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古窯

日本六古窯

主要的燒制地點是福井縣丹生郡越前町的宮崎地區(舊宮崎村)、織田地區(舊織田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六古窯
  • 外文名:無
  • 起源年代:平安末期
  • 燒制地點:宮崎地區
定義,越前燒,國家指定,其他工藝品,瀨戶燒,常滑燒,起源年代,產品特徵,製作方法,主要產品,作風,信樂燒,起源年代,特徵,備前燒,介紹,產地,特色工藝,傳承,分支,文化,丹波立杭燒,起源年代,產地,作風,

定義

常滑燒(愛知縣)
備前燒(岡山縣)

越前燒

國家指定

越前燒的特點是古樸天然,形態厚重,表現為高溫燒制後,薪灰自由地流布在陶器表面,隨意,渾樸,帶著大地的特徵,這種自然釉擁有非常好的手感。
越前燒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從平安時代就開始了製作,然而幾百年來,都顯得默默無聞,眾多無名工匠就那樣靜悄悄地做著自己的工作。
二戰後,著名的東方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等把越前燒列為“日本六大名窯”之一舉,並將之命名為“越前燒”。
江戶末期到明治時期,越前燒呈現衰退狀態,並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
到了1970年時,福井縣設立了越前陶藝村,窯元劇增,遊客大量來訪,越前燒才找到了一個復興的契機。
1986年,被通商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指定為“傳統工藝品”。

其他工藝品

若狹塗
越前漆器
越前打刃物
越前和紙
若狹瑪瑙細工

瀨戶燒

瀨戶燒與備前、信樂、常滑等並存,為日本現存最古陶窯之一。但跟大多燒制農民使用 的瓮、壺一類雜物的備前等地比起來,瀨戶則是仿效中國的青瓷及天目燒而生產使用灰釉(黃 瀨戶釉)及黑飴釉(天目釉)的貴重工藝品,自鎌倉時代起就開始製作。
日本六古窯
而瀨戶窯之所以擁有這樣先進的技術,多是因為自室町時代中期以來,茶的大量普及而 使得中國的本土產物供不應求,而瀨戶則因此開始燒制茶罐等物品的緣故。瀨戶的先進技術也 帶給其他地區燒窯相當的影響,而這樣的瀨戶,自然與日本古代傳承下來專屬日本風格的燒窯 有極大的不同,這或許與瀨戶自古就與中央貴族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有關。
愛知縣瀨戶市是日本屈指可數的陶瓷出產地。其中,瀨戶市的“赤津燒”被譽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瓷之一。“赤津燒”陶瓷的特點是釉料色彩相當豐富。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有“黃瀨戶”、“志野”、“織部”等,它們的製造歷史已達數百年之久。“瀨戶燒”陶瓷得益於當地的優質陶土,陶工們的技藝也相當精湛。現在,“瀨戶燒”陶瓷製品有茶道器具、花道器具、普通的餐桌用具等,它們一脈相承地繼承了傳統的技法。1977年,“瀨戶燒”陶瓷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常滑燒

起源年代

於平安末期
日本六古窯
這裡自古就以燒制大瓶子、大罈子等日用雜貨而聞名。桃山時代開始生產茶道用具。到了江戶時代,人們巧妙地利用當地陶土含鐵量多的特點燒制出了朱泥燒、白泥燒、火色燒等陶製品,奠定了現代陶製品的基礎。

產品特徵

充分發揮陶土豐富優質的特性,生產出了各種各樣的陶製品,其中利用粘土中的鐵分燒制出的紅色的朱泥,作為常滑燒的代表作而聞名天下。

製作方法

先將陶土用轉盤、模子或用手制出形後,用常滑燒所特有的磨削法進行磨削,再經加飾,上釉等工序後燒制而成。其中,在燒釉時加鹽的一種所謂“鹽燒”製法,可稱得上是只有位於近海的常滑才能做到。製作無釉製品時,燒成以後需要用鳥的羽毛反覆摩擦,打出光澤。
傳統工藝品的指定年月日
昭和51年(1976年)6月2日

主要產品

茶具、花瓶、酒器、工藝擺設、花盆

作風

“常滑燒”陶器產於愛知縣常滑市。據說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常滑燒”起初在燒制時全然不用釉料,其技法被稱為“自然釉”燒製法。主要產品有陶罐等。後來,“常滑燒”因為燒制陶管(如排水管、煙囪等)而名聲大振。現在它還因為採用“朱泥”(紅褐色粘土)製造陶器而聞名。1976年,“常滑燒”陶器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信樂燒

起源年代

近江國(滋賀縣)甲賀郡信樂鄉是信樂燒(しがらきやき)的發祥地。信樂窯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另五個是瀨戶、常滑、丹波、備前、越前),根據發掘出土的碎瓦片來看,當地窯業遠在奈良時代的天平寶字年間(757~765)就已草創。在平安時代燒制須惠器(一種不上釉而素燒的土陶),鎌倉時代改良燒成技法後生產出紅褐色的陶器。這就是所謂“古信樂”,製品以貯種壺和其他農具、雜器為主。但平安、鎌倉期的古信樂遺物不多見,信樂燒真正的繁榮實際上還是從室町時代開始的。
日本六古窯

