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客流運動的影響因素
從世界各國旅遊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影響旅遊客流運動的有旅遊產品和外部環境等因素。由於影響旅遊者流向和流量的這些因素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旅遊者的流向和流量本身也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一)旅遊產品的因素
1.空間距離
旅遊目的地與旅遊客源地之間空間距離的遠近是決定旅遊客流流向、流量和時間特徵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為空問距離不是單一的變數,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因素,同時也是一個作用方向很難確定的因素,它能以十分微妙的方式和強度影響旅遊者對目的地的選擇。
空間跨距大意味著地理和文化的差異大,這很難說是構成促發旅遊的推動力,還是遏制旅遊發生的阻力。同時,空間跨距大意味著交通費用高,這無疑是旅遊發生的阻力。一般來說,人們出遊首先以本國(或本地區)附近的景區景點作為主要的旅遊目的地。這樣所花費的交通費用就相對較少,也節省時問,加之地理、氣候甚至文化方面的差異不大,也就比較容易適應。所以,各國各地區均首先把周邊地區作為主要的旅遊客源地,市場促銷的力度自近及遠,由此構成旅遊目的地客源市場的圈層模式。這是客源市場上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2.供求關係
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並且可能表現在極不相同的層面上,也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質。概括起來,一方面是水平關係,另一方面是結構關係。這是影響國際之間或地區之間旅遊流量運動的最根本的因素。
從水平上來看,旅遊供給與旅遊需求關係確定了旅遊的規模特徵。在旅遊業的發展史上,現代旅遊的發生最先是在已開發國家,現代的大眾旅遊也主要始於已開發國家,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重要的旅遊客源地也都是在已開發國家。這表明,由經濟狀況所決定的旅遊需求能力和供給能力是影響旅遊流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從結構上來看,需求是有指向的,雖然有時這種指向性存在一定的彈性,供給也是有對象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需求與供給在結構上的規定性既影響旅遊流量的方向和時間特徵,也決定著需求與供給既有的水平關係的現實意義。由此可以斷定,需求與供給在結構上的協調和對應是促發旅遊客流運動的根本所在。
3.接待能力
旅遊設施的接待能力是制約旅遊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我國旅遊業發展的頭10年中,由於飯店數量嚴重不足,交通運輸能力有限,致使很多海外遊客望而卻步。進入20世紀90年代,交通運輸及住宿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服務質量問題又成了制約我國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突出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來我國參觀遊覽的外國旅遊者人數,影響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水平。
4.產品價格
旅遊產品的價格直接影響旅遊者消費的支出,對旅遊者的流向和流量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旅遊費用的上升,如機票價格的上漲、旅館房費的提高等,將使來該國旅遊的旅遊者人數減少,遊客流向就會發生轉移。相反,旅遊費用的下降則會吸引更多的國際旅遊者赴該國旅行。
(二)社會經濟關係因素
旅遊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人民的相互交往過程。這種交往不會沒有任何基礎,相反,兩國(地)之間在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聯繫的密切程度,在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淵源關係、依賴狀態,在價值觀、習俗與社會制度方面的近似或差異程度,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
1.國際(區際)關係
兩國之間密切的政治、軍事和貿易交往會帶動旅遊規模的擴大,因為它創造了一種安全的氛圍,也能提供各種方便條件。而國家(或民族)之間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的淵源關係常常是激發人們尋根情結的動力。東亞與中國,美洲、大洋洲與歐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樣一種關係。建立在這種關係基礎上的旅遊,容易產生理解,也會有很多的方便,如語言交流等。
另外,在冷戰時期形成的東西方陣營對壘,對旅遊目的地選擇的定勢影響至今還沒有完全消除。西歐旅遊者主要在西歐區域內或越洋到北美旅遊,而東歐旅遊者以在東歐範圍內旅遊為主。
2.匯率
匯率是一國貨幣對另一國貨幣的比價。匯率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國際旅遊者的流向與流量。一國貨幣相對於另一國貨幣幣值的上升,將使來該國的另一國旅遊者人數減少,流向發生變化;相反,一國貨幣相對於另一國貨幣幣值的下跌,則會導致赴該國旅遊的另一國旅遊者人數增加。例如,20世紀末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使亞洲許多國家的貨幣紛紛貶值,亞洲出國旅遊人數大量減少。與此同時,赴泰國等亞洲國家旅遊的國際遊客則急劇增加。
3.宣傳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旅遊者處於各種旅遊廣告、宣傳和推銷活動的包圍之中,雖然旅遊者對一些誇大其詞的宣傳常產生反感情緒,卻又無法抵禦強大的旅遊宣傳活動對他們的影響。在選擇旅遊目的地,做出旅遊決策時,旅遊接待國企業和政府的宣傳活動對旅遊者的決策起著指導作用,甚至有決定性的影響。
4.政策
旅遊者的流向還受到各國發展旅遊業的政策的影響。很多國家為了發展旅遊業,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還有一些國家則紛紛開放邊境,互免旅遊簽證,提高了去該國旅遊的可進入性,以方便旅遊者前來觀光遊覽。
5.軍事
旅遊者外出旅遊是以人身、財物的安全為前提條件的,軍事行動將會使旅遊者改變初衷,改道前往其他安全的國家和地區。
6.政治
國與國之間政治關係的變化也會影響兩國旅遊業的發展,使旅遊者的流向發生變化。另外,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恐怖活動也會影響旅遊者的流向與流量。
7.社會
穩定的社會環境、熱情好客的人民能夠吸引外國旅遊者前來觀光遊覽。相反,對外國旅遊者不友好的態度、充滿敵意的言行會把旅遊者嚇跑。
世界旅遊客流的地域劃分
