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商

旅蒙商,清代內地到蒙古地區進行貿易的商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漢商與回商,有山西幫、河北幫之分。初因清政府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入蒙地經商有種種限制:首先經批准領得“龍票”、“信票”,以為憑證,限期一年,禁止攜帶妻小、搭蓋房屋。屆期必返,不得藉故潛留。因每年一次往返,故名曰“行商”。後隨貿易禁弛,漸出現定點立戶開設固定店鋪的商人,名曰“座商”。一般均以茶、煙、糖、酒、綢緞、布匹、糧食、鞍具、皮靴、銅鐵器皿等交換牲畜和各種畜產品。通過以物易物、折合銀兩和賒銷等方式進行不等價交換。清後期,賒銷方式盛行,造成上自蒙古王公,下至牧民對旅蒙商的嚴重負債。無論座商、行商,皆具有明顯的封建行幫性質,是一種較落後的封建性商業資本。較大的旅蒙商往往與清政府及各級官員、蒙古王公上層相勾結,享有種種商業特權,壟斷蒙旗貿易。清代蒙古地區最大的旅蒙商號有大盛魁、元盛德、天義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