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選組血風錄》他們是幕末最強劍客集團,被稱為“壬生之狼”;他們的隊規極為嚴酷,若有違背,切腹無赦;他們堅守職責,卻成為維護幕府的守舊勢力,遭受滅頂之災。然而,他們最後的武士之心,卻始終堅守在光陰變遷的夾縫中。元治元年(1864)六月五日夜,新選組局長近藤勇僅率四名隊士沖入京都三條小橋附近的旅店池田屋,與在此密謀的二十餘名倒幕派浪人展開激戰。刀光劍影,驚心動魄的一晚過後,浪人死傷殆盡,新選組迎來了最巔峰的曙光。慶應四年(1868)五月三十日,年輕的天才劍士沖田總司在江戶千馱谷植木屋旅館裡病逝。直至最後一刻,他仍不知局長近藤勇兩個月前已被處斬,新選組已經成為歷史,甚至武士的時代也即將過去……時代洪流衝突激盪,“誠”字大旗下不屈的信念傲然挺立!
基本介紹
- 書名:日本時代小說精選系列:新選組血風錄
- 譯者:張博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頁數:402頁
- 開本:32
- 品牌:重慶出版集團
- 作者:司馬遼太郎
- 類型:小說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90726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選組血風錄》如果僅僅以“好看”為閱讀品評標註,司馬遼太郎無疑是日本小說界中的第一人。至於新選組——無論是從漫畫(《浪客劍心》)到電影(《御法度》),到遊戲(《新選組奇談》),再到與其同名的大河劇,他們都無愧為日本國民級的寵兒。也難怪,那裡有老成持重的近藤勇,有深藏不露的土方歲三,有天才般的美少年劍士沖田總司……簡直就是如偶像一般閃閃發亮!當然當然,如果司馬也僅僅寫了這么一乾青年才俊群象,也未免過於流俗。所以在他的筆下,新選組多了殘忍,多了冷酷,多了勾心鬥角,多了黨派之爭——他們是一群市井無賴,也是一群不折不扣的草根英雄。從默默無名的鄉士,到進京的浪人團,再到轟動日本的京都守護,這一步步地晉升,腳下踏著的鮮血不僅來自敵人,更多則屬於隊友。本書里圍繞新選組展開的數個故事裡,有的驚心動魄,有的匪夷所思,有的則讓人啼笑皆非。閱讀他們,我們可以看到新選組這一具有傳奇色彩組織的發跡史,或許,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簡介
司馬遼太郎(1923-1996),畢業於大阪外國語學校,原名福田定一,筆名取自“遠不及司馬遷”之意,代表作包括《坂本龍馬》《燃燒吧!劍》《新選組血風錄》《國盜物語》《豐臣家的人們》《坂上之雲》等。司馬遼太郎曾以《梟之城》奪得第42屆直木獎,此後更有多部作品獲獎,是當今日本大眾類文學巨匠,也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國民級作家。
譯者簡介:
張博,1984年生,2009年獲南開大學碩士學位,後赴日本金澤大學留學,主攻日本文化史並獲得史學博士學位。目前執教於河南大學,任副教授。論著有《三島由紀夫自殺的心理原因》、《切腹來自中國》、《月魄蘭魂》、《日本近現代文化史》(合著)
譯者簡介:
張博,1984年生,2009年獲南開大學碩士學位,後赴日本金澤大學留學,主攻日本文化史並獲得史學博士學位。目前執教於河南大學,任副教授。論著有《三島由紀夫自殺的心理原因》、《切腹來自中國》、《月魄蘭魂》、《日本近現代文化史》(合著)
媒體推薦
司馬遼太郎一直思考著,為什麼日本會產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時代”。現在日本更趨腐敗沒落,司馬遼太郎已經看不到日本的沒落光景,我為他感到欣慰。
——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
“一平二太郎”(藤澤周平、司馬遼太郎、池波正太郎)如果歸為一類的話、都是嗜好寫“大寫的日本男人”的作家。
——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川本三郎
司馬的小說由其獨自的司馬史觀所佐證。其中出現的人物,作為一個個體的人在養育他的土地與環境中如何度過一生,該時代的歷史如何以這個人為中心而發展,或這個人如何被歷史所驅動,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都會超越時空向我們的心靈傾訴。
——醫學家山村雄一
國小六年級朝日電視台播出電視劇《新選組血風錄》,我簡直著了魔似的看。
——戰後著名作家杉本章子
——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
“一平二太郎”(藤澤周平、司馬遼太郎、池波正太郎)如果歸為一類的話、都是嗜好寫“大寫的日本男人”的作家。
——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川本三郎
司馬的小說由其獨自的司馬史觀所佐證。其中出現的人物,作為一個個體的人在養育他的土地與環境中如何度過一生,該時代的歷史如何以這個人為中心而發展,或這個人如何被歷史所驅動,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都會超越時空向我們的心靈傾訴。
