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烈士陵園位於旌德縣版書鄉龍川村,面北朝南,占地面積約2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旌德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
- 占地面積:20畝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旌德的抗日救亡運動,
簡介
走進陵園,烈士紀念碑上8個金黃色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旌德的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在黨的領導下,旌德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立以後,新四軍在太平等地設立兵站,舉辦訓練班,協助皖南各地黨的組織廣泛發動各階層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冬,新四軍政治部派代表來到旌德三溪,與中共地下黨員接上了關係,黨組織便在新四軍政治部代表的直接幫助下,於三溪地方召開知識青年會議,組織和動員人民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4年5月,中共旌德特支委員譚笑萍等人因參與北鄉大禮村區委組織的“六·一”暴動遭通緝,便化裝成賣藝人避難於浙江桐廬而脫離了組織。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逃亡外地的譚笑萍、呂一鶴等人返回旌德,成立抗日救亡民眾組織,投身抗日熱潮中。
1937年冬,在縣城建立了以共產黨員為領導核心的抗日救亡組織——抗日戰地服務團。這是一個包括各階層人民的統一戰線機構,黨組織派了自己的成員在團內擔任了主要領導職務,並團結了團內的大部分革命青年。知名人士汪易如任名譽團長,縣政府秘書楊德年任團長,呂一鶴任副團長,譚笑萍任組委,許普澍任宣委。戰地服務團內設有總務、宣傳、組織、慰勞、救護、繕印等10個隊,全團工作人員約百餘人。其主要任務是向各階層人民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組織民眾救護過境的傷兵和難民,募集物資,分赴各醫院和難民收容所進行慰問等。每個時期的宣傳中心都是根據武漢出版的《新華日報》和桂林出版的《救亡日報》的訊息編成宣傳提綱,向全縣人民宣傳,動員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團結行動起來,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為了更廣泛地團結與教育廣大青年投入抗日鬥爭,1938年5月,譚笑萍在西鄉組織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成立後,很快在旌德西鄉一帶及城區發展隊員100多人,在抗日中起到了骨幹作用。其中有一部分隊員參加了旌德縣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所設立的“青年工作團”工作。呂一鶴任青年工作團團長,團員大多為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骨幹。這個團是由共產黨員直接領導的,是當時進行抗日救國活動最積極最有成績的一個組織。他們在向城區廣大人民廣泛開展宣傳的同時,又不辭勞苦克服各種困難,深入東鄉和西鄉各村及旌、太邊境的龍山嶺、雀嶺等茶區開展活動。
革命先烈們的英雄業績將名垂青史,永垂不朽,也永遠激勵著後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