰♂59~65毫米,♀57~65毫米(指名亞種);翅♂204~231毫米,♀208~227毫米(指名亞種);尾♂153~165毫米,♀154~167毫米(指名亞種);跗蹠♂54.1~58.0毫米,♀54.6~59.3毫米(瓜地馬拉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它們的棲息地為靠近小溪、河流、湖泊或潟湖的開闊森林和林地。

生活習性

日鳽為陸棲性鳥類,通常不易被察覺。它們的步伐緩慢而謹慎,有點類似秧雞,比如走動時脖子先向前伸,然後身體跟進,頭部上下來回擺動。在尋找獵物時,也能利用翅膀在岩石間敏捷跳躍。受到驚擾時會站上懸空的樹枝。飛行時先“大幅揮動翅膀1~2次,隨後一次長滑翔”,如此循環往復。日鳽具有“擺尾”特性,擺動時體背左右搖晃,而頭保持不動。休息時偶爾開闔嘴部,仿佛在呼吸。日鳽不喜群居,通常單獨或成對出沒在那些可以避免太陽直射的樹陰下。
鳴叫:清晰、降聲調的哨音eeeeeeeeuree”,主要出現在早上;其他還有一系列短哨音或悅耳的“ko way”聲。
日鳽從淺水域及水邊覓食,對象包括多種小動物,如昆蟲、螺、蠕蟲、蝦和其他甲殼類、蝌蚪、蛙、小魚等。它們常常像一隻小鷺那樣捕食;悄悄地接近獵物,頭向後縮,然後喙猛然向前戳。由於主要在開闊的河流棲息地覓食,日鳽可能受到大型森林猛禽和巢捕食者的攻擊。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新熱帶區
原產地: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蘇利南、委內瑞拉。
日鳽地理分布(綠)日鳽地理分布(綠)

繁殖方式

日鳽的求偶期始於每年的1月份。在繁殖季具有領域性,個體間築巢間距不低於500米。
巢築在狹窄的樹枝上,大致成杯形,巢材為泥漿、草和小樹枝。繁殖期開始於雨季到來時,那時便有用於築巢的泥漿。一窩產卵1~2枚(一般為2枚);卵為淺黃色,略帶粉色,有不規則的紫色點斑,卵重約20.7克,大小為39.6×32.5毫米。孵化期約為30天,雙親共同孵化。孵化的雛鳥覆有濃密的絨毛,為乳白色至褐色,帶有明顯的黑色斑紋。雛鳥留巢22~30天后飛羽長齊,但會飛後仍會繼續依賴親鳥的一方或雙方達2個月以上。人工飼養的日鳽在2歲時達到性成熟,可以活到30多歲。

亞種分化

日鳽(3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日鳽指名亞種
Eurypyga helias helias
Pallas,1781
2
日鳽瓜地馬拉亞種
Eurypyga helias major
Hartlaub,1844
3
日鳽秘魯亞種
Eurypyga helias meridionalis
Berlepsch & Stolzmann,1902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日鳽的全球種群數約在500,000~4,999,999隻(A.Panjabiin litt.2008)。基於亞馬遜森林採伐模型,推測該鳥分布區的棲息地在3代多的時間(17年)里喪失了17.6~20.2%(Soares-Filho et al. 2006,Bird et al. 2011),下降幅度低於25%。
儘管日鳽分布廣泛,未被視作受脅種,也無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證據,但在某些分布地出現了數量減少,如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和法屬蓋亞那。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