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海帶

日本真海帶

日本真海帶傳入中國後經多年栽培馴化,對溫度適應性產生了變化,孢子囊形成適溫15-20℃,配子體生長適溫15℃,水溫20℃時配子體不能排卵、受精。孢子體形成適溫為10℃,生長適溫為3-10℃。水溫13-20℃時,光合作用強度不減,乾物質積累最快。水溫超過23℃,放出的遊動孢子不能長成配子體。

海帶為冷水性植物,喜生長於潮平流緩的溫冷水域。水深2米左右,水溫5-12℃、水質澄清且比較肥沃的環境對海帶生長最為適宜。正常生長的海水溫度一般不超過20℃。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日本真海帶
  • 拉丁學名:Laminaria JjaponicaAresch
  • 別稱:Kelp、江白菜、昆布
  • :植物界
  • :褐藻門
  • :褐藻綱
  • :海帶科
  • :海帶屬
  • :日本真海帶
鑑定,傳入和分布,首次記錄,定殖,來源與分布,基本特徵,生態影響,

鑑定

日本真海帶是一種低等植物。一株海帶就是一個簡單的葉狀藻體,沒有根、莖、葉的區別。整個藻體為深褐色,局部為淺褐色或綠褐色。其細胞體中含有葉綠素,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營養。
扁平呈長帶狀的海帶藻體大致可分為葉片、柄和附著器三個部分。葉片寬20-50厘米,長度一般在2米以上,最長達7米。桿狀的柄又粗又短,約5-6厘米。柄下為附著器。附著器初為吸盤形,隨著藻體長大形成許多叉形小枝,呈圓錐狀附著於石塊等物之上。

傳入和分布

首次記錄

1927年,真海帶由日本傳入中國大連海區,1930年後開始綁苗投石進行海底繁殖,1946年由大連移植到山東半島北岸煙臺沿海,繼而於1951年移到青島沿海。自1952年起,海帶“筏式栽培”、“低溫育夏苗”、“施肥栽培”、“南移栽培”等試驗成功後,栽培面積大幅度增加。1957年迅速擴大到浙江、福建沿海。1979年栽培面積已達1.8萬公頃,年產乾品量27萬噸以上,居世界首位。1996年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從日本北海道成功引進日本真海帶。

定殖

海帶的繁殖方式分有性與無性兩類。無性繁殖是在海帶的葉片上長出密密麻麻水泡狀的孢子囊,它所生出具有鞭毛的遊動孢子,成熟後由囊中逸出。遇到石塊、岩礁等適宜的生長基即附著萌發,一個孢子即生長為一株海帶。有性繁殖是由孢子的雄配子體所生的精子飄至雌配子體的卵囊,與卵子結合為合子後分裂,萌發形成新的藻體。這兩種繁殖方式交替進行,使海帶完成其生活史。
海帶大多是人工培育和養殖的。通常是每年10-11月間在海上分苗定植,第二年4-5月份收穫。

來源與分布

真海帶自然分布於太平洋沿岸。起源於白令海峽和鄂霍次克海的蘇聯千島,日本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太平洋沿岸。在第四紀日本海形成後,又發展到北海道西岸和蘇聯薩哈林島及日本漲西部包括朝鮮元山以北的沿海地區。自真海帶傳入中國後,現北起遼寧南至福建連江的沿海地區都有海帶人工栽培。

基本特徵

日本真海帶傳入中國後經多年栽培馴化,對溫度適應性產生了變化,孢子囊形成適溫15-20℃,配子體生長適溫15℃,水溫20℃時配子體不能排卵、受精。孢子體形成適溫為10℃,生長適溫為3-10℃。水溫13-20℃時,光合作用強度不減,乾物質積累最快。水溫超過23℃,放出的遊動孢子不能長成配子體。海帶為冷水性植物,喜生長於潮平流緩的溫冷水域。水深2米左右,水溫5-12℃、水質澄清且比較肥沃的環境對海帶生長最為適宜。正常生長的海水溫度一般不超過20℃。

生態影響

每100g真海帶乾製品含蛋白質8.2-9.0g、碳水化合物54.3-56.2g、鈣1177-1341mg、磷216-221mg、鐵122-150mg及維生素等,帶片可煮湯、炒食、醋酥或制果醬等,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在食物中,它的含碘量最高。經常吃海帶能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防治高血壓、貧血以及骨骼脫鈣和骨質疏鬆症。還可改善老年人循環機能較差的衰退現象。據說,海帶還有滋潤皮膚的功能,日本人稱它是“健身美容食品”。日本真海帶還含有豐富的甘露醇、褐藻膠和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可做飼料添加劑,增加家禽蛋品的碘含量。
日本真海帶是一種具有優良性狀的經濟海藻,這種優質海帶引種的成功,不僅為我國海帶養殖增加了新品種,同時也為我國海帶遺傳育種提供種質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