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昳”,以地支命名,即
未時,中國古代十二時辰之一,指每日的13~15時。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
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日昳(dié)是
十二時之一,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昳”,《
說文》釋為“日昃也” 。“昃(zè),日在西方時,側也。”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
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又《
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