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3月11日發生的超強地震距離日本本州島海岸約130公里。本次地震引發了強烈的海嘯事件,震後約25分鐘,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負責運行的“海嘯事件深海評估及報告系統”(DART)第21418號浮筒首先測量到海嘯波。圖為NOAA根據DART系統數據構建的海嘯預警圖。即“日本強烈海嘯傳播路徑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強烈海嘯傳播路徑圖
- 海嘯原因:地震
- 時間:3月11日
- 地震位置:距離日本本州島海岸約130公里
簡介,海嘯,海浪,津波,產生的原因,海潮暴漲,台灣很少有海嘯侵襲,歷史紀錄,近年來較大規模的海嘯,日本9級大地震,
簡介
台北時間3月14日新浪科技信息,根據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3月11日發生的超強地震距離日本本州島海岸約130公里。本次地震引發了強烈的海嘯事件,震後約25分鐘,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負責運行的“海嘯事件深海評估及報告系統”(DART)第21418號浮筒首先測量到海嘯波。圖為NOAA根據DART系統數據構建的海嘯預警圖。即“日本強烈海嘯傳播路徑圖”可以注意到,第21418號浮筒的部署位置距離日本海岸相當近。這張預警圖顯示了諸多預測結果要素,包括各地將產生海嘯的規模,以及海嘯波在傳播過程中和抵達後與海底或海岸邊地形之間的相互關係預測。圖像右下方的柱狀等級可以看到海嘯規模的示意。
海嘯
海浪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津波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漢字又稱海溢,韓語來源。台語稱海漲。“tsunami”一詞,在1963年的國際科學會議上正式列入國際術語。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產生的原因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芮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或者是隕石撞擊都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海嘯等自然災害都會產生次聲波,大象可以聽到次聲波,對遠處發生的火山地震都會有反應,像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產生的海嘯,由於大象聽到海嘯產生的次聲波,不聽主人指揮,快速離開現場,乘坐大象的遊客才得以生還。
海潮暴漲
海潮暴漲有可能是海嘯所引起,也可能是颱風所引起。近地海嘯所引起的海潮暴漲通常伴隨著地震,遠洋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則不會感受到地震動。而颱風所引起的海嘯則伴隨強風。史籍上若提到地大震,之後海潮暴漲,則海嘯的可能性極大。然而多數記載只提到海潮暴漲,並無其他說明,是否是地震海嘯就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將史籍上所述之海嘯或疑海嘯,以海嘯信度表示其發生之可能性。當海嘯從較寬廣較深的海域傳到海岸時,則會變形。當海水傳到岸邊時,因為水深變淺,所以波浪的傳遞速度變慢。當前一波海浪的速度變慢後,後一波因為速度未降追了上來,所以變成波高變高。所以即便在深水區不高的波浪,到了岸邊波高卻會增加許多。當海嘯到達海岸時,看來很像加速版的潮汐的起落。如果波高太高時波浪則會碎掉,或是可以看到很高的水牆。不過海嘯一般很少在岸邊成為如塔般很高的水牆,或是看到明顯的破浪,因為有時波浪是在離岸較遠處就已破碎了。另外海嘯來襲時波浪若進入淺水海灣或河流出海口,也可能看到類似階梯狀波浪的涌潮(bore)出現。這些都會造成海岸邊的海水高度升高。若震央較近海岸時,甚至有觀測到升高相當於十層樓高的。
台灣很少有海嘯侵襲
海嘯對台灣影響雖然台灣亦處環太平洋地帶,不過和日本不同,台灣很少有海嘯侵襲。主要原因是海嘯多來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會從台灣東部靠近,而在台灣東部的海底,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海底地形非常陡峭,不利海嘯成形。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海底地震)台灣僅觀測到10公分潮差。一般認為台灣最可能發生海嘯的地方是基隆到宜蘭一帶沿海。但萬一南中國海一帶的地方出現大地震,勢必會對台灣西南沿海、中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菲律賓等地造成海嘯威脅。雖然南中國海發生規模5以上大地震機率非常低,不過台灣仍有學者提出馬尼拉海溝恐有潛在危機。
歷史紀錄
根據歷史紀錄,20世紀至少發生過25次海嘯,顯示海嘯並不是非常罕見的現象。紀錄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6、7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占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近年來較大規模的海嘯
2011年3月11日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以東的太平洋海域發生黎克特制規模9.0地震,引發海嘯。參見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規模9.0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地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家,造成30餘萬人喪生。準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芮氏規模7.0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紐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約36,000人死亡。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規模9.0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地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家,造成30餘萬人喪生。準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芮氏規模7.0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紐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約36,000人死亡。
日本9級大地震
日本近海3月11日發生了強烈地震,首都東京震感強烈。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了海嘯警報,稱地震將引發約6米高海嘯。圖為茨城縣某停車場的車輛被倒塌的牆壁壓毀。2011年03月13日,日本氣象廳將東日本大地震震級上修為芮氏9.0級。此前對該次地震的震級確定為芮氏8.8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