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理論與實證研究

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理論與實證研究

《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理論與實證研究》是李鳳榮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9月。

該書選擇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理論與實證案例進行研究,運用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變遷理論,解釋“地產地消”的產生是一種制度的創新,是與交易特徵相適配的必然結果;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在將傳統市場流通與“地產地消”流通的交易成本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構建“地產地消”經濟效果概念圖,並通過具體的計算,驗證經濟效果的存在;運用產業經濟學的產業關聯理論,分析計算“地產地消”對地域經濟的波及效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理論與實證研究
  • 作者:李鳳榮
  • 首版時間:2016年9月
  • 字數:263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系統地梳理了農產品“地產地消”的經濟理論,基於對“地產地消”的產生機制、發展歷程及國際農產品“地產地消”的比較研究基礎上,分析“地產地消”在日本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發展趨勢,系統地剖析了“地產地消”流通模式;分析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供應鏈管理模式及效果;分析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的經濟效果及其產生機制;後以日本兵庫六甲農協“地產地消”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章 “地產地消”產生機制
第二章 “地產地消”的經濟學
第七章 “地產地消”的組織管理模式
第三章 “地產地消”的國際比較
第八章 “地產地消”的運營效果
第四章 研究綜述和理論基礎
第九章 兵庫六甲農協“地產地消”實證研究
第五章 日本農業與農產品流通體系
第十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創作背景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促進了農產品的廣域流通,世界範圍的農產品大流通產生了諸多國際性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和政府機構的普遍關注。較為突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由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距離不斷擴大,農產由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生產者為追求收益最大化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二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現代化農業生產逐漸向單一品種、大規模產地、標準化作業方向發展,導致小規模農戶難以進入市場,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凸顯,小農戶生活難以維繫,土地荒棄現象嚴重。三是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空巢家庭不斷增多,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不穩定,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在這個背景下,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使小規模農戶進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地域經濟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日本發起了農產品“地產地消”運動,旨在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實踐證明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已成為一個成功範例。《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理論與實證研究》就深入分析了“地產地消”在日本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發展趨勢。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地產地消”是農產品流通制度的一種創新。基於外部性因素的變化,生產者、消費者自發地選擇了這樣一種模式,再加上政府政策推動,產生了“地產地消”流通模式;“地產地消”的流通模式與生鮮農產品的交易特徵相匹配,直銷所投資具有一定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相對不高、交易不確定性大,適宜採用三方治理結構,通過中間層組織來完成交易;“地產”與“地消”相互促進的機制,決定了“地產”與“地消”必須一體化發展。
第二,“地產地消”是日本農產品市場外流通的主要模式,是市場外流通的主要組成部分,“地產地消”流通渠道體系主要有直銷所型、餐館供應型、產品加工型、農超對接型和觀光農園型,其中,直銷所是“地產地消”流通的主渠道;“地產地消”流通交易的載體主要是直銷所和傳統的超市等量販店;“地產地消”流通體系中的規範與支撐要素形成了由國家層面制定法律、政策,都道府縣層面制定“農業、農村振興計畫”和條例,在市町村層面開展事業化工作的政策支撐體系。
第三,“地產地消”流通模式中,生產者以小規模農戶為主,消費者以個人家庭消費(大眾消費)為主,交易對象以生鮮農產品為主。“地產地消”的交易方式是有條件的委託—代理制,是基於生產者享有決策權的委託—代理方式,與傳統的農協共販體制下的無條件的委託—代理制相比,有條件的委託—代理下,農協與生產者的目標趨於一致,有效地降低了基於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維護生產者的利益。
第四,“地產地消”流通模式是基於供應鏈管理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是供給推動與需求拉動共同作用的雙驅動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的運營機制主要體現為合作機制、自律機制、激勵機制和決策機制;“地產地消”供應鏈管理注重過程管理、強化關係管理,“地產地消”供應鏈管理結構屬於三方治理結構,協調層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地產地消”流通模式下,農協是企劃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中介中心和結算中心,對模式運行發揮計畫、組織、協調等重要作用。
第五,基於供應鏈管理的“地產地消”流通中,通過農協對供應鏈全程管理使供應鏈上各環節實現無縫連結,加強了供應鏈的協調性;通過全程質量監管,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以交易成本最小化為原則的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資金流管理,減少了流通時間,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對市場需求的回響能力;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直銷所)的經營效率與效益均優於競爭對手(超市等量販店);使供應鏈上各相關主體所得增加,實現“帕累托改進”,同時產生對地域經濟的波及效果。
第六,面向未來,發展“地產地消”可以建立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合作機制,通過生產者之間的合作實現生產者組織化,擴大生產規模;通過直銷所之間的合作,發揮直銷所網路優勢,擴大銷售量;通過直銷所與行政機關的合作,由政府承擔直銷所間的合作的一些事務性工作,並在軟體和硬體方面提供支持,推進“地產地消”;通過直銷所與競爭業者之間的合作,利用蔬果超市等量販店的銷售網路,有效組織運營“店中店”,實現直銷所與量販店“雙贏”效果;通過直銷所與其他產業間的合作,聯合宣傳、共同推進,構築使地域資源質的方面的提高和量的方面獲得增長的生產基礎,形成穩定的“地產地消”供應體系,促進“地產地消”的發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理論與實證研究》
2016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8848-4

作者簡介

李鳳榮,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生於1970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管理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者、日本神戶大學訪問學者。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