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縣誌

旌德縣誌

旌德有志,始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知縣李瞻的《旌川志》。元代大德二年(1298),縣尹王禎主修並採用他自己創製的木活字印刷的《旌德縣誌》是中國第一部活字版印刷的地方志書,也是全世界第一部用木活字印刷的書籍。

明清時代,修志盛行。旌德復於明代永樂、成化、萬曆和清代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年間七修志書,並有萬曆、順治、乾隆、嘉慶、道光五種舊志流傳至今。這些舊志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料,是先輩流傳下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道光六年(1826)之後的160多年中,修志之事闃然無聞。民國期間,縣政府雖也曾開館修志,但有始無終。

基本介紹

  • 書名:旌德縣誌
  • 作者:旌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叢書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出版時間:1992年
凡例,纂修始末,

凡例

二、本志詳今略古,著重記述本世紀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正文簡稱“建國後”)的史實地情。下限一般截至1987年,大事記延伸至1990年。
三、本志採用述、記、志、傳、錄、圖、表等表現形式。志首概述,總攝縣情,統攬全書;大事記以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縱敘置縣以來的重大事件,彰往昭來;志書主體按章、節、目、子目等層次橫排縱寫,依地理、人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人物為序設各專業志,以事設章,不按部門分類;附錄殿後,輯文存史;表格隨文,互為補充。行文採用記述性語體文。
四、對歷代職官、行政建置、地名等多沿用舊稱,酌注現名。黨、政、軍等組織名稱首次出現時用全稱,重複出現多用簡稱。歷史紀年沿用原年號,夾注公元紀年。文中“50年代”、“80年代”等均為本世紀年代,“解放後”則專指1949年4月24日~10月1日這一特定歷史階段。五、計量單位多換算成法定標準計量單位,少數不便或不宜換算的仍用舊制。建國後的數據一般以統計部門資料為準,少數專業數據由有關單位提供。工農業總產值、社會總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均已折為1980年不變價。數字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七部門公布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書寫。
六、入傳人物以本籍為主、進步人物為主、近代現代人物為主,排列以卒年為序。傳主均系有較大影響的已故人物。經政府認定的革命烈士以名錄記之。生者在正文中以事系人。
七、本志所用資料,選自舊志、檔案、圖書、報刊及口碑資料,以各部門專業志為主。為簡略文字,引文多不註明出處。政區圖主要依據安徽省測繪局近年新版地圖繪製。

