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在日本的技術分析先驅(即設法使用過去的價格來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的人)當中,最早的、同時也是最著名的,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名叫
本間宗久。早在18世紀,他就通過在大米市場上的交易積聚了驚人的財富。在介紹本間宗久的事跡之前,先得大略地交代一下他發跡時所處的歷史經濟背景。下面的討論所覆蓋的時間,大概是從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在這段歷史時期中,日本從60個
軍閥割據的小諸侯國相互吞併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商業活動也興旺發達起來。
戰亂影響
大約從1500年到1600年,日本一直處在連綿不斷的戰亂之中,各家諸侯(稱為“大名”,也就是封建藩主的意思)不斷地相互征伐,爭奪領地。這段歷史就是所謂“戰國時代”。在這一時期的最後40餘年裡,先後經過了三位傑出將軍的努力,日本才終於在17世紀初得以統一。這三位不凡的將軍分別是
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他們的赫赫戰功和偉大成就,在日本歷史以及民間傳說中備受讚頌。日本流傳著這祥一句諺語:“織田信長辛勞,豐臣秀吉小康,德川家康享福。”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雖然三位將軍都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貢獻,但是只有三位中的最後一位德川家康,才當上了
幕府將軍。從1615年到1867年,德川家康及其家族一直統治著日本的江山,這一歷史時期就稱為
德川幕府。
這場百年戰亂席捲了整個日本,因此,在蠟燭圖的技術術語中隨處可見它的影子。
技巧
話說回來,如果我們仔細琢磨一下,那么不難發現,在參與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確實需要運用許多類似於兵法的技巧。
在這些技巧中,包括了策略、心理、對抗、戰略撤退,甚至還有運氣(對,的確存在運氣好壞的問題)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因此毫不奇怪,在這本書中,您處處都能遇上原本出自戰場行話的蠟燭圖技術術語。在這樣的術語中,有所謂“拂曉襲擊和夜襲”有所謂“前進三兵形態”,有所謂“反擊線”,有所謂“
墓碑線”等,不一而足。
在
德川家康創立的封建
中央集權系統的統治下,日本度過了一段相對穩定的和平年代,於是百廢俱興,到處都是機會。農業生產日益發展,而更重要的是,國內
商業活動有了寬鬆的環境,更加發達起來。截止到17世紀,日本已經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
市場體系,取代了過去那些相互隔絕的地方小市場。這個統一、集中的大市場的誕生,間接地孕育了日本的
技術分析理論。
觀點
認定大阪是日本的首都,便大力扶持它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個
商業活動中心。大阪具有優越的港口條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陸地運輸不僅緩慢,而且既不安全又需要極高的成本。如此一來,大阪就成了全國的物資集散地,漸漸演變成日本最大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大阪既擁有巨額財富,也擁有龐大的物資倉庫,名符其實地成為所謂“日本的大夥房”。當各地的物資供應出現不平衡時,大阪能夠即時地調劑餘缺,從而為市場價格的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大版的居民來說,生活就沉浸在追逐利潤的欲望之中。(與此同時,其它城市卻依然對商業漁利行為持傳統的鄙視態度,與大阪形成強烈的反差。)當時的日本社會由四種等級森嚴的階層所組成。由上而下,分別為武士、農民、工匠和商人。直到18世紀,商人階層才終於打破了種種
社會壁壘。甚至到了今天,在大阪當地,人們傳統的問候語依然是“Mokarimakka",意思就是“發財了嗎,您哪?”
淀渥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三位偉大的軍事家之一)軍需物資的代理商。淀渥在大米的運輸和分配方面,以及在制訂大米的價格方面具有非凡的才能。淀渥家的前院竟然重要到了如此程度,以致於日本的第一家大米交易所就是從這裡萌芽的。他本人也變得富可敵國,不過從結果看來,顯然是富過了頭。1705年,幕府(
征夷大將軍領導下的軍閥政府)宣布,他所享受的窮奢極欲的豪華生活與他卑踐的社會地位不相稱,因此,將他的所有財產抄沒充公。隨著商人們手中財富的增長,他們中間有些人的勢力也日益膨脹,幕府對此心懷戒懼。早在1642年,就有官員與商人相互勾結,企圖操縱大米市場。當局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處罰,商人的子女被處死,商人本人遭流放,他們的財產全部被剝奪。
發展歷程
起源於淀渥家前院的大米交易市場終於發展成大阪的一個正式機構,堂島大米會所(大米交易所)。在這間交易所里,商人們制定了大米的等級標準,通過討價還價來厘定大米的價格。截止到1710年之前,這間
交易所所進行的一直是大米的實物交易。1710年之後,這間大米交易所開始受、授大米的倉庫收據(即大米
