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日本領角鴞
- 拉丁學名:Otus semitorque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鴞形目
- 科:鴟鴞科
- 屬:角鴞屬
- 種:日本領角鴞
- 分布區域: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
- 命名人:Temminck and Schlegel
- 年代:1844年
基本資料,體態特徵,生活習性,領角鴞 - 繁殖,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基本資料
體態特徵
小型猛禽。領角鴞體長20一27厘米,體重110—205克。體形和普通角鴞非常相似,體羽多具黑褐色羽乾紋及蟲蠹狀細斑,並散有棕白色眼斑。但後頸的基部有一個顯著的淡色翎領,是它與其他角鴞相區別的主要特徵。前額和眉紋為皮黃白色或灰白色。上體通常為灰褐色或沙褐色,並雜有暗色的蟲蠹狀斑和黑色的羽乾紋。下體為白色或皮黃色,綴有淡褐色的波狀橫斑和黑色羽乾紋。有的亞種跗跖上被羽到趾,有的趾裸出。虹膜黃色,嘴角色沾綠,爪角黃色,先端較暗。
初級飛羽黑褐色,外翈雜以寬闊的棕白色橫斑。尾灰褐色,橫貫以6道棕色而雜有黑色斑點的橫斑。頦、喉白色,上喉有一圈皺領,微沾棕色,各羽具黑色羽乾紋,兩側有細的橫斑紋,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滿布粗著的黑褐色羽千紋及淺棕色波狀橫斑;尾下覆羽純白色,覆腿羽棕白色而微具褐色斑點,趾被羽。
幼鳥通體污褐色,雜以棕白色細斑點,腹面較淡、呈灰褐色,除飛羽和尾羽外,均呈絨羽狀。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具灰黑色橫斑,外翈具棕白色大斑;其餘飛羽淺黑褐色,具污灰色和棕色斑;尾黑褐色,具淺棕色蟲蠹狀斑。覆腿羽白色。
幼鳥通體污褐色,雜以棕白色細斑點,腹面較淡、呈灰褐色,除飛羽和尾羽外,均呈絨羽狀。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具灰黑色橫斑,外翈具棕白色大斑;其餘飛羽淺黑褐色,具污灰色和棕色斑;尾黑褐色,具淺棕色蟲蠹狀斑。覆腿羽白色。
生活習性
領角鴞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於山麓林緣和村寨附近樹林內。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白天多躲藏在樹上濃密的枝葉叢間,晚上才開始活動和鳴叫。鳴聲低沉,為“不、不、不、不”的單音,常連續重複4一5次。飛行輕快而無聲。會站在顯眼的地方,好奇心強,並不怕人。主要以鼠類、甲蟲、蝗蟲和鞘翅目昆蟲等為食。生肉且須帶骨,否則易因缺乏鈣質造成無法站立。
領角鴞 - 繁殖
繁殖期為3一6月份。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內,或利用啄木烏廢棄的舊樹洞,偶爾也利用喜鵲的舊巢,亦會利用樹洞及人工巢箱。巢距地面的高度為1.2一5米。通常洞內沒有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2一6枚,但多數為3一4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卵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35-38mm×30-32mm,平均36mm×31mm,重17-19g,平均18g。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