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崇拜

日月崇拜

天體崇拜的主要對象是日月,其中又以日神為甚。在中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認為,日為眾神之主。所以在原始的神話中,就有很多以太陽為中心內容的故事。如羲和生日,浴日,馭日;羿射九日;夸父逐日等等,都直接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太陽崇拜的心理。

月神崇拜,在中國古代也是一種常見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神話中,有把日神羲和當作月神的傳說。由於嫦娥奔月神話的廣泛流傳,嫦娥便成了月神。《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月崇拜
  • 《大汶口》:文物出版社 1974 年版。
  • 《文物》,:《山東諸城前寨遺址調查》
  • 《文物》,遠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
簡介,詳細內容,

簡介

中國民間曾有“天狗吃月”的傳說,並流傳有鳴鑼救月的宗教儀式,如今仍流行著中秋賞月的習俗。從這些現象中,又可使我們了解到人類對月神崇拜的心理。

詳細內容

在考古資料中,也證實了我們的祖先曾經有對日月神的崇拜現象。1960 年,山東莒縣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陶尊上,刻有日月崇拜的圖象①,隨後在山東諸城前寨也出土了一件相同的圖案,並且還塗有朱紅的顏色②,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原始的天文圖案。之後,不少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認為可能是反映日出的意符字,並有“炅”及其繁體③和“旦”及其繁體的見解④。
畫面的圖象很明顯,下邊像一座山,中間像一個月亮,上邊像一個太陽。像這樣的陶紋圖案,不僅山東大汶口文化有,而且在安徽北部的大汶口文化中也出現過完全相同的圖案。
不管這個圖案作“炅”字或“旦”字講,從圖形來看,都是把日、月、山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突出地表現出來,因為史前時期的人類,生活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天上的日、月、星三光總是伴隨著他們,因而天象和氣象的變化,構成了古人生活的自然條件。《獻酒經》云:不祭日、月、星辰之時,“榮日不顯光,明月多晦暗,星宿也無光,黑暗暗,昏沉沉似然”。當祭祀之後,便是“榮日耀月明,星宿多輝煌,俯察與地里,四時不反光。”所以,就產生了對天體、天象和氣象神化的崇拜現象。所以有人認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的天象文字,可能與祭天、祈年的活動有關⑤。
① 《大汶口》,文物出版社 1974 年版。
② 《山東諸城前寨遺址調查》,《文物》,1974 年第 1 期。
③ 唐蘭:《關於江西吳城文化遺址與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 年第 7 期。
④ 邵望平;《遠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 年第 9 期。
⑤ 高廣仁:《大汶口文化的社會性質?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齊魯書社 1979 年版。
天體中最引人注意和最能影響人們生活的就是太陽,升起以後,光芒四射,既能給寒冷中的人們帶來溫暖,又會給人以酷暑的折磨;既會使禾稼茁壯成長,又會使禾稼枯焦。基於太陽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原始人把天體(特別是太陽、月亮)作為自然神加以崇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原始文化中,留在彩陶紋飾上的天文圖案也有比較突出的例證。屬於仰韶文化晚期的河南鄭州大何村遺址①,曾出土大量的彩陶片,其中繪有日、月、星辰、星座及太陽光芒紋的陶片就有相當大的比例,而最多的就是太陽紋的圖案。這是否可以說明生活在距今 5 千年以前的大何村人,就是一個崇拜日、月、星辰的部族呢?
此外,中國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十日的傳說,不管這些傳說是把太陽當作惡神還是當作善神,其祈求保佑的意義卻是毋庸置疑的。
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在中國少數民族中也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許多民族志的材料中記載著彝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納西族等對日、月、星辰的祭祀活動。
赫哲族人最尊敬的神是天神,常供奉神樹,凡是發現樹木有奇異的特徵,都認為有神靈附在樹上,於是便在這種樹上雕刻一個人面形,作為天神的象徵②。
在高山族的宗教信仰中,其中信仰的神靈有創造宇宙的主神,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都視為具有偉大的力量,可主宰人類禍福安危。實際上,這也是萬物有靈的具體體現。
彝族在解放前,每年都舉行太陽會和太陰會,每逢農曆冬月二十九,村里人都到山神廟去祭祀“太陽菩薩”;在農曆三月十三舉行太陰會,由老年婦女到山神廟去祭祀“太陰菩薩”,並且都各有供品,還要分別念《太陽經》和《太陰經》①。同時還規定在供品上雕刻象徵太陽的蓮花圖案,祭祀者都要燒香磕頭,以求得到太陽神的保佑。在拜月活動中,各家各戶必須在月光下擺設供品,大人、小孩都要對月三跪九叩,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彝族人曾相信太陽和月亮都是神靈的象徵,相信這些神靈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崇拜它,會給家人帶來吉祥平安。
