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二次防”直升機航母(CVH)是日本在戰後設計的第一個自建航空母艦方案,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1959年為了加強反潛能力而設計的。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直升機航母(Helicopter carrier,ヘリコプター空母)”這個概念。

“二次防”直升機航母全長為166.5米,水線長160米,最大寬度22米,吃水為6.5米,標準排水量約為8000噸,通常排水量約為12000噸,而滿載排水量則達到了約14000噸,最大航速約29節。可搭載18架HSS-2海王反潛直升機,並且配備有強大的防空火力。原計畫建4艘,後因故而被無限期擱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次防”直升機航母
  • 研製時間:1959年
  • 噸位:標準8000噸
  • 類型:直升機航母
  • 所屬國家:日本
發展沿革,二戰時期,冷戰時期,航母計畫,研發開始,計畫不通,設計特點,基本數據,

發展沿革

二戰時期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曾建造二十多艘航母,一度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航母機動部隊,常年橫行海上,成為其野心高度膨脹的催化劑。在運用航母執行制海任務方面,成果也相當豐碩。
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歸,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4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裡灰飛煙滅。20艘航母除了“鳳翔”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鳳”號和”葛城”號在戰後解體外,其餘的都在戰爭中被擊沉。戰後倖存的航母被用作人員運輸艦,隨後在1947年全部解體。

冷戰時期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日本殘存的航母也被迫全部解體。1947年(昭和22年)5月3日,日本《和平憲法》正式生效施行,憲法中宣布“將永久放棄宣戰權力、武力恐嚇來解決國際紛爭,即永久放棄國家主權發動戰爭”,並宣稱將“不保持軍隊”。1950年(昭和25年)6月,韓戰爆發,日本因向“聯合國軍”提供了大量軍需品,開始走上了經濟復興之路。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隨著蘇聯遠東方面的軍事力量不斷增強,以及美國為了推行“冷戰”政策,進一步遏制社會主義國家,1951年(昭和26年)9月8日,美日安保條約簽訂並生效;1952年(昭和27年)4月26日,作為3為美國第7艦隊提供反潛、反水雷輔助的海上保全廳警備隊成立 ,日本水上武裝力量重建工作也隨即展開,但警備隊被限制不得擁有正規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951年9月8日,美國根據《美日安保條約》,向日本出借了包括10艘(以後又追加8艘)1450噸塔科馬(Tacoma)級巡邏艦(PF)(日本稱之為楠級)和50艘300噸級登入支援艇(LSSL)(日本稱之為百合級)。這些艦艇都劃歸了當時的海上保全廳警備隊。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第一批楠級警備船桐號Kiri (PF 291)

