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頭,典故名。主要義項有:(1)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3)旄頭,即昴星,古代當作胡星,詩詞里用來借指外族入侵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旄頭
- 拼音:máo tóu
- 解釋:即昴星
- 典故:《漢書·天文志》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
基本信息
【詞目】旄頭
【拼音】máo tóu
【解釋】(1)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詳細釋義
(1)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 旦 遂招來郡國奸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閱其車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旄頭先敺。” 顏師古 註:“敺與‘驅’同……凡此旄頭先驅,皆天子之制。”
《後漢書·儒林傳上·楊政》:“武騎虎賁懼驚乘輿,舉弓射之,猶不肯去;旄頭又以戟叉 政 ,傷胷, 政 猶不退。”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漢書·天文志》:“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
唐 武元衡 《送徐員外還京》詩:“旄頭星未落,分手轆轤鳴。”
(3)昴星,古代當作胡星,詩詞里用來借指外族入侵者。
唐 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
宋 張元乾《水調歌頭·舉手釣鰲客》:“耳畔風波搖盪,身外功名飄忽,何路射旄頭?孤負男兒志,悵望故園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