旛

旛讀音 fān 。是形聲字,“”為形旁,“番”為聲旁。本意是一種豎直懸掛的長幅旗幟,現代漢語已將其歸為“”的異體字。

基本介紹

  • 拼音:fān
  • 部首:方
  • 筆畫數:十六畫
  • 筆順編號:415331343123425121
  • 五筆86&98:YTTL
  • 倉頡:YSOHW
  • 四角號碼:08269
  • 統一碼:65DB
  • 所屬正體:幡
字意,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詞語,

字意

(1)〈文言義〉〖名〗長幅下垂的旗,後作“幡” [pennant;long,narrow flag]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 唐·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漢 王粲 《務本論》:“末世之吏,負青旛而布春令,有勸農之名,無賞罰之實。”
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行到馬行街,只見揚旛掛榜做好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閒話》:“禮部奉了偽旨,將梓宮擡送皇陵,我執旛送殯。”
(2)見“旛旛”。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七】【㫃部】旛
幅胡也。從㫃番聲。孚袁切〖注〗臣鉉等曰:胡幅之下垂者也。

說文解字注

(旛)旛胡也。各本作幅胡也。今依葉石林抄宋本及韻會所據本訂。韻會作幡胡。幡卽旛之俗。序例。所以書幡信。字亦從俗。叚巾部之幡為旛而旛廢矣。旛胡葢古語。如㼾甎之名㽃瓳。見廣雅。漢堯廟碑作墦?。玉曰璠璵。艸木盛曰緐廡。皆雙聲字。凡旗正幅謂之縿。亦謂之旛胡。廣韻雲。旛者、旗旐總名。古通謂凡旗正幅曰旐。是則凡旗幅皆曰旛胡也。吳語。建?胡。韋注。?胡幡也。幡卽旛字。與許互相發明。旛胡卽?胡。謂大也。吳都賦作祀姑。誤。謂旗幅之下𡍮者。集韻、類篇、韻會皆有此七字。今據補。從㫃。番聲。孚袁切。十四部。按當依符袁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部】 旛 ·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4
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並音番。《說文》幅胡也。《注》徐鉉曰:胡,幅之下垂者也。《釋名》旛,幡也。其貌幡幡然也。《玉篇》旌旗總名也。《後漢·禮儀志》立靑旛。
又《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並音煩。義同。

詞語

【旛兒】即旛勝。 清 陳維崧 《五福降中天·甲寅元旦》詞:“畫粉旛兒,銀泥勝子,笑上人頭髻。”參見“ 旛勝 ”。
【旛竿】懸旛的竿。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一折:“秀才是草裏旛竿,放倒低如人,立起高如人。”
【旛旂】旌旗。 唐 韓愈 《辛卯年雪》詩:“波濤何飄揚,天風吹旛旂。”
【旛勝】舊時立春日的裝飾物。多剪紙、絹、金銀箔成小旗、人、燕、蝶等形狀,掛在花下、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鬢髮上。亦互為饋贈。 宋 范成大 《鞭春微雨》詩:“旛勝絲絲雨,笙歌步步塵。” 清 沈初 《西青筆記·紀庶品》:“新正 江 南進掛屏……插細珠串為旛勝於瓶,劇有巧思。”
【旛蓋】旛幢與華蓋。《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只聽得一片笙簫仙樂,響振虛空,旌節導前,旛蓋擁後,冉冉升天而去。”
【旛幢】泛指旌旗之類。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於時金花映日,寳蓋浮雲,旛幢若林,香菸似霧。” 唐 顧況 《宿湖邊山寺》詩:“香透經窗籠檜柏,雲生梵宇濕旛幢。”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遙望天際,有旛幢車騎,乘雲而至,輟乘以奉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閒話》:“雜扮冠帶騎馬,旛幢細樂引導。”
【旛幟】旗幟。 明 宋濂 《燕書》之三十:“謀夫孔多,可伐者一也;矛戟銛利、旛幟精明,可伐者二也。”
旛麾】指揮用的旗子。《吳子·應變》:“凡戰之法,晝以旌旗旛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旛,一本作“ 幡 ”。
旛旛】飛馳貌。《古文苑·石鼓文之三》:“左驂旛旛,右驂騝騝。秀弓時射,麋豕孔庶。” 章樵 註:“旛旛,取其輕舉貌。”
【旛旟】旛旗之屬。貴官儀仗使用。 清 劉青芝 《寄李侍御》詩:“驄馬乘來四載餘,京華處處避旛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