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洋Ⅰ級驅逐艦,裝備了“施基利”艦空飛彈系統,艦首、艦尾各布置了一座3S90型單臂式發射裝置及一個存儲24枚飛彈的彈庫,滿載排水量6000噸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旅洋Ⅰ級驅逐艦
- 滿載排水量:6000噸左右
- 下水日期:2002年5月25日
- 彈庫儲量:24枚飛彈
簡介
![旅洋Ⅰ型(052B 旅洋Ⅰ型(052B](/img/f/d0a/nBnauETM4kDZkVmMmF2YhZzM4QTMyU2YzQzY3QWYxMDNmNGMyEGMkdjYz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2002年5月25日,“旅洋”級Ⅰ型飛彈驅逐艦首艦在江南造船廠下水。
背景
概述
![中國海軍051級驅逐艦雄姿 中國海軍051級驅逐艦雄姿](/img/4/362/nBnauATNwUGZlFGN0IWYkF2N1MDMzU2MyczNiFTNwImYxMjYyETOzczN4E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旅洋”級的艦橋頂部同樣出現了與“現代”級的“音樂台”超視距雷達相似的圓形天線罩,同時還配置了2部“酒杯”電子偵察系統, 這充分說明該級艦具備了類似“現代”級的獨立超視距對海多目標攻擊能力。中國海軍一直十分重視水面艦艇的對海攻擊,30多年間先後發展了十幾個型號的反艦飛彈,已具備了中、遠距離對海攻擊能力,90年代中期已經出現了射程超過150千米的遠程反艦飛彈,超視距攻擊已成為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對海作戰時的基本模式。這就涉及到了目標探測和引導問題。國外一般通過艦載直升機、偵察機甚至衛星等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對於中國海軍來說,無論是艦載直升機、遠程偵察機還是衛星的數量和套用都還剛剛起步,因此如能依靠水面艦艇自身雷達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戰術和實戰意義,配合新一代反艦飛彈系統可以完全勝任新世紀對海攻擊作戰的要求。
“現代”級驅逐艦上的AK一630近防炮技術的引進同樣促進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對國內正在研製的多管近防武器系統產生了一定影響。AK一630的採購、使用成本都較低,安裝占用空間小,有利於中、小型艦艇的使用,可作為一種性價比較高的近程防禦系統取代中國海軍各類艦上裝備的雙管37毫米、30毫米、25毫米等小口徑艦炮。這樣,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的整體海上對空防禦及反導能力都將有一個質的提高,戰時生存能力也將會進一步提高。
由於採用了較多“現代”級上的武器和雷達系統,“旅洋”級在艦載武器布局和外部特徵上與“現代”級多少有些相似,這也體現出“現代”級對“旅洋”級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影響“旅洋”級的各種技術瓶頸均已通過“現代”級的引進而得到解決,加上國內新一代武器及電子系統的研製也接近完成,使得中國大型水面艦艇的研製能力至少前進了10~15年,也使中國海軍驅逐艦的發展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發展得失
首先,在艦體結構設計上,“旅洋”級的艦體尺寸由上一代“旅滬”級的144米增加到150多米,艦寬由16米增加到17米,滿載排水量由4500H~E增加到6000噸左右,艦上的容積和艦內空間有了極大提高,為安裝更多的武器系統、雷達電子設備及改善艦員居住條件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而且,“旅洋”級在設計中著重考慮了隱身性,結構設計上採取了諸如大斜角艦首、水線以上明顯外飄、上層建築及折線以上艦體內傾、上層建築較以前明顯低矮、艦面布置整潔、各轉角處均設計成圓弧或傾斜過渡、艦體中部的煙囪也使用了紅外抑制裝置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艦上最主要的紅外輻射源,大幅減小了“旅洋”級的雷達反射面積,比第二代“旅滬”級有了很大進步。但實際上,該級艦的隱身性並不十分出色,與同期建造的“江凱”級護衛艦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艦上的布局設計和武器系統的選擇影響了隱身效果,例如艦首、艦尾布置的2座“施基利”艦空飛彈單臂發射架、艦橋前部布置的4座多管幹擾發射裝置、外露布置的救生艇、反艦飛彈發射箱以及還不能稱得上簡潔的雷達、電子設備的配置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艦體設計所產生的良好隱身效果。可以說,“旅洋”級雖然在隱身性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和辦法,但並沒有放到特別重要的位置,綜合考慮並保證整體均衡的攻防能力才是其首要任務。
