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讀音:Riben Gongren Yundong
日本工人運動
Japanese labour's movement
產生背景
在這種狀況下,日本工人運動開始興起。廣大工人中,尤以紡織女工和煤礦工人的勞動條件最為惡劣,工人如同囚犯被強制勞動。因此,日本工人的反抗鬥爭最早以這兩種工人為中心而展開。早在1869年,生野銀礦就發生了工人鬥爭,1871年又發生了工人暴動。隨後,佐渡島金礦、高島煤礦、院內銀礦、三池煤礦等相繼發生礦工暴動。1886年,甲府市紡織工廠的 100多名女工發動罷工,反對降低工資,終於取得勝利。隨後,大阪天滿棉紡、三重紡織等工廠的女工都相繼進行罷工鬥爭。但當時工人的反抗多半是自發的,無組織無計畫,往往採取暴動的形式。這期間,日本工人曾試圖組織工會,但被政府禁止。
發展史
初步成形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政府採取擴充軍備的方針,以軍需工業為中心的金屬機械等重工業部門迅速興起,同時近代工人隊伍也成長起來。1898年,工廠工人達40多萬,工人運動隨之高漲。1897年 7月高野房太郎、城常太郎等人組成日本最早的工會組織-工會促進會,呼籲工人組織工會。同年12月成立了鐵工工會,次年 4月由鐵道公司機務人員組成了日本鐵道矯正會,1899年11月,又成立了印刷工人工會。工會促進會的會員由1897年的1200餘人迅速增加到1899年的5700多人。儘管有些工會只謀求工人之間互助共濟,具有改良主義色彩,但1900年日本政府還是頒布了《治安警察法》,加以鎮壓。此後工人運動漸形衰退。片山潛、幸德秋水等於1901年 5月20日成立日本最早的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但當天就被政府勒令解散。
早期活動
由於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的影響,日本國內物價高漲,人民生活更加貧困,因而激起民眾不滿,勞資糾紛的次數和參加罷工的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最高數字。1906年2月,利彥、
片山潛等人成立日本社會黨,隨即在工人運動影響下組織了反對東京電車費漲價等鬥爭。1907年的經濟危機更使工人鬥爭達到高潮,相繼發生足尾銅礦工人暴動(2月)、幌內煤礦工人暴動(4月)和別子銅礦工人暴動(6月)1907年2月,日本政府強迫社會黨解散。隨後製造了1908年6月的“赤旗事件”和1910年5月的“幸德事件”,對社會主義者進行大逮捕。幸德秋水等12人於1911年 1月被處死刑。日本到處籠罩著恐怖氣氛,工人運動暫時進入稱為“嚴冬時代”的停滯時期。(見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
逐步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人隊伍也不斷壯大,到戰後已接近300萬人。然而工人工資增長遠不及物價猛漲,致使勞資糾紛急劇增加。據官方統計,1914年發生50次罷工,參加者7900餘人,1917年罷工398次,參加者達5.7萬餘人;1918年罷工增至417次,參加者達6.6萬餘人。工人運動也受到被稱為“大正民主”的自由主義思潮以及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1918年米騷動的影響,工會數目和會員人數都有顯著增加早在1912年成立的友愛會,本是以“勞資合作”為基調的改良主義工會;但在工人運動影響下,它的活動也很快超越了原來的宗旨,而經常站在罷工鬥爭前列。友愛會在很多城市設有分會,1918年會員達 3萬名,有120個分會。
壯大
1919年起,全國又掀起了爭取實行8小時勞動制、提高工資和要求承認工會的罷工運動。1921年,以關西地方的重工業為中心,連續發生大規模罷工。同年,友愛會正式改稱日本勞動總同盟(簡稱“總同盟”),成為日本工人運動的核心力量。但是,在政府和資本家的武力鎮壓下,工人運動中出現了無政府工團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尖銳對立的局面1922年日本共產黨的建立,是日本工人運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由於共產黨影響的擴大和工人運動的開展,日本政府於1923年6月對日共進行了第一次鎮壓。9月1日發生關東大地震後,政府乘機以陰謀手段製造了 3起白色恐怖事件:屠殺6000多名在日本的朝鮮人;殺害無政府主義者平澤計七和南葛工會的幹部河合義虎等人(“龜戶事件”);殺害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夫婦。