永寧納西族人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吉祥的象徵,習慣用白石灰在房子上畫日、月、星圖案②。普米族的日月神,與大汶口文化中的圖案非常接近,說明對日月神的崇拜由來已久。
中國北方的鄂倫春人,在他們供奉的圖畫上,較多的畫有太陽的圖像,凡事都要向太陽神禱告,以求消災降福③。每年的舊曆正月初一,人們都朝拜太陽,有什麼苦難也向太陽訴說禱告,訴求太陽帶來溫暖。鄂倫春人把太陽神叫做“得格欽”,同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二十五,為朝拜月亮日,八月十五是供奉月亮日,當他們打不到獵物時,就向月亮叩頭,祈求幫助他們打到野獸,具有濃厚的宗教意識。
① 《鄭州大何村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 年第 3 期。
② 《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覽》,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8 年版。
① 何耀華:《彝族的自然崇拜?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雲南人民出版版。
② 宋兆麟:《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11 頁。
③ 《鄂倫春族宗教信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 年第 5 期。
崇拜太陽的現象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曾流行過,英國有立石柱祭太陽的習俗;墨西哥的原始部落有殺人祭日的儀式;古代埃及祭司在祭拜愛忽斯神時,圍著一個被當成祭壇的太陽跳舞。美國達科塔州的印第安人,在舉行還願儀式後,在太陽柱旁,部落成員在跳舞時,持續不斷的看著太陽。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霍比人,當生活中出現危難時,每天早晨都要舉行一次特殊的儀式,向太陽神塔瓦祈禱並貢獻玉米粉①。
由此看來,崇拜太陽也是世界性的宗教現象。既是把自然崇拜看成是最原始的崇拜,那么自然對象也要加上人的心理狀態以後,才能成為其崇拜的對象。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雍州有神廟百座,不少是供奉北斗、太白、歲星和熒惑等星辰的,祭星神時,將供物分散焚燒煙化,升天后讓星神享用,說明華先人是崇拜星辰的。
關於對日、月、星辰的崇拜,《禮記?祭義》載,“郊之祭,大報天而注日,配以月”。《祭義》注說:“天無形體,縣象著明”。這表明,在古代的自然崇拜中,比較注重有形體的物象,而又把太陽放在崇拜的首位。《山海經》中有不少關於太陽的神話傳說,《淮南子》中就出現了太陽神和記載關於崇拜太陽的一些內容,但已經歷過相當多的人化過程,並帶有很多擬人的成份。那些擬人的成份,從古人的思維能力和觀察方法來看,也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有的說太陽是由羲和生出來的,太陽的上升和下降,就像人的活動一樣,並在擬人的成份中又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這就是人的思維已把自然現象中的物體看成了栩栩如生的活物,因而人們便與那些神秘化的事物和現象發生關係,成為神靈崇拜的前提。
如果太陽永遠在天空,那么太陽可能就不會成為宗教崇拜的對象,只有太陽從人的視野消失,使人陷入於黑夜的恐懼中,而後又出現在天空中的時候,人才懷著喜悅的心情跪在它的面前,看它突然地回來。
史書中記載著原始先民曾與太陽、月亮進行頑強鬥爭的故事,只因感到日、月不可抗拒,才出現了對日、月膜拜的形式。這反映了原始人在想像力方面的局限性。
中國的岩畫資料,有非常豐富的對日月崇拜的圖像,其中有拜日、祭天、祈求豐年的活動場面。在江蘇連雲港的將軍崖發現的岩石刻畫中,刻畫著一幅祭天的場面①。內蒙古的陰山岩刻,在格爾敖包溝的岩崖上,鑿刻著一個牧民頂禮膜拜太陽的圖像,其人身體立直,雙臂上舉,高過頭頂,雙手合十,雙腿叉開,兩足相連,表示站在大地上②。在廣西左江岩畫中,共發現三處祭日的遺蹟③,第一處的圖像是在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下邊,有三個頂禮祈禱的人像;第二處是在一個巨大的人像身旁又畫著一個太陽圖像;第三處是上方為太陽圖像,下方是一群舉手歌舞的膜拜者,場面非常生動。
人類的祭日與崇拜太陽有關,中國岩畫中出現的祭日形式,多是圍著太陽跳舞,與印第安人在祭祀太陽時跳太陽舞近似。《禮記?祭義》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說明中國古代有著廣泛而悠久的祭日月習俗。
① 童恩正譯:《我們當代的原始民族》,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1980 年。
① 《連雲港將軍崖岩畫遺蹟調查》,《文物》1981 年 7 期。
② 《陰山岩畫》,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③ 《廣西左江岩畫》,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儘管不同地域的人們處在千差萬別的自然環境裡,但自然崇拜所產生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並有大致相同的信仰儀式和性質。
如前所述,靠天生存是原始社會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所以自然現象對人們的生存非常重要。原始人們把與自身生存有密切關係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當作崇拜的對象,這是出於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和畏懼,對自然界異己力量完全處於屈服狀態所產生的一種宗教信仰。同時也從另一個方面揭示出人們總想通過超自然的力量去支配自然,以達到多方收穫的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