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在四日市上馬,1958年在四日市海灣打的魚開始出現有難聞的石油氣味,使當地海產品的捕撈開始下降。1959年由昭石石油公司投資186億日元的四日市煉油廠開始投產,四日市很快發展成為“石油聯合企業城”。然而,石油冶煉產生的廢氣使當地天空終年煙霧瀰漫,煙霧厚達500米,其中漂浮著多種有毒有害氣體和金屬粉塵,很多人出現頭疼、咽喉疼、眼睛疼、嘔吐等不適。從1960年起,當地患哮喘病的人數激增,一些哮喘病患者病甚至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殺。到1979年10月底,當地確認患有大氣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數達775491人,典型的呼吸系統疾病有: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癌。
四日市發展背景
四日市位於日本東部伊勢灣海岸,由於交通方便,很快成為發展石油工業的視窗。原有人口25萬人,主要是紡織工人。由於四日市近海臨河,交通方便,又是
京濱工業區的大門,日本壟斷資本看中了四日市是發展石油工業的好地方。1955年利用戰前鹽濱地區舊海軍燃料廠舊址建成第一座煉油廠,從而奠定了這一地區的石油化學工業基礎,隨後其他一些相關企業紛紛成立,石油聯合企業逐漸形成規模。1957年,昭石石油公司所屬的四日市煉油廠投資186億日元,四日市很快發展成為一個“石油聯合企業城”。正當人們對這些將會帶來滾滾財源的大型企業艷羨不已時,可怕的公害病已悄然潛入了人們的生活中。
市內工業主體部分是鹽濱地區和午起地區的聯合企業。午起地區在四日市北部填海造地形成的工業區,建有電廠和午起聯合企業。在這三大石油聯合企業周圍,又擠滿了三菱油化等10多個大廠和100多中小企業。於是四日市成為噪音振耳、臭水橫流、烏煙瘴氣的公害嚴重城市。
事件原因
1956年,由於石油工業含酚廢水排入
伊勢灣,使附近水產發臭不能食用。但最嚴重的還是大氣污染。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高硫重油)產生的廢氣,使整座城市終年黃煙瀰漫。全市工廠粉塵、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達13萬噸。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出標準5—6倍。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煙霧中飄著多種有毒氣體和有毒鋁、錳、鈷等重金屬粉塵。重金屬微粒與二氧化硫形成煙霧,吸入肺中能導致癌症和逐步削弱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形成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以及肺氣腫等許多呼吸道疾病。隨著污染的日趨,支氣管哮喘患者顯著增加,這種情況引起各界廣泛注意,人們遂開始探索致喘原因。據四日市醫師會調查資料證明,患支氣管哮喘的人數在嚴重污染的鹽濱地區比非污染的對照區約高2—3倍。
發生支氣管哮喘的原因一般有家族遺傳因子和對室內塵埃過敏因素。從家族史調查和室內塵埃提取液皮內試驗的結果都表明,污染區患者檢出的陽性率低於對照區的患者。這說明室內塵埃和遺傳因子,不是四日市支氣管哮喘高發的致喘因素。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在燃燒時會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廢氣,當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達到10%以上時就會強烈地刺激和腐蝕人的呼吸器官,引起氣管和支氣管的反射性攣縮,使管腔縮小,黏膜分泌物增多,呼吸阻力加大,換氣量減少。嚴重時會造成喉痙攣,甚至使人窒息死亡。特別是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吸附在漂浮的金屬粉塵中時,就能隨粉塵侵入人體的肺泡。由於四日市的居民長年累月地吸入這種被二氧化硫及各種金屬粉塵污染的空氣,呼吸器官受到了損害,因此,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癌等。另外,新患者一旦脫離大氣污染環境,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從而推斷局部的大氣污染是主要的致喘因素。後來的觀察又發現,哮喘病患者的發病和症狀的加重都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的濃度呈明顯相關關係,進而確定二氧化硫是致喘的原因。由於這種公害病最早發生在日本四日市,在病症狀中尤以支氣管哮喘最為突出,故被定名為“四日市哮喘”。
事件危害
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發作;1964年連續3天濃霧不散,嚴重的哮喘病患者開始死亡;1964年,四日市煙霧不散,致使一些哮喘病患者在痛苦中死去。1967年,又有一些哮喘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殺。到1970年,四日哮喘病患者達到5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在
哮喘病的折磨中死去,實際患者超過2000人;1972年全市共確認哮喘病患者達817人。到1979年10月底,四日市確認患有大氣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數為775491人。
後來,由於日本各大城市普遍燒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病蔓延全國。如千葉、
川崎、
橫濱、名古屋、
水島、
岩國、大分等幾十個城市都有哮喘病在蔓延。
污染抗爭
20 世紀60 年代,聯合工場引發的污染日益嚴重,四日市市環境污染抗爭運動開始形成。特別是隨著污染的加重,居民健康問題凸顯,以致“四日市哮喘”成為當時日本家喻戶曉的詞語。1967 年,在環境污染抗爭運動的支持下,九名受害居民將第一石油化學聯合工場的六家大企業推向被告席,四日市哮喘公害病訴訟開始。1972 年7 月,經歷了將近五年的訴訟鬥爭,原告居民方取得公害訴訟的勝利。此後,隨著日本全國污染治理步伐的加快,四日市市也拉開了污染治理的新序幕。20 世紀80 年代,四日市市環境改善成果逐漸顯現; 1990 年,由政府、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四日市市國際環境技術轉移中心,四日市市開始向其他地方與國家傳遞在治理污染中積累的技術經驗; 1995 年,四日市市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全球500 佳環境獎。至今,四日市市海濱的石油聯合工場依然沒有停止運轉,企業生產依然會給環境帶來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