特徵

(1)胎土
份量重,質地堅緻而不勻。胎土的成分很不純,是由多種土質混雜、融合,形成不等質的陶胎,因此胎的肌理給人以岩石般的感覺。胎土內還混有大小不一的長石顆粒。由於各種土質在燒窯時的膨脹收縮率往往有很大差別,成品多歪扭變形甚至崩裂,而與預想的形狀有很大差異。胎體上極易出現窯疵。毋庸置疑,這些情況的產生是當時日本制陶技術落後的產物。
燒成後的陶胎一般呈紅褐色,胎內含鐵的成分越高,褐色調越深。胎表面的長石熔解後形成乳白色斑(稱作“蛙目”,がいろめ)。
(2)陶土的篩洗、塑造
陶土質粗而雜,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樂不採用通常的水漉淘洗來提純陶土(這樣處理後的陶土質細而純,稱作“漉土”),而僅僅是將粉碎後的原土用大篩進行篩細(如此處理後得到的土稱作“篩土”)。而成形時依靠手工的捏制、盤築法,不使用轆轤,故成器歪斜不整。後來使用漉土,以轆轤成形的信樂器物,遠較篩土製器來得工整。
(3)
最初的信樂燒並不施釉,但是在窯內高溫下,附著於器表的薪灰熔解後自然生成一層潤澤的釉膜(日語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黃、淡綠、褐黃、暗褐、暗綠等色。
後世才開始使用玻璃質的偏綠色灰釉,與其說是用來裝飾,毋寧說是在掩飾胎體上存在的缺陷。這種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種類而採取不同的調配,在良工的製作下也有令人嘆賞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則一眼就能看出其掩蓋的用意。較晚些時候,除灰釉外,還施掛一種光澤感強的乳白釉。與胎體的紅色,窯火造成的黑斑(日語中稱作“焦げ”,燒窯時因薪灰與強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塊,是茶人們鑑賞的要點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燒制過程中,還有故意覆燒(將器物倒置燒制)而使釉逆流產生所謂“逆釉”的產物。
(4)作風
最古的信樂多是農家用的貯藏器,大腹廣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於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狀(日語中稱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時代以後的產物。欠於燒窯的溫度或時間,古信樂一般沒有完全燒透。壺的形狀各種各樣,其中最著名的是“蹲”。安土桃山時代後大量製作茶道專用的茶壺,其中較知名的是“錢瓶壺”(也作“煎餅壺”),用轆轤成形,口唇外翻,燒成程度高,施釉,較傳統工藝上大為進步,有的還記有年號銘文。

備前燒

介紹

備前燒。它的特色在於不上釉、不繪彩,完全靠火炎和技巧來製作陶瓷,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這位陶瓷師傅的家族從15世紀中便開始製作備前燒陶瓷,一代代相傳至今。
日本六古窯

產地

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備前燒的產地。備前燒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六大古窯中,也是最古老的。

特色工藝

他表示,備前燒所使用的陶土取自於稻田裡的泥土,含有很高的鐵的成分。因此,陶器在攝氏1200度的高溫下連續燒幾天,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的顏色。另外,師傅利用紅松木來燒陶器,紅松的灰燼粘在陶器上,就會形成特別的紋樣。
源自6世紀的備前燒曾是日本茶道必備的用具。不過,到了19和20世紀,人們喜歡色彩鮮艷、上了釉的陶瓷後,備前燒才漸漸被遺忘。

傳承

近世備前燒的五大名家是:金重陶陽(1896-1967)、藤原啟(1899-1983)、山本陶秀(1906-1994)、藤原雄(1932-2001年)伊勢崎淳(1936- ),他們是復興備前燒的重要力量。
目前岡山只有六戶人家,受委製作備前燒。這名師傅和兒子分別在京都和巴塞隆納攻讀陶瓷藝術,他們將繼續製作備前燒,讓這門傳統藝術流傳下去。