——醫學家山村雄一
國小六年級朝日電視台播出電視劇《新選組血風錄》,我簡直著了魔似的看。
——戰後著名作家杉本章子
圖書目錄
前言
油小路的死斗
暗殺芹澤鴨
長州的奸細
池田屋異聞
鴨川錢取橋
虎徹
前發的總三郎
吹鬍沙笛的武士
三條灘亂刃
海仙寺黨異聞
沖田總司之戀
槍乃寶藏院流
彌兵衛的奮迅
四斤山炮
菊一文字
譯後記
油小路的死斗
暗殺芹澤鴨
長州的奸細
池田屋異聞
鴨川錢取橋
虎徹
前發的總三郎
吹鬍沙笛的武士
三條灘亂刃
海仙寺黨異聞
沖田總司之戀
槍乃寶藏院流
彌兵衛的奮迅
四斤山炮
菊一文字
譯後記
後記
2000年的時候,日本《朝日新聞》做過一次“這一千年中你最喜歡的作家”的問卷調查,在讀者郵回的20569張選票中,夏目漱石獲3516票名列第一,而第二、三名分別是紫式部和司馬遼太郎。由此可見,在日本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是多么地受到歡迎。
司馬氏的作品不但擁有大量的愛讀者,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它們在戰後文學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的經濟從復甦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隨著民眾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日本文學也日益走向通俗化、大眾化。甚至此前一直與通俗文學涇渭分明的純文學內部也發生了變質——不同於傳統的私小說”,折射社會現實的“中間小說”誕生了。司馬氏的歷史小說就屬於這一類,而另一個典型則是我國讀者也十分熟悉的井上靖。
假如以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其尊重歷史中客觀事實的意識孰強孰弱為標準,那么日本的歷史文學或可分為兩類。一類就如森鷗外的《澀江抽齋》,井上靖的《蒼狼》、《風濤》,小說中作者的好惡與寫作意圖隱藏得如此之深,乃至讀者們都難以察覺了。因為這類文學非常之重視歷史本身,所以森鷗外甚至不令人稱之為“歷史小說”,而叫作“史傳”。
另外還有一類,如芥川龍之介的《戲作三昧》、《鼠小僧次郎吉》,其實是借用歷史人物的衣裝來剖析現代人的集團組織、心理和思維方式。其原因除了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之外,正如芥川自己所說的:“罵古人比起謾罵今人來顯然沒有障礙。”¨’
至於司馬氏的小說顯然屬於後一類。在這本《新選組血風錄》中,不僅有幕末特有的時代風物;佐幕、倒幕志士或喜或悲的傳奇故事,而且凝結著作者本人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乃至永恆人性的思考。
迄今為止,出現過許多描繪新選組興衰的文藝作品,但像司馬遼太郎這樣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實質的作品,譯者還沒有見過:“這個新選組的權力中樞就是個劍術道場……是以強烈的鄉黨意識、門派觀念為思想核心運作起來的。(《三條灘亂刃》)”
在本書的另一章《吹鬍沙笛的武士》里,作者探討了人的性格與際遇之間的關係。主人公鹿內薰本是一個英勇無畏從不把生死放在心上的標準的武士,可當他有了家庭,一想到自己死後妻子和女兒都將失去依靠,在戰場就情不自禁地貪生怕死起來,最後成了個懦夫。可同樣是有家庭的原田,卻在孩子出世後,更加奮勇殺敵。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在同樣際遇下,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不同選擇,以及他們人生的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
《海仙寺黨異聞》的故事中,作者指出連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是非、倫理,在戰鬥部隊,或者說殺戮組織中都會發生扭曲。中倉主膳是一個受害者,他在自己家裡被人暗算受傷。結果卻因為敵人逃走、未把他殺死,主膳因此必須切腹謝罪。“中倉主膳的罪過在於他違反了武士道。武士道就是男人之道。所謂男人,就一定要鐵骨錚錚、義勇向前。這是統御著新選組——這個浪人集團的最高倫理,是隊伍的最高法律。”
武士道,近代以來多少國人提起這個詞,總免不了羨艷、讚嘆之情。可作為殺戮者、恃強凌弱者之道的“武士道”其背後又隱藏著多少殘酷,非人性的東西。司馬氏以其犀利的目光看到了這一點,在《長州的奸細》一章中他借主人公之口為武士感慨道:“真是像蟲子一樣無足輕重。”
從上述譯者隨便選取的幾點可以看出,司馬遼太郎撰寫歷史小說的寫作意圖決不僅僅局限於抒歷史興亡之嘆。他的小說有一種強烈的現實感,在給讀者故事趣味層面的享受之外,還常常會引人思考一些切近的、自身的問題。這也是司馬文學區別於其他趣味本位的時代小說的地方。
正如各位所知的,“司馬遼太郎”是“遠遠比不上司馬遷的男人”之意。熱愛《史記》的作者一定程度上也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為自己寫作的目標吧。