航母計畫

早在1950年10月,厚生省(相當於衛生部)復員局殘務處理部所屬的、舊日本海軍所屬的一部分官員就為今後可能到來的再軍備制定起計畫來了,他們編制的《研究資料(關於軍備再建的資料)》便明確提出∶“日本應當保有的海上力量為,護航航空母艦4艘、潛艇8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3艘等…”為了籌備編制警備隊這個新日本海軍的搖籃,在時任樞密院顧問官的原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海兵26期,就是那位在“一·二八事變”後期就任過侵華日軍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官而在虹口公園被朝鮮義士炸瞎了一隻眼,以後官拜至外務大臣,並在珍珠港事件前夕就任駐美國大使,進行過徒勞無益的媾和活動,卻被美國當時的國務卿赫爾斥為“卑劣無恥”的海軍將官)倡議下設立了一個叫做“Y委員會”的組織,這個Y委員會是由以曾經擔任海軍軍務局長的山本善雄原海軍少將(海兵48期,海大29期)為首,10名原海軍人員、海上保全廳職員為委員,和14名委員輔佐而組成,負責接受那些借貸艦,並召集乘組員,進行訓練和編制艦艇部隊,事實上它便成為日後重建日本海上力量的骨幹組織。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左一即為時任日本樞密院顧問官的野村吉三郎
在這個階段,以山本善雄為中心的原海軍方面委員和也擔任過海軍軍務局長和大本營海軍部總合部長的保科善四郎原海軍中將(海兵41期,海大23期)製成了一部被稱為《新日本海軍再建案》的研究報告以用作日後再軍備的藍圖。這項研究報告由野村和保科向美國海軍上層機構提交,但是卻沒有得到美方的同意,據說原因是由於其內容過於龐大。根據1989年原日本海軍和海上自衛隊民間組織水交會刊行的鈴木總兵衛(日後曾任海軍歷史保存會主事)所著《聞書·海上自衛隊史話》一書中披露,海軍再建案的目標是341艘各類艦隻加若干雜務艦艇,海軍航空隊飛機750架。
而根據1952年(昭和27年)7月6日的《周刊朝日》的《聯合艦隊始末記》一文,雖然看上去比較詳細,但是與上表相比卻存在著比較大的出入。那篇文獻里披露的方案是這樣的∶8000噸護航航空母艦4艘,6000噸巡洋艦2艘, 2020噸驅逐艦1艘,1200噸護衛驅逐艦21艘,1760噸護衛海防艦乙6艘,1280噸海防艦甲46艘,990噸海防艦乙62艘,965噸海防艦乙6艘,1000噸布雷艦1艘,600噸獵潛艇60艘,600噸掃雷艇24艘,1500噸運輸艦6艘,500噸布雷艦2艘,1000噸的潛艇6艘,加上美軍已經提供的護衛艦10艘,LSSL登入支援艇50艘,如果不含若干雜務艦艇,總計307艘308300噸,海軍航空隊的戰機則為1800架。
從總的情況下看,與《周刊朝日》那樣的民間媒體報導相比,無疑應以原海軍以及海上自衛隊人員組成的水交會披露的那份資料應該更與原計畫接近,但這裡姑且撇開其中的出入,將視點集中在航空母艦上吧。
通過上述兩種資料可以看出,它們的相通點都是有著4艘護航航空母艦的建造計畫,然而其他方面看上去可信度較高的水交會資料所稱,當時計畫引進的是護航航空母艦4艘共24000 噸,即平均一艘6000噸,從美軍二戰時大量建造的同類艦艇看來,即使最小的博格級或者卡薩布蘭卡級也要有7800噸,倒與《周刊朝日》所說的8000噸級相近,到底是在噸位上耍文章,還是重新定購,或者是資料的錯誤,依然眾說紛紜,該艦的真相依然鎖在神秘面紗的後面。 還有一個計畫則是利用日本自身豐富的航母建造經驗,改裝將1936年竣工的原來下關釜山的鐵道渡輪,戰後成為復員客輪、7103 噸的“興安丸”號。不過由於戰敗後的日本,經濟狀態很差,所以在預算上未能通過,因此作罷。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計畫改造成航母的“興安丸”號客輪
就當時的全球海上力量對比看來,雖然西太平洋上蘇聯海軍的勢力持續增強,但沒有完全成熟,美國海軍完全可以從容應付,因此對於日本海上力量的期待他們並不是十分迫切,相反,對於美國而言,太平洋戰爭中海上鏖戰的夢魘依然記憶猶新,他們自然不希望重新喚醒那過去可怕的對手;而就日本本身而言,50年代時國民經濟依然薄弱,國家尚未從戰火的廢墟上復興,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預算進行昂貴的海軍再建工作,同時又沒有航空母艦保有的輿論準備,因此,這個方案只是稍稍閃現以後便失去了蹤影。不過,這個流了產的新海軍重建計畫,是一次對達到保有航空母艦這一目的而進行的一場“偷襲”,也可以說是二戰後日本航空母艦之夢的開端。

研發開始

1954年(昭和29年),保全廳提出建造一艘“驅逐航空母艦”,無果。同年7月1日,海上保全廳警備隊改編為海上自衛隊。從1958年開始,隨著駐紮在日本的美軍急速撤離,美軍的基地進一步縮減,日本開始了制定其最初整軍計畫∶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畫,簡稱“一次防”,旨在“策定主眼於骨幹防衛力的整備”,該計畫從1958年度開始,到1960年度完成。到了1961年(昭和36年)7月,緊接著第二次防衛力整備計畫,簡稱“二次防”也被決定,與“一次防”不同的是,“二次防”為的是“更新陳舊裝備,力圖引進對空飛彈的同時,對其