這種暴行激起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憤怒。1925年,政府在制訂普選法佯作讓步的同時,公布了《治安維持法》,對工人運動加緊鎮壓。此時,總同盟內部共產主義者和右翼社會民主主義者的對立尖銳化。同年 5月,左派工會幹部被總同盟右派開除後,成立了日本工會評議會(有32個工會,1.25萬人),總同盟(留下的有35個工會, 1.4萬人)遂分裂為兩派。普選法的公布,給組織無產階級政黨提供了機會。早在1924年 6月,以大山郁夫、鈴木茂三郎等為中心,成立了政治研究會。1925年 8月,政治研究會、全國水平社、總同盟、日本工會評議會回響日本農民組合的號召,成立了“無產階級政黨組織籌備會”,但不久就出現分裂,總同盟和日本工會評議會相繼退出。其餘組織於12月 1日成立了全國性的無產階級政黨農民勞動黨,淺沼稻次郎被選為書記長,但當天就被下令解散。1926年3月5日成立了勞動農民黨,但黨內出現了反共派和容共派的對立。同年12月,以總同盟為中心的右派退出勞動農民黨,組成社會民眾黨;淺沼稻次郎等中間派則組成了日本勞農黨。於是,勞動農民黨以左派為核心進行了改組,大山郁夫當選為委員長。政黨分裂直接影響著工會的分裂。在這一時期,政黨和工會不但沒有很好地組織民眾鬥爭,反而出現了削弱民眾運動的後果。1927年日本爆發了金融危機。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又襲擊了日本。工人受到工廠倒閉、解僱或欠付工資等嚴重打擊,生活極端困難,因而罷工浪潮此起彼伏1928年3月15日,田中義一內閣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三一五事件”)。接著,強令勞動農民黨、日本工會評議會和全日本無產青年同盟等左翼團體解散。這不僅給共產黨,而且也給工人運動以沉重打擊。1929年 4月16日,日本政府又對共產党進行搜捕和鎮壓(“四一六事件”)。至1930年,工人運動組織主要有日本勞動總同盟全國工會同盟日本工會全國協定會(簡稱“全協”)和全協刷新同盟等系統。
低潮
從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日本工人運動仍有所發展,1931年發生工潮2450起,參加者15.4萬人;而1937年僅上半年就發生工潮1455起,參加者達18.1萬人。“七七事變”後,日本實行法西斯統治,取消一切進步政黨和工會活動,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940年以後,日本法西斯政權解散了所有的工會組織,代之以官辦的所謂“勞資一體”、“事業一家”的“大日本產業報國會”。儘管如此,日本工人階級反對壟斷資本和侵略戰爭的英勇鬥爭並未停止,1941~1944年還發生了1332起工潮。
登上歷史舞台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工人運動又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戰後初期,廣大日本工人掀起了維護生活權利的鬥爭。工會組織發展迅速,到1946年12月,成立了17266個工會,會員達492萬人,遠遠超過戰前最高數字。1946年末至1947年初,工人運動發展為反對吉田茂內閣的倒閣運動。“全國官公廳工會協定會”計畫於1947年2月1日舉行“二一大罷工”,但被美國占領當局下令停止。1950年美國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後,日本廣大工人又展開了反對重新武裝日本、反對美國軍事基地的鬥爭。1959和1960年,以工人階級為核心的日本廣大人民,為爭取獨立、和平與民主,反對修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進行了23次全國統一行動,結果迫使美國總統D.D.艾森豪取消了訪日計畫,日本首相岸信介也被迫下台。與此同時,工人還不斷進行各種形式的經濟鬥爭。從1955年起,日本工人每年進行一次春季鬥爭,這成為日本戰後各行各業進行聯合鬥爭的主要形式。70年代以來,由於日本經濟危機頻仍,工人運動出現新高潮,1947年春季鬥爭的罷工人數竟達 650萬人,顯示出工人階級團結戰鬥的巨大力量。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工人積極參加工會組織。到1974年,日本工會會員已達1246萬人。
日本工會規模
日本最大的工會組織有
日本工會總評議會(簡稱“總評”,1950年 7月成立)、全日本勞動總同盟(簡稱“同盟”,1964年11月成立)、全國產業別工會聯合(簡稱“新產別”,1949年12月成立)、中立工會聯絡會議(簡稱“中立勞聯”,1956年9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