因此譯者是以一種古剎朝聖,名山探寶的心情來翻譯這本小說集的,但願能儘量如實地反映作者的寫作風格。但是由於中日兩國人民在歷史文化、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原文中不少專有名詞恐怕我國讀者難以理解。所以雖然有見笑於大方之家之虞,譯者還是進行了轉譯,或是以章注的形式做了簡要的說明。儘管如此,由於譯者的能力所限,本書一定還有不少不妥之處以及不好理解的地方,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以匡不逮。這絕不是門面話,而是譯者真心實意的希望。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許多朋友都給予了我無私的幫助。首先要感謝重慶出版社的編輯肖颯小姐,正因為有了她,司馬遼太郎的這本小說才能以這樣的形式和大家見面。我在幾個月的翻譯過程中,同她學到了許多東西,受益良多,在此特別地提出感謝。此外還有阿東老師,如果沒有她的支持和鼓勵,我最後一定很難完成。在專業辭彙的翻譯上,上海的Kaye君也不辭辛勞,熱心地幫我翻找資料解決疑難。她對日本文學譯介工作的認真和熱忱,一直鞭策著我努力向前,藉此機會,我想向她表達我最高的敬意。
譯者
2009年10月
於日本金澤
司馬氏的作品不但擁有大量的愛讀者,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它們在戰後文學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的經濟從復甦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隨著民眾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日本文學也日益走向通俗化、大眾化。甚至此前一直與通俗文學涇渭分明的純文學內部也發生了變質——不同於傳統的私小說”,折射社會現實的“中間小說”誕生了。司馬氏的歷史小說就屬於這一類,而另一個典型則是我國讀者也十分熟悉的井上靖。
假如以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其尊重歷史中客觀事實的意識孰強孰弱為標準,那么日本的歷史文學或可分為兩類。一類就如森鷗外的《澀江抽齋》,井上靖的《蒼狼》、《風濤》,小說中作者的好惡與寫作意圖隱藏得如此之深,乃至讀者們都難以察覺了。因為這類文學非常之重視歷史本身,所以森鷗外甚至不令人稱之為“歷史小說”,而叫作“史傳”。
另外還有一類,如芥川龍之介的《戲作三昧》、《鼠小僧次郎吉》,其實是借用歷史人物的衣裝來剖析現代人的集團組織、心理和思維方式。其原因除了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之外,正如芥川自己所說的:“罵古人比起謾罵今人來顯然沒有障礙。”¨’
至於司馬氏的小說顯然屬於後一類。在這本《新選組血風錄》中,不僅有幕末特有的時代風物;佐幕、倒幕志士或喜或悲的傳奇故事,而且凝結著作者本人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乃至永恆人性的思考。
迄今為止,出現過許多描繪新選組興衰的文藝作品,但像司馬遼太郎這樣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實質的作品,譯者還沒有見過:“這個新選組的權力中樞就是個劍術道場……是以強烈的鄉黨意識、門派觀念為思想核心運作起來的。(《三條灘亂刃》)”
在本書的另一章《吹鬍沙笛的武士》里,作者探討了人的性格與際遇之間的關係。主人公鹿內薰本是一個英勇無畏從不把生死放在心上的標準的武士,可當他有了家庭,一想到自己死後妻子和女兒都將失去依靠,在戰場就情不自禁地貪生怕死起來,最後成了個懦夫。可同樣是有家庭的原田,卻在孩子出世後,更加奮勇殺敵。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在同樣際遇下,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不同選擇,以及他們人生的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
《海仙寺黨異聞》的故事中,作者指出連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是非、倫理,在戰鬥部隊,或者說殺戮組織中都會發生扭曲。中倉主膳是一個受害者,他在自己家裡被人暗算受傷。結果卻因為敵人逃走、未把他殺死,主膳因此必須切腹謝罪。“中倉主膳的罪過在於他違反了武士道。武士道就是男人之道。所謂男人,就一定要鐵骨錚錚、義勇向前。這是統御著新選組——這個浪人集團的最高倫理,是隊伍的最高法律。”
武士道,近代以來多少國人提起這個詞,總免不了羨艷、讚嘆之情。可作為殺戮者、恃強凌弱者之道的“武士道”其背後又隱藏著多少殘酷,非人性的東西。司馬氏以其犀利的目光看到了這一點,在《長州的奸細》一章中他借主人公之口為武士感慨道:“真是像蟲子一樣無足輕重。”
