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人口紅利是在消費人口紅利基礎上產生的,隨著我國旅遊消費和旅遊人數的快速增長,旅遊人口紅利隨之出現。旅遊人口紅利是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旅遊業迅速發展、國家利好政策等背景下產生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旅遊人口紅利
- 成因分析:擴大內需的迫切需要
- 旅遊產業:是以出遊行為的消費為基礎
- 產生背景:經濟持續發展
概念,相關概念,消費人口紅利,旅遊產業,產生背景,未來機遇,
概念
旅遊人口紅利與旅遊人次數和旅遊總收入有直接關係。旅遊人口紅利是指在一國或者一個地區旅遊發展過程中,出遊人口的比重較高,從而導致旅遊消費總量的增加,進而對經濟成長產生的潛在的額外效益。由於人均旅遊消費的增長快於人數增長,進而旅遊總收入的增長快於旅遊人次數的增長。
相關概念
消費人口紅利
消費人口紅利作為人口紅利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內涵顯然與人口紅利的概念有著直接聯繫。所謂人口消費紅利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口轉變過程中,所出現的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以及總撫養人口的比重較低,勞動適齡人口的比重較高,從而導致社會消費總量的增加,進而對經濟成長產生的潛在的額外效益。作為人口紅利的基本組成部分,人口消費紅利與人口生產紅利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二者在經濟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生變化。作為政府當局應當努力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係,以便充分兌現人口紅利和擴大內需,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
消費人口紅利的成因分析
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提高和撫養係數的降低只是人口消費紅利存在並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而不是唯一原因。儘管消費增加對經濟成長具有拉動作用,但是對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而言,消費增加可能是紅利也可能是負擔,因此,必須慎重考慮和認真分析擴大內需的現實必要性,從經濟發展需要出發積極促進人口消費紅利的有效轉化。消費人口紅利的成因主要有:
(一)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擴大內需的迫切需要
(三)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
(四)人口消費紅利的時效性
旅遊產業
理解旅遊人口紅利的前提,是理解旅遊產業的構成及其效應。旅遊產業,是以出遊行為的消費為基礎,由食住行游購娛等產業鏈緊密聯繫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結構,屬於內需型消費產業。從改革開放之前的“事業接待型”到2003年左右的“市場型”轉變、2006年左右的“休閒化升級”、2010年左右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確定”,我國旅遊產業的內涵不斷發展、形態不斷提升、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已經成為了各地打響品牌、促進內需、平衡城鄉二元結構、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抓手。
旅遊經濟的本質,是以“遊客搬運”為前提,形成遊客在異地進行規模消費,從而實現“消費搬運”的效應。這一搬運,是旅遊跨越區域,帶動目的地發展的最好手段。旅遊產業是一種引擎產業,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區域發展的綜合效應。我們把旅遊引導下的產業發展模式,概括為泛旅遊產業集群化模式。而旅遊界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主動把控泛旅遊產業整合理念,全力推進泛旅遊產業集群化進程,使旅遊產業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超越單一產業的主導型作用。
產生背景
經濟持續發展
我國仍處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也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在2012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所言:“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為中國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經濟危機提高了國家務實合作的可能性,有利於中國爭取到更好的外交和市場環境。從國內情況來看,支撐未來經濟成長的供需條件還較為優越。”
旅遊業發展迅速
我國旅遊業發展迅猛,據媒體報導,預計到2015年,旅遊行業總收入將達2.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國內旅遊人數將達33億人次,年均增長率為10%,旅遊消費占居民消費總量的比例將達10%。旅遊產業是聯動性較強的產業,產業鏈長,包含了食、住、行、游、購、娛等業態。旅遊消費在高速增長,在2014-2020期間中國旅遊人次數應該是可以保障平均10%以上增長的,那么,旅遊總收入的增長,就絕不會僅僅10%,而可能達到平均15-25%之間,因為人均消費的增長(基於人均收入加速增長)在2015-2035期間,比人數增長還要快。實際上,2010、2011兩年居民國內旅遊消費同比增長都達到23%以上。
《國民休閒綱要》頒布
2013年2月18日上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綱要指出,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職工帶薪年休假,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引導職工靈活安排全年休假時間。《國民休閒綱要》的頒布,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里程碑。《綱要》的出台,意味著國民的生活將進入一個新的高水準階段。在未來的生活中,旅遊休閒不僅是有錢有閒階層的專享,而將成為國民大眾生活的必需品,是幸福美麗中國的基本民生要素,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國民休閒綱要》應突出惠民利民,從六個方面推進實施:一是加大國民旅遊休閒宣傳教育力度,調動國民旅遊積極性;二是採取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旅遊休閒活動;三是適應國民需求,提供豐富多樣的旅遊產品;四是提供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的旅遊消費環境;五是以國民旅遊休閒為重點,完善國內旅遊管理;六是推出系列便民惠民措施,讓百姓得實惠。
制定和實施《國民休閒綱要》,推進休閒產業的大發展,有助於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有助於調整產業結構,推動服務業發展;有助於最佳化形成供需平衡、內外均衡的經濟結構,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由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轉變、由投資向消費轉變、由政府主導向發揮市場機制的功能轉變、由粗放型生產發展向注重集約生產和生活消費的發展轉變,是中國經濟下一步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也是建設一個供需平衡、內外均衡、健康穩定的大國經濟的戰略選擇。
制定和實施《國民休閒綱要》,改善國民休息、休閒和文化娛樂的環境,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進一步推動休閒產業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民生、提高國民福利,也能夠提升國民素質、提高人力資本存量;不僅對拉動內需、促進國內消費、擴大就業容量、緩解國際金融危機的壓力具有階段性的現實意義,更對最佳化消費結構、提升產業結構、消解社會矛盾、提高發展質量、提升國際形象、建設和諧社會等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未來機遇
中國在逐步喪失低價勞動力“人口紅利”之時,實際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消費“人口紅利”——13億人口中真正的中等收入階層的爆發性增長,是我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最大動力。而隨著我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國民休閒綱要》的頒布實施,“旅遊人口紅利”出現。這樣的“旅遊人口紅利”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但要讓其真正聚積、釋放,並有效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卻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一些旅遊企業已經出現了多種資本的混合狀態和多元化業態,企業進一步發展要突破以上限制和障礙,相關政策、法規必須要進行調整和改革以適應新情況和旅遊產業的新發展。
面對如此機遇,投資者的腳步也向著旅遊開發領域邁進。我國民資入市的三個限制。經濟學博士林峰認為,國家鼓勵民資主要集中在打破壟斷方面。同時,民資發展面臨三個限制:
一是資源。這些年,國家旅遊局引導的產業發展一直非常市場化,這點跟其它行業相比還是比較先進的。但是旅遊產業仍然有壟斷,主要是資源壟斷,集中在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自然資源區等方面。以保護為前提的旅遊資源開發,會對民資介入有一些界限、限制。
二是市場。一些市場也對民營企業有一些限制。例如,國有企業對於一些牌照的壟斷,包括對交通、線路、購物等市場的控制和壟斷,這是地區性政府對於區域市場的管理與壟斷之間產生的問題。
三是資本。金融資本對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也存在差別化對待。這其中涉及對關於門票質押資產模式的金融創新不夠,接受程度比較低造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