纂修始末

旌德在璀璨的歷史文化薰陶下,有悠久的修志傳統。從南宋紹熙五年(1194)清代道光六年(1826)的630多年中,曾九修縣誌,平均每70年就有一部新志書問世。自道光六年至今,縣誌停修已有一個半世紀。
本世紀50年代末,在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倡議下,全國掀起了編修社會主義新方誌的熱潮。旌德亦曾籌謀其事,但未竟其功。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盛世修志,風卷神州。1982年8月27日,中共旌德縣委根據上級指示,成立“旌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暨辦公室,負責新縣誌的編纂工作。1984年8月,縣長歐陽季元發布徵集修志資料的布告,縣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編修《旌德縣誌》的決議”,全面展開了本縣修志工作。
1982年8月~1986年12月,主要是組建機構,蒐集資料,發動各單位編寫專業志。1984年9月,縣政府召開全縣第一次修志工作會議,按照縣地方志辦公室初擬的篇目,向52個縣直單位下達編寫專業志或資料彙編的任務。1985年2月,縣政府任命田幀葆為《旌德縣誌》主編,同年9月又任命其為縣誌辦公室主任。1986年1月,縣政府召開第二次修志工作會議,總結、表彰和督促專業志編寫工作。會後,全縣修志事業迅速發展,修志隊伍增加到100餘人,年底有30部專業志完成初稿。
1987年1月~1989年12月,編纂縣誌初稿。1987年1月,縣政府召開第三次修志工作會議,決定在繼續編寫專業志的同時,縣誌辦公室於3月開始初纂。7月,完成《大事記》、《地理編》、《社會編》,《人物編(上)》和《人口編》5部初稿,並於下旬舉辦旌德縣首次修志成果展覽。參加展出的有5部初稿、30餘部專業志稿和一大批修志資料、歷史文物、名人字畫。通過展覽,再次促進了全縣修志工作。到年底,又有一批初稿和14部專業志完稿。1988年4月,田幀葆同志不幸病逝,使本縣修志工作一度受到影響。1989年4月,縣委確定由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歐陽明德兼縣誌辦公室主任。5月,調整縣誌編委會,並聘任陳文浩為總編,盧達傑、姚卓華為副總編,確定在已有20%初稿的基礎上,年終完成縣誌全部初稿的目標。在全縣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夏天爽縣長批准追補修志經費,解決了修志難題。全體編纂人員一鼓作氣,苦戰半年,終於如期完成了《旌德縣誌》初稿,並列印成冊。
1990年1月~1991年5月,修改評議、總纂定稿。1990年初,縣誌辦公室將初稿送省、地和黃山市志辦以及本縣六大班子負責人、編委會成員審閱,得到他們的關心、重視和指導。省志辦業務指導處及宣城地區、黃山市志辦都對志稿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2月,陳文浩同志因健康原因主動請求辭去總編職務。縣政府研究決定由歐陽明德任《旌德縣誌》總編,姚卓華任第一副總編,陳文浩為編纂顧問。此後,重新擬定篇目、修改初稿,8月形成評議稿。10月中旬,縣政府舉行《旌德縣誌》評稿會,省、地與會領導、專家、兄弟縣市修志同行對評議稿作了熱情肯定,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評稿會後,縣誌編委會、審稿組、縣直各單位也都反饋了審閱意見。縣誌辦公室綜合各方評議,再易篇目,制定總纂方案。從1990年12月至1991年5月,編纂人員按總纂方案進行第三次全面修改,並由姚卓華統稿合成,洪華生考訂數據,周邦寧核實校勘,歐陽明德全面審定。
1991年6月~1992年12月,報審、定稿、出版。1991年6~8月,志稿報縣審定。經縣政府行政定稿,9月上報宣城行署。宣城地區地方志編纂辦公室仔細審閱後,提出了修改完善的詳盡意見。縣誌總編室據此進行全面核實修改,再次上報地區。宣城地區地方志編委會複審認可後,1992年8月17日向省志辦提出《關於請批准<旌德縣誌>出版的報告》(宣志(1992)01號文)。省地方志編委會經終審定稿,於9月28日下達《關於同意(旌德縣誌)公開出版的批覆》(皖編志(1992)013號文)。《旌德縣誌》由黃山書社出版,歙縣畢昇造紙印刷總廠承印。在印刷廠幹部職工的大力支持下,經縣誌辦公室4次校核,1992年底順利出書。
整個縣誌的纂修進程,始終是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進行的,並得到人大、政協的關懷和支持。歐陽季元縣長發動各部門編寫專業志,奠定了縣誌的編纂基礎。夏天爽縣長進一步提出“資料要實,數據要準,文字要簡”的編纂要求,解決了經費、人員安置等難題,親自審閱修改志稿。縣政府顧問湯鴻泰受兩任縣長之託,分管修志工作,始終熱忱關心、具體指導,並反覆審閱了全部志稿。政府辦公室陳揚主任是三屆編委會副主任,始終參與領導了修志工作。縣誌辦公室田楨葆主任聘集編纂人員,主持收集資料,指導督促各部門編寫專業志,為修志創造了條件。總編歐陽明德主持了縣誌稿的編纂、修改、審定等項工作。縣誌辦全體人員齊心協力,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不待揚鞭自奮蹄,為伊消得人憔悴。
1983年以來,縣誌辦先後派出60餘人次,前往北京、上海、南京、寧波、合肥、安慶、蕪湖、屯溪、宣城、績溪、涇縣等地及本縣各鄉村蒐集資料,先後查閱了各類檔案、文獻、古籍約4000餘卷(冊),複印資料3000多萬字,手抄資料200多萬字,採訪、徵集鄉土口碑資料10萬多字,製作各類資料卡片2000多張。1983年秋、1985年夏和1986年春,分別在北京、南京、上海和安徽省圖書館複印、手抄了清順治本、明萬曆本和清乾隆本《旌德縣誌》,使這些流落外地的文化遺產得以回歸。
《旌德縣誌》編纂過程中,得到了各地專家、學者和縣內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北京的旌德籍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和著名數學家江澤涵在百忙中接見本縣修志人員,為家鄉修志題詞贈書;安徽師範大學地理系孫毓飛副教授和華東勘探局屯溪地質調查所的領導、專家先後審閱修改了地理志稿;安師大中文系孟慶惠副教授編寫了方言志。縣直各單位一百多位專業志編纂人員,筆耕數年,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很多離退休老同志和熱心修志事業的仁人志士為縣誌資料徵集和編纂工作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曾經在縣誌辦公室工作過的同志共20人,其中聞敬和、王政權先後調往外地,應聘參與修志的胡有守、趙士模、陳日華、張志輝、朱友美等也相繼轉入其他工作崗位。
新編《旌德縣誌》九度春秋,八訂篇目,三次大改,兩番列印,工程浩繁,案牘艱辛,歷數屆政府始畢其功,匯百人手筆方終其成,全賴各級領導的重視,各單位的支持和全體修志人員的嘔心瀝血、秉筆耕耘,是15萬旌德人民的勞動結晶,一書之成,萬民同欣!在此,我們對有功於此的所有同志謹致崇高的敬意!
旌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