其次,“旅洋”級在武器布置上有不合理之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該級艦在設計中曾多次進行過修改、至少是艦體平台基本確定後由於不同時期在艦載武器的選擇上稍有不同而造成的。艦首處的“施基利”艦空飛彈發射架後部有一個面積很大的空間,目前只在兩側各布置了2座干擾火箭發射裝置,這對於空間有限的驅逐艦來說顯然是一個極大的浪費,而且如果僅為在艦首布置干擾火箭發射裝置而保留艦上空間並不符合常理設計。依筆者看,這個位置稍加改進後布置一座730近防系統完全沒有問題;或是將其作為艦橋的一部分,以使整體布置更為合理,空間利用率更高。目前的這種形式很可能是在最終選定“施基利”艦空飛彈系統後保留下來的,而這個平台的最初設計很可能並不是為“施基利”系統準備的,最有可能是為安裝“海紅旗”7艦空飛彈發射架和內藏式再裝填裝置(與“旅海”級艦首的配置相似)而預留的。這似乎可以說明在確定採用“施基利”艦空飛彈系統之前,“海紅旗”7可能仍是備選方案之一,這樣也就能較好地解釋艦尾“施基利”艦空飛彈的發射架為什麼會少見地被布置在艦體右側。雖然有人認為這樣設計是中國的獨創,可以很好地平衡左側直升機機庫產生的重量失衡,但實際上這個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一具SA—N—12艦空飛彈發射裝置及其下方儲存24枚飛彈的彈庫,加上各種機械、液壓、電氣設備總重大約接近50噸,即使採用10噸級直升機也很難達到平衡的目的,況且機庫內並非任何時間都停放著直升機,因此“平衡”觀點很難成立。水面艦艇武器系統的布置方式一般都採取沿艦體中軸線前後布置或沿中軸線呈左右對稱布置最為合理,可以很方便地避免不對稱布置所產生的失衡問題,特別是對於排水量不是很大的艦艇來說,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旅洋”級採用這種比較“另類”的設計,最大可能就是艦體尾部中軸線部位沒有合適的安裝位置,而最初設計時也並沒有考慮安裝“施基利”艦空飛彈系統,直到確定使用“施基利”系統後,為保證對空打擊範圍的全方位覆蓋,後部的發射裝置也就只能選擇在機庫右側平台進行安裝,這實際上是一個平衡各方面因素的折衷結果。但是,這種布置方式無論是對於保證艦體平台的橫向穩定性,還是提高整艦的低可探測性能都有很大影響。
再次,“旅洋”級仍是依靠較多國外技術完成的一級多用途驅逐艦,勢必在建造、使用以及與國產裝備、系統的整合方面產生一些問題(中國90年代初建造“旅滬”級驅逐艦時已對此有過極為深刻的體會)。如果不對主要引進技術進行深入的吸收、消化,保證主要引進裝備的後期供應,那么“旅洋”級的作戰能力能否達到設計指標就很難說了,至少其形成實際作戰能力的周期會很長。如果引進的裝備由於某種原因無法繼續獲得,那么“旅洋”級將會徹底喪失戰鬥力,這也是通過技術引進提高裝備性能所產生的最大弊端。
“旅洋”級驅逐艦雖然在某些地方存在一些不足,但總體技術性能仍然較為出色:前後2座SA—N一12艦空飛彈發射裝置(總備彈48枚)、艦體中部的16枚“鷹擊”83中程反艦飛彈、1座新一代100毫米中口徑速射艦炮、2座730近防武器系統、1架卡一28或直9反潛直升機、遠程對空探測雷達、數位化聲學探測和對抗系統、高速寬頻網路傳輸的作戰指揮系統、寬頻帶主/被動電子戰系統等完全可與國外90年代後出現的同噸位驅逐艦相媲美,在中國海軍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對未來大型水面艦艇的影響都要遠遠超過90年代初建造的“旅滬”級。
“旅洋”級的出現不僅填補了中國海軍驅逐艦長期缺乏區域防空能力的空白,同時對提高中國現代艦載武器和雷達、電子設備的研製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另外,“旅洋”級還可以分擔一些“現代”級繁重的區域防空任務,畢竟中國海軍中只有東海艦隊裝備有4艘“現代”級,而北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同樣需要改善各自的對空防禦能力,才能保證中國海軍整個海上對空防禦能力的實質性提高。繼續採購“現代”級不僅成本較高,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不便,不符合中國海軍長遠發展的要求。而通過“旅洋”級的建造,我們不僅實現了自行建造與“現代”級相同的具有區域防空能力的驅逐艦的目標,而且基本掌握了包括“施基利”艦載防空系統在內的幾乎所有引進技術、備的性能特點,極大地推動了國內相關領域的跨越式發展,達到了“一點突破、四處開花”的良好局面。這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新一代“江凱”改型護衛艦的產生。這種中國最新研製的護衛艦已經大量套用了“旅洋”級上經過國產化後的類似系統。雖然“江凱”改型護衛艦無法完全取代“旅洋”級的作用和地位,但完全可以擔負起“現代”級和“旅洋”級的海上區域防空重任。由於“江凱”改型在造價、使用、維護成本上都要明顯低於驅逐艦,因此為改善海上區域防空能力,這種護衛艦將會大量進入中國海軍。這種良好局面的出現正是中國通過“旅洋”級的建造獲得的,也是“旅洋”級對中國海軍最大的貢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