從上述譯者隨便選取的幾點可以看出,司馬遼太郎撰寫歷史小說的寫作意圖決不僅僅局限於抒歷史興亡之嘆。他的小說有一種強烈的現實感,在給讀者故事趣味層面的享受之外,還常常會引人思考一些切近的、自身的問題。這也是司馬文學區別於其他趣味本位的時代小說的地方。
正如各位所知的,“司馬遼太郎”是“遠遠比不上司馬遷的男人”之意。熱愛《史記》的作者一定程度上也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為自己寫作的目標吧。
因此譯者是以一種古剎朝聖,名山探寶的心情來翻譯這本小說集的,但願能儘量如實地反映作者的寫作風格。但是由於中日兩國人民在歷史文化、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原文中不少專有名詞恐怕我國讀者難以理解。所以雖然有見笑於大方之家之虞,譯者還是進行了轉譯,或是以章注的形式做了簡要的說明。儘管如此,由於譯者的能力所限,本書一定還有不少不妥之處以及不好理解的地方,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以匡不逮。這絕不是門面話,而是譯者真心實意的希望。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許多朋友都給予了我無私的幫助。首先要感謝重慶出版社的編輯肖颯小姐,正因為有了她,司馬遼太郎的這本小說才能以這樣的形式和大家見面。我在幾個月的翻譯過程中,同她學到了許多東西,受益良多,在此特別地提出感謝。此外還有阿東老師,如果沒有她的支持和鼓勵,我最後一定很難完成。在專業辭彙的翻譯上,上海的Kaye君也不辭辛勞,熱心地幫我翻找資料解決疑難。她對日本文學譯介工作的認真和熱忱,一直鞭策著我努力向前,藉此機會,我想向她表達我最高的敬意。
譯者
2009年10月
於日本金澤
序言
前言
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算是古代日本與近代日本的分水嶺。而導致維新的最大契機,是發生在1853年的“黑船叩關”事件。在1853年到1868年——被稱為“幕末”的十五年中,日本為何去何從困惑、彷徨,最後找到了方向。當然,是以腥風血雨的動盪為代價。“新選組”這一組織,便是在動盪中誕生,在動盪中壯大,最後在動盪中滅亡。
新選組是一個由浪人武士組成的團體,受當時任職京都守護一職的松平容保支持,主要職責是維護京都治安和對付反幕府人士。幕末前半,黑船叩關帶來的危機令幕藩體制本就存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對待外國人的問題上,朝廷表示要進行“攘夷”,而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卻不待天皇同意就於1858年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被反對派斥為“賣國”。由是一部分倒幕派將“尊王”與“攘夷”兩樣口號結合起來,因此也被稱為“尊攘”派。尊攘派是當時最為激進的一派。為了排除異己,他們對持不同政見者進行肆意暗殺,並冠以“天誅”的堂皇之謂,甚至還準備火燒京都。在這樣的背景下,新選組身負維持京都治安之責,的確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然而由於其佐幕的立場,在幕末後期倒幕開國的大潮下,卻成為維新的阻礙,最終理所當然地被潮流淹沒。
對待新選組,歷來就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認為新選組算得上英雄,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戰鬥,直至最後一刻,雖敗猶榮。而另一種則認為新選組不過是代表老舊沒落勢力的幕府的爪牙,最後仍螳臂當車,死不悔改。這一正一反兩種態度,在與幕末、維新、新選組相關的各種文學、影視、動漫甚至遊戲作品中交織,是正是反各取所需。於是我們時常會看到某部作品拚命地在新選組周圍圈上各種華麗光環,而另一部作品卻將其貶為雜魚的情形。
但這本《新選組血風錄》卻並不為上述正反立場所左右。
本書中,作者並未將新選組從開始到結束洋洋灑灑地以時間線作一流水賬記敘,如此則流於平庸。本書通過十五個相對短小的故事,來描繪新選組的人和事。這裡沒有光環包圍的英雄,也沒有死不足惜的雜魚。這裡有的,是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圍繞他們發生的那些事情。讀完本書,對於新選組,不會流於臉譜化的正反派式認識,卻能看到一座立體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先生。
司馬遼太郎1923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原名福田定一,父親福田定是經營藥房的藥劑師。司馬自小對歷史有濃厚興趣,酷愛《史記》,因此以“遠不如司馬遷”之意起了“司馬遼太郎”這個筆名。1956年,司馬遼太郎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波斯的魔術師》,並於1961年開始了專職作家的生涯。司馬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數十部小說及不計其數的散文、評論等作品。1996年,司馬遼太郎病逝,享年72歲。