目前,國際上為了便於對旅遊客流和旅遊業發展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將整個世界根據地域劃分為六大地區,即歐洲地區、美洲地區、東亞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非洲地區和中東地區。世界旅遊組織設有相應的六個地區委員會。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2007年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數為9.24億人次,比2006年增加5200萬人次,增長6.2%,旅遊收入超過8000億美元。世界六大旅遊地區按順序排列是:
(一)歐洲地區
歐洲歷來是世界最大的旅遊市場,無論出國旅遊、國內旅遊還是國際旅遊接待均居世界之首。雖然歐洲在旅遊收入和接待人數上占世界市場的份額從1985年的52.47%和64.66%分別減至2000年的48.5%和57.1%,但接待仍居世界第一,而且年均增長率仍保持10.8%和4.5%。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為2.7%,這表明歐洲的入境旅遊已經處於成熟期;儘管增長速度低於東亞太平洋地區和美洲,但歐洲的基數大,絕對增長量依然十分可觀。從國別看,1999年國際旅遊收入除第1位為美國外,第2、3、4、5、6位均是歐洲的國家(西班牙第2位,法國第3位,義大利第4位,英國第5位,德國第6位)。出國旅遊花費最多的國家除第1位為美國外,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分居第2、4、5、6位。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歐洲依然是世界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
(二)東亞太平洋地區
東亞太平洋地區自2002年超過美洲成為世界第二大旅遊目的地以來,以自身的快速成長有力地促進了世界旅遊業的穩步增長,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為7.1%;’2007年為10%,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旅遊市場,也是國際旅遊迅速崛起的地區。以1985年至1994年這10年為例,其國際旅遊收入和接待人數的增長率均居世界各大旅遊市場前列。該區的國際旅遊收入和接待人數占世界市場的份額也分別從1985年的11.04%和9.42%增至1994年的18.35%和14.14%。亞太地區成為世界上遊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區。儘管亞洲金融危機給東亞太平洋地區諸多國家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是,國際旅遊市場客源流向漸趨東移仍是近10年來國際旅遊市場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也是未來國際旅遊發展的重要趨勢。本區內的主要客源國日本已成為世界五大旅遊輸出國之一。中國大陸的崛起舉世矚目。2007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為世界第4位,國際旅遊外匯收入為世界第5位,分別比1990年上升了8位和20位,成為排位上升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時,中國作為新興的客源國,1998年國際旅遊花費的排名列世界第9位,比1990年上升了3l位。國際旅遊業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還有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澳大利亞等。
(三)美洲地區
美洲地區由於“9·11”恐怖攻擊等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低迷,入境旅遊人數用了5年的時間才恢復到2000年的水平,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為l%;美洲的旅遊業發展水平從原來的僅次於歐洲排名世界第二大旅遊市場,滑落到東亞太平洋地區之後,位列第三。美洲旅遊市場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尤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旅遊業最發達。特別是美國,近年來,無論是出國旅遊花費還是國際旅遊收入都居世界各國之首。
(四)非洲地區
非洲地區的國際旅遊業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有較快增長,國際旅遊收入和接待人數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1%和7.5%,國際旅遊接待人數占世界市場的份額從1985年的2.96%增至1994年的3.3%,但由於非洲貨幣的大幅度貶值,同期國際旅遊收入卻由2.2%降至2.1%。儘管貨幣貶值影響了本區的旅遊外匯收入,但低廉的旅遊價格卻增強了對歐美和亞太地區部分遊客的吸引力,同時,本區又利用當地獨特的原始自然環境及遊客的獵奇心理開展了各種專項旅遊活動,吸引世界各地遊客。2000~2006年的平均增長速度為6.5%。主要來自於突尼西亞、摩洛哥、肯亞和南非等國家的貢獻,這些國家的旅遊業較發達。
(五)中東地區
中東是聯繫三大洲、溝通兩大洋的世界海陸空交通要衝,位置極為重要,對發展國際旅遊業本應是一種有利條件,但由於戰爭和政治的影響,國際旅遊接待人數和外匯收入占世界市場份額分別從1985年的1.90%和4.14%減至1994年的1.49%和1.14%,年均增長率出現負數。1995年,中東地區旅遊業發展最快,旅遊入境人數增長11.8%,旅遊收入增長29.7%。其中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的旅遊業發展較好。但“9·11”事件及隨後的緊張局勢,導致整箇中東地區2001年接待國際旅遊入境人數增長率比上年下降了8.8%。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為9.3%。
(六)南亞地區
南亞地區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家,旅遊業的發展比較落後且不穩定。該區的國際旅遊接待人數占世界市場份額從20世紀60年代的0.3%增至80年代的0.8%,又從1985年的0.78%降至1994年的0.7%,1998年又升至0.8%。近年來,由於印度政府對旅遊政策放寬,受到世界的關注。未來南亞地區的國際旅遊業將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可以預見,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世界旅遊業的主導市場仍然在歐洲。東亞太平洋地區幾乎與北美地區並駕齊驅。非洲地區也在迅速崛起。從總體上和長遠來看,國際旅遊業發展方興未艾,旅遊客源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現代旅遊市場變化更多的是表現在流向上而不是流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