計畫不通

1959年,防衛廳技術本部終於拿出了CVH直升機航母設計方案,並於1960年納入了“二次防”(第二次防備力整備計畫,1962~1966財年,重點是實現軍事裝備現代化和開發先進的兵工技術。從"二次防"開始以"明示總額"的方式提出了跨年度的防衛計畫預算方案。武器裝備的國防化和自主研究開發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在"二次防"期間,國產化生產的裝備主要是地面裝備。此時,日本的兵器自給率有了較大的提高,能夠自行研製生產火箭炮彈、第一代主戰坦克裝甲車等兵器和零部件)。如果該建造成功,將大大提升海上自衛隊的反潛和偵察能力。該方案的出現,隨即遭到了時任防衛廳防衛局局長的海原治強烈反對,他指出:“美日同盟存在的最重要的基礎是日本對美國的軍事依附,在戰敗還不到20年的情況下,東京貿然裝備航母必將引起美方的疑慮,進而使整個國防計畫受到影響,海自不能因為一己之私置國家前途於不顧。”最終的結果,還是懾於輿論,擔心冒“違憲”的大不韙。同時,這種日方精心設計的航空母艦也必然由於和美國的遠東地區海洋戰略相牴觸,受到了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正是由於上述阻力作梗,經過相當反覆的討論,還是因為“現在保有的時機依然尚早”,而在公開亮相前被否決。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CVH的形態具體可以參照“鳳翔”號航母
就以上看來,這“二次防”計畫中的直升機航空母艦,已經有了十分具體的計畫,儘管該艦的外觀看起來還是相當的滯後,但是,直升機母艦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還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那時除了美國擁有以登入作戰為主任務的兩棲攻擊艦以外,別的國家還沒有這種專門設計那樣的搭載大量直升機的艦艇,象諸如法國的貞德級、義大利的安德烈·多里亞級、維多利奧·維內托級以及俄國的莫斯科級等著名的艦艇都要到了60年代中後期才陸續開始投入現役,即便那樣,上面列舉的所謂直升機航空母艦嚴格講來還是一些可以裝載較多直升機的巡洋艦,並不是如同本艦那樣擁有直通甲板。這是不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那么早便有了一個明確的造艦戰略,或者對於水面艦艇的發展有了一個獨到的見解,日本有的評論家認為,當時日本的海上自衛隊還剛剛形成雛形,而且整體防務主要依賴於美國,當時坐鎮橫須賀的美國的第7艦隊足以稱雄整個西太平洋,海上自衛隊還沒有必要擔負更多的防務,更何況俄太平洋艦隊要到進入60年代以後才真正進入飛躍成長期,此時擁有這樣的航空母艦,並沒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只不過是“試圖顯示自己威容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已”。筆者認為,上述的分析固然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航空母艦畢竟是一種攻擊色彩極其濃厚的軍艦,在建造這么一種艦艇時,應該如何面對議會以及公眾輿論的質疑,對於已經“放棄武力”了的日本的防衛部門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當時,直升機搭載艦尚未普遍流行之時,便在艦上裝載上以反潛,這樣一種“防禦性”任務為作戰目的的海王式反潛直升機,就是一種對航空母艦“攻擊性”的一種淡化,為“自衛隊”擁有航空母艦提供合法的依據。這些思路,在日後防衛廳高級官員的發言裡,可以得到充分的證實。因此,這型超前的直升機航空母艦的匆匆設計,可以說不過是海上自衛隊擁有航空母艦這種“苦戀”的一次“總爆發”而已。他精銳裝備的運用進行研究。”這個“其他精銳裝備”中,也包括了文中所提到的“直升機航母(CVH)”。