司馬遼太郎先生的小說,多取材於激烈動盪的背景,例如日本戰國時代、幕末以及明治初年。而本書《新選組血風錄》是其描繪刻畫幕末時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描寫新選組的各種作品中難得一見的上上之作。本書譯者張博小姐,曾在日本金澤大學主攻日本文化史,並獲得史學博士學位。目前在河南大學擔任副教授。論著有《三島由紀夫自殺的心理原因》《日本近現代文化史》(合著)等。司馬先生的原作構思巧妙、情節曲折、細節生動、行文通俗流暢,張博小姐的譯文亦貼切自如。本書如今得以在國內翻譯出版,實在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子安
20131231
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算是古代日本與近代日本的分水嶺。而導致維新的最大契機,是發生在1853年的“黑船叩關”事件。在1853年到1868年——被稱為“幕末”的十五年中,日本為何去何從困惑、彷徨,最後找到了方向。當然,是以腥風血雨的動盪為代價。“新選組”這一組織,便是在動盪中誕生,在動盪中壯大,最後在動盪中滅亡。
新選組是一個由浪人武士組成的團體,受當時任職京都守護一職的松平容保支持,主要職責是維護京都治安和對付反幕府人士。幕末前半,黑船叩關帶來的危機令幕藩體制本就存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對待外國人的問題上,朝廷表示要進行“攘夷”,而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卻不待天皇同意就於1858年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被反對派斥為“賣國”。由是一部分倒幕派將“尊王”與“攘夷”兩樣口號結合起來,因此也被稱為“尊攘”派。尊攘派是當時最為激進的一派。為了排除異己,他們對持不同政見者進行肆意暗殺,並冠以“天誅”的堂皇之謂,甚至還準備火燒京都。在這樣的背景下,新選組身負維持京都治安之責,的確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然而由於其佐幕的立場,在幕末後期倒幕開國的大潮下,卻成為維新的阻礙,最終理所當然地被潮流淹沒。
對待新選組,歷來就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認為新選組算得上英雄,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戰鬥,直至最後一刻,雖敗猶榮。而另一種則認為新選組不過是代表老舊沒落勢力的幕府的爪牙,最後仍螳臂當車,死不悔改。這一正一反兩種態度,在與幕末、維新、新選組相關的各種文學、影視、動漫甚至遊戲作品中交織,是正是反各取所需。於是我們時常會看到某部作品拚命地在新選組周圍圈上各種華麗光環,而另一部作品卻將其貶為雜魚的情形。
但這本《新選組血風錄》卻並不為上述正反立場所左右。
本書中,作者並未將新選組從開始到結束洋洋灑灑地以時間線作一流水賬記敘,如此則流於平庸。本書通過十五個相對短小的故事,來描繪新選組的人和事。這裡沒有光環包圍的英雄,也沒有死不足惜的雜魚。這裡有的,是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圍繞他們發生的那些事情。讀完本書,對於新選組,不會流於臉譜化的正反派式認識,卻能看到一座立體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先生。
司馬遼太郎1923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原名福田定一,父親福田定是經營藥房的藥劑師。司馬自小對歷史有濃厚興趣,酷愛《史記》,因此以“遠不如司馬遷”之意起了“司馬遼太郎”這個筆名。1956年,司馬遼太郎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波斯的魔術師》,並於1961年開始了專職作家的生涯。司馬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數十部小說及不計其數的散文、評論等作品。1996年,司馬遼太郎病逝,享年72歲。
司馬遼太郎先生的小說,多取材於激烈動盪的背景,例如日本戰國時代、幕末以及明治初年。而本書《新選組血風錄》是其描繪刻畫幕末時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描寫新選組的各種作品中難得一見的上上之作。本書譯者張博小姐,曾在日本金澤大學主攻日本文化史,並獲得史學博士學位。目前在河南大學擔任副教授。論著有《三島由紀夫自殺的心理原因》《日本近現代文化史》(合著)等。司馬先生的原作構思巧妙、情節曲折、細節生動、行文通俗流暢,張博小姐的譯文亦貼切自如。本書如今得以在國內翻譯出版,實在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子安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