倉單)。大米倉庫收據稱為“大米庫券”。這些大米倉單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
期貨契約。
大米生意的經紀業構成了大阪繁榮發達的基礎。當時在
大阪市,大米
交易商的總數大約在1300人以上。在那一時期,由於沒有可靠的貨幣標準(人們曾經嘗試過以硬幣作為
硬通貨來充當計價標準,但是隨著硬幣的劣化,這種嘗試便流產了),大米便成為事實上的交換媒介。如果某位大名需要資金,那么,他就把富餘的大米運抵大阪,將這些大米用他的戶頭儲存在大阪的倉庫中。他將得到相應的大米庫券作為這批大米的收據。然後,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賣出這些大米庫券的時機。事實上,許多大名在財政上都周轉不靈,他們也常常將下一熟的大米稅收(大名收取的捐、稅是用大米的形式支付的—通常這些大米要占農民收成的40%--60%)提前作為大米庫券賣出去。在有些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通過這種方式,把未來數年的大米收成統統抵押出去。
大米庫券的交易非常活躍。這種大米庫券是憑著未來的大米收成而提前賣出的,因此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
期貨契約。堂島大米會所從事了這類大米庫券的交易,也就成為世界上第一間
期貨交易所。大米庫券又被稱為“空米劵”的意思是說,它不是具體的實物大米)。那么,究竟當時的大米期貨交易盛行到何種程度呢?為了幫助您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請看下面這一組數字;1749年,大阪總共有110,000包(當時大米是用“包”做計量單位的)的空米庫券在市面上交易,然而,當年全日本的實物大米只不過3,000包。
其他信息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主人公、鼎鼎大名地出場了。本間
宗久在1724年(另據資料為1729年—譯者注)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族。時人認為本間家族富裕到了無法想像的地步,於是傳開了這么一句諺語:“這輩子一定能掙上領主的寶座,卻休想像
本間宗久家一樣有錢”1750年,本間宗久接手掌管他們家族的生意,在故鄉的港口城市酒田的大米交易市場開始了他的大米交易生涯。酒田是大米的集散地。因為宗久是從酒田出道的,所以在
日本蠟燭圖技術的語言中,常常會聽到“
酒田戰法”這樣的用語。這一術語所指的就是本間宗久的交易之道。
本間宗久的父親過世後,他開始經營他們家所有的財產,儘管他只是家裡最年輕的兒子。(在那個年代,通常都是長子繼承父業執掌大權的。)這可能是因為
本間宗久具有過人的市場見識。
宗久攜帶著這股雄厚的資本,跨進了日本最大的大米交易市場—大阪堂島犬米會所的大門,投身於大米期貨交易。
本間家族擁有面積寵大的稻米種植莊園。由於他們家在大米現貨上擁有雄厚實力,大米市場的有關信息通常也就逃不過他的耳目。不過,宗久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還逐年地記錄了天氣情況的資料。為了掌握投資者的心理,宗久深入地研究了大米價格的歷史記錄,並且一直追溯到了交易所還開在淀握家前院的那個時期。宗久還創立了一套自己的通訊系統。從大阪至酒田。宗久每隔一定距離便設立一個中轉站,安排人員在約定的時間登上屋頂揮舞小旗,接力棒式地傳遞信息。
宗久就這樣主宰了大阪的市場。之後,他轉向
江戶(即現在的東京)的地方
交易所進行新的征服。他憑藉自己對大米市場深刻的研究,積聚了巨大的財富。據說,他曾經有連續100筆盈利交易的驚人記錄。
他的聲望如此煊赫,以至於江戶街頭曾經傳唱著這樣一首民謠:“酒田(宗久的家鄉)晴,堂島(大阪的堂島大米交易所)多雲,江戶減前(江戶的減前交易所)雨紛紛。”這首歌謠的意思是說,當酒田的稻米趕上好年成的時候,堂島大米交易所的價格就下跌,而江戶的大米價格將暴跌。這支小調錶明,
本間宗久在日本大米市場上有呼風喚雨之能耐。
本間宗久晚年,曾擔任幕府當局的財務資政,並且被授予武士頭銜作為榮譽封號,本間宗久逝世於1803年。他的市場研究著作(《
酒田戰法》和《風、林、火、山》據說成書於18世紀。他在大米市場上所採用的交易策略,後來逐步演化成了現代日本投資者所套用的蠟燭圖方法。(譯諸注:“風、林、火、山”四字,典出《
孫子兵法》“軍爭篇”。原文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意思大致為“行動迅速,如風之疾,行列整肅,其嚴整舒緩如林;攻擊時如烈火燎原,防守時如山嶽巍然。”)
圖片解釋
如下圖所示:K線最上方的一條細線稱為
上影線,中間的一條粗線為實體。下面的一條細線為
下影線。當
收盤價高於
開盤價,也就是股價走勢呈上升趨勢時,我們稱這種情況下的K線為
陽線,中部的實體以空白或紅色表示。這時,上影線的長度表示最高價和收盤價之間的價差,實體的長短代表收盤價與開盤價之間的價差,下影線的長度則代表開盤價和
最低價之間的差距。
示意圖
K線周期
K線的計算周期可將其分為日K線,周K線,月K線,年K線。
周K線是指以周一的開盤價,周五的收盤價,全周最高價和全周最低價來畫的K線圖。
月K線則以一個月的第一個交易日的開盤價,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和全月最高價與全月最低價來畫的K線圖。
同理可以推得年K線定義。周K線,月K線常用於研判中期行情。
對於
短線操作者來說,用5分鐘K線、15分鐘K線、30分鐘K線和60分鐘K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