分支

1千多年過去,岡山的備前燒還是堅持使用“登窯”燒陶,更堅持一定得用“赤松木”當燃料,沒有釉色的古樸陶具、簡單的造型,再加上赤松木的油脂與落灰自然卡在陶器上,也因此讓備前燒直到現在依舊維持古樸,並在古樸中有著自然形成的千變萬化。到日本岡山,一定不要錯過觀賞備前燒。
整個日本共有6大古窯,包含滋賀縣的信樂燒、福井縣的越前燒、愛知縣的常滑燒與瀨戶燒、兵庫縣的立杭燒,以及岡山縣的備前燒。其中,岡山因為本身擁有土質優良的黏土,加上曾有皇族定居於此,經常需要祭典用具,備前燒也因此逐漸發展。
先讓我們回頭看看台灣。在台灣幾大窯場中,鶯歌以擺飾或工業用的精緻陶瓷聞名、南投水裡以蛇窯聞名、苗栗則以材窯生活陶聞名。其中,苗栗材窯生活陶就是十分類似岡山備前燒的燒窯方式。
由於目前許多窯場都改成“瓦斯窯”,以瓦斯精準的控制溫度、在乾淨的窯里燒出上了漂亮釉色的陶瓷,也因此讓陶瓷器反而失去古樸味道。反之,苗栗的材窯就是以相思木當原料,花上10幾天慢慢加熱、冷卻,等到出窯後,相思木的落灰就會自然卡在陶器上,讓每個陶器都有不同的花紋,加上造型古樸,配上桐花特別好看,也因此讓這些年來的苗栗生活陶一路走紅。
岡山備前燒也是同樣的原理。備前燒採用登窯,意即這樣的窯是由低向高慢慢建起,如同登山般慢慢往上,也讓溫度可以集中不浪費。接著,採用當地最多的赤松木當原料,讓赤松木的落灰與油脂自然卡在陶器上,最後配合生活實用品與古樸的造型,就這樣讓備前燒呈現一種優美的古樸和風味。而由於赤松木富含鐵質,因此備前燒大多有著黃、褐色的外型,加上木材燃燒較慢,一般瓦斯窯大約只要3天就可燒窯完成,備前燒卻每次得要花上10天到14天,每次用掉10公噸的赤松木燃料,才能把窯加熱到1200度來燒陶。
由於費時耗工,加上古樸漂亮,備前燒也因此一直受到歡迎,甚至昭和時代的皇室都固定指名使用備前燒的生活陶;到了現在,備前地區也吸引了甚多藝術家定居,並不時有來自澳州、美國、歐洲等地的學生前來上課學燒窯。
在當地已有400年歷史的桃蹊窯窯主木村英昭表示,備前燒發展於1000多年前,千百年來當地窯場一直維持著30到100間上下,到了1960年代的昭和時期因為日本經濟重建與起飛,加上新幹線開通行經岡山,因此讓窯廠一口氣增加到400多家,到了現在則依然留有200多家。走進岡山備前市,路上處處可見備前燒旗幟與滿地的赤松木,並有不少櫥窗展示備前燒藝品。

文化

備前燒節(Bizen-yaki Matsuri (Bizen Pottery Festival))
可以在人行徒步區邊散步邊享受購物的樂趣。有絞車挑戰,絞車體驗和備前燒小町(代表備前美女之意)表揚儀式等活動以外,節日前夜的慶祝活動中,展開一連串的手持緋紅色火把列隊沿著伊部的街中前進的“火把牆”等活動。
在桃山時代,美濃燒,賴戶燒,備前燒,伊賀的信樂燒,京的樂燒所制的陶器最受茶人們的歡迎。出兵朝鮮的將領中有搶抓朝鮮的陶工回國做工的事情發生。藉由此,九州等西部沿海地區的陶業開始了急速的發展,其中鍋島直茂有田燒(李參平創始),細川忠興的上野燒,島津義弘的沙薩摩燒,黑田長政的高取燒,毛利輝元萩燒的最為有名。
此時,甲冑的製作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丹波立杭燒

起源年代

十分有名的丹波燒,產自日本兵庫縣筱山市立杭地區,又稱立杭燒,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初期(1180~1230年),與瀨戶、常滑、信樂、備前、越前並稱為日本六古窯,可見其歷史悠久。
今日我們所謂的丹波燒,是指在桃山時代末期(1611年)開始使用釉藥,並以“登窯”取代“穴窯”燒制的陶器,江戶時代出現許多優秀的作品,主要作為茶具。
日本六古窯

產地

立杭地區風景優美,放眼望去是山丘圍繞的田園風景,土壤含有豐富的鐵質,是最佳的制陶材料。這裡將窯蓋在傾斜山坡上,名為“登窯”(意為傾斜窯),是此區獨有的特色,而被列入國家無形文化財。立杭這個地方,孕育出800年的陶器文化,該區現有數十家丹波燒的獨立窯廠,他們大多過著農夫般的儉樸生活,延續傳統的文化。丹波傳統工藝公園集合了眾多陶藝家的作品,世人可以一次盡覽丹波立杭燒獨特之美。
丹波“立杭燒”陶瓷出產於兵庫縣筱山市、三田市等地。據說它擁有近1000年的歷史,堪稱日本最有名的六大陶瓷之一。公元16世紀下半葉,統治日本全國的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半島。他在返回日本時,帶回了一些陶瓷工匠。這些工匠為日本帶來了腳踢式轆轤等製作陶瓷的新技術,這些技術一直傳承至今。現在,丹波“立杭燒”陶瓷製造食器、酒器、花器、裝飾品、花盆等產品。1978年,它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作風

古樸沉靜是丹波燒的特色,簡單的外觀泛著焦褐或黑色光澤,帶給人寧靜感受。過去丹波燒大多是實用的壺、花瓶、碗等,供當地人日常使用,當時使用的是“穴窯”,雖然未上釉藥,卻因為窯中的煙和灰,在陶器表面薰燒出自然的光澤,別有一種沉穩厚重之美,由於製作方法和成品都與現今不同,稱之為“古丹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