設計特點

在90年代中期,有一項準備加入“二次防”的秘密計畫被一位名叫岡田幸和的造船技師和艦艇研究家公諸於世,他當年在工作中獲得了一種艦艇的部分設計藍圖,那竟然是一艘航空母艦,這些圖紙便在岡田先生的閣樓里沉睡了35年,這期間該設計方案根本不為世人所知。直到他認為已經解秘的時候已到並在雜誌上進行了發表時,才揭開了這一驚人的事實。此外,岡田先生還根據這些圖紙繪出該艦的兩視圖以及推算出其大致的數據。以下所列舉的各種圖表數據,也基本上是根據岡田氏的資料以及他的推算結果而來。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CVH俯視及側視圖
從圖紙可以看出,該艦的全長為166.5米,水線長160米,最大寬度22米,吃水為6.5米,根據上述數據,可以推導出其標準排水量約為8000噸,通常排水量大約是12000噸,最大排水量在14000噸左右。採用可能性比較大的,是“二次防”同期的日本天津風級驅逐艦的同型主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應該是兩台30000馬力蒸汽輪機,兩鍋爐,兩軸,推定航速約為29節前後。
該艦的船形呈船艏樓型,其基本格局還是沒有擺脫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航空母艦的狀態,從船樓後端到艦艉上甲板的小艇搭載甲板之間是直升機機庫,艦艏不是球鼻艏,艦艏呈開放型,樣式很象改裝以後的“鳳翔”號,據稱不將機庫延長到艉部以及不採用封閉式艦艏的理由,是在於這樣便可以將上層建築的長度限制在最小範圍,以減小水線以上的風壓側面積以及排水量,壓低船體重心,加強復原能力,提高抗搖能力。雖然這個方案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著手設計的,但從這個陳舊的外表也不難令人感受到,日本海上自衛隊那種急於尋找回昔日榮耀的執著心理。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可能為CVH提供主機範本的天津風號驅逐艦
機庫與飛行甲板
直升機機庫的長度是112.5米,最大寬度22米,可以容納HSS-2海王反潛直升機18架,機庫前部設有一台甲板升降機,艦橋後方又設有一台與“埃塞克斯”級相類似的側舷升降機,其大小都是長17米寬8米,側舷升降機的前方,距船體中心大約4米的地方,以及機庫的最後都設有防火、防煙用的滑門,這些滑門為的是在機庫發生火災時將機庫分割開來,達到控制火勢的目的,在必要時,還可以向艦艉的救生艇甲板開敞機庫。飛行甲板長155米,最大有效寬度是26.5米,甲板升降機以後的飛行甲板的設計為可以同時起降三架直升飛機。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CVH剖視圖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CVH可能搭載的HSS-2海王反潛直升機
艦載武裝與電子系統
作為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其自衛火力相對較強。各舷裝備兩座雙聯裝76毫米50倍徑速射炮,型號為當時美國海軍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都使用的比較廣泛的敞開式Mk27炮塔,配備方式也是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航空母艦常用的將炮塔安裝在伸出側舷的外接橢圓形炮台上,以節約空間。其中左舷的後炮台前設有Mk63射擊指揮裝置,用來協調各炮的射擊。本艦的電子設備為OPS-1型對空搜尋雷達和OPS-3A型對海搜尋雷達,主桅頂上安裝著鐘狀的直升機誘導用塔康天線,艦底則安裝著SQS-4型聲納。
日本二次防航母(CVH)
CVH內部配置圖
艦體防護
在設計本艦時,為了強化其生存力,研究人員煞費了一番苦心。其船艏樓甲板以下的主船體除了主機艙以外,被分成四層全通甲板,超過其全長的75%的區間內設有直達下甲板下部的二重底以及二列乃至四列水、油密縱隔板,這些區劃被分配為防水隔艙以及燃料庫。主輪機艙、輔助輪機艙、彈藥艙、航空燃料用的輕質油庫、聲納室以及陀螺室等主要要害區域被安排於水線以下的防禦帶內,尤其是主機艙和彈藥庫被每側舷四縱列的隔艙所防護,這樣的防禦配備與戰時三萬噸級的正規航空母艦或者戰列巡洋艦不相上下。而且,輕質燃油庫的外壁和主輪機艙、輔助輪機艙、彈藥艙、魚雷以及深水炸彈的一層縱壁也因為著力於對防禦力的提高,採用了裝甲用鋼材。此外,為了避免重蹈菲律賓海之戰中“大鳳”號毀於星星之火的覆轍,其輕質航空燃料庫專門採用了雙重構造,內壁和外壁之間還留有一定的空間,作為防止燃油及其蒸汽泄漏的對策。
艙室設計
船體的中心稍前,是其前部主機艙,它與後方的後部主機艙呈交替式配置方式,其間還留有8米長的空間,其目的是一旦受到損傷,即使在水線下輪機艙附近出現大的破口,也能儘量減少兩個主輪機艙同時進水的可能性。這段中間區劃里,船底部是燃料艙以及淡水艙,下部是輔助輪機艙,上部則是糧食冷藏庫以及制冷機艙。每個主輪機艙內,分別配置一台主輪機,一台鍋爐以及它們所帶動的一根螺旋槳軸。最後,為了進行洋上補給以及為護航艦艇補充燃料,艦體的各舷分別安裝有兩個洋上補給接口,在上甲板的
前後總計有四個,備有專有的補給用輸油蛇管,這些接口位於直升機機庫的側壁,平時一般由密閉門封鎖。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艦長
166.5米
艦寬
22米
吃水
6.5米
標準排水量
8000噸
通常排水量
12000噸
滿載排水量
14000噸
飛行甲板長
155米7
飛行甲板最大有效寬度
26.5米
機庫長
112.5米
機庫最大寬度
22米
最大航速
約29節
動力
2台30000馬力蒸汽輪機,兩鍋爐,雙軸
艦載武裝與艦電系統
武裝
4門MK27敞開式雙聯裝76毫米50倍徑速射炮

3座20毫米高炮
雷達
直升機誘導用塔康天線

OPS-3A型對海搜尋雷達

OPS-1型對空搜尋雷達
其他
MK63射擊指揮儀
艦載機
18架HSS-2海王反潛直升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