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貨幣政策

日本貨幣政策是日本貨幣當局為實現巨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方針、政策。日本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側重於穩定物價和國際收支平衡。它並不將促進經濟成長和物價穩定同時並列作為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目的是為了避免在追求經濟成長和物價穩定的同時出現為換取高速增長而犧牲物價穩定的現象。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成功所在,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成長速度高於英、美、加,而通貨膨脹率低於英、美、加等國的原因所在。就穩定物價和國際收支平衡兩大目標而言,日本在不同的時期側重點也是不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恢復和高速增長時期,日本為保證引進技術所需外匯,以國際收支平衡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1973~1974年日本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後,日本中央銀行則以穩定物價作為貫徹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

日本制定的中介指標包括: 貨幣供應量、貸款增加額、利潤等。不同時期的側重點也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及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選定的是提供給民間金融機構的貸款增加額。進入70年代以後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主要的中介指標加以監測,一直至今。日本的貨幣指標有7種: M1=現金通貨和活期存款; M′1=M1加法人企業定期存款; M2=M′1加上個人及公共團體定期存款; M3=M2加上郵政儲蓄存款、信託本金及各種信用合作機構存款; M′1+CD(可轉讓定期存單); M2+CD; M3+CD。就具體監測指標而言,70年代初到1978年,M1曾經是日本觀察現實購買力的主要依據。1978年以後,中央銀行一直將M2+CD作為主要監測指標,原因是該指標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大於M1;同消費物價水平的關係比M1同消費物價水平的關係更密切、更穩定且有規律性; 另外,因M1所包的活期存款是無息的,利率升降會引起活期存款與定期存款之間的頻繁移動,造成M1波動不羈。而M2+CD因既包括活期存款又包括定期存款,故不存在這種情況。日本以M2+CD為重點監測指標對調控巨觀經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操作目標的選擇上,日本選用的是同業拆借利率。在日本,利率處於嚴格管制之下,只有同業市場拆借利率是由市場機制決定,日本將其作為操作目標,通過誘導其升降影響國內信用,保證中介指標的實現,進而確保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
日本實施貨幣政策的手段靈活多樣:①貸款。適時調整貸款政策,對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採取不同貸款政策。②法定利率是指日本中央銀行對法定利率進行政策性的調整。這一政策的效果有兩種: 一是可改變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二是可以起到告示效應的作用。③債券、票據買賣。1972年票據市場發展起來後,日本中央銀行通過票據買賣調節市場上的短期資金供求量。目前,它已經成為日本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的主要內容之一。④法定準備率。對不同的金融機構採用不同的準備率,對不同種類的存款採用不同的準備率。對規模較大的金融機構規定的準備率較高,對規模較小的規定的準備率較低; 活期存款準備率較高,定期存款準備率較低。⑤視窗指導。是對其他政策工具的一種補充手段。當上述手段不能使貨幣政策達到理想效果時,政府行政干預還是很有必要的。視窗指導在金融緊縮時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為最強有力的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