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文
- 別名:旁聽哥,四大名校旁聽哥,復旦朗誦男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商丘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個人事跡,四所名校,復旦朗誦男,名校上課,社團經歷,內蒙古捐書,名師指路,自給自足,
人物簡介
張文,男,河南商丘人。四大名校旁聽哥,復旦朗誦男。 2008.09——2009.08,於復旦大學旁聽 2009.08——2010.06,於北京大學旁聽 2010.06——2011.06,於清華大學旁聽 2011.06——2012.07,於中國人民大學旁聽
個人事跡
四所名校
與一般學生4年讀完一所大學不同,張文用4年時間“讀”了4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6月,張文高考發揮失常,只能上一所省內的普通本科高校,懷著進京求學夢想的他來到北京的一所民辦高校。進校不久,張文感到失落:身邊的同學整天在混日子,抽菸、喝酒、打牌、翹課、通宵上網,“我不想被平庸,我要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張文作出一個決定:退學。“荀子五十遊學終成碩儒,孔子周遊列國弟子三千。我要走訪國內各頂尖大學,遍訪名師。”從2008年起,他在京滬的4所名校各旁聽一年。4年下來,張文聽了200多門課、100多場講座,積累了50萬字2000多頁的課堂筆記,還加入100多個社團。
復旦朗誦男
積極、刻苦,是張文遊學生活的寫照。在復旦的課堂上,張文總是“肆無忌憚”地提問,“大學裡就是要主動,就應該積極參與課堂,主動與老師交流。”中文系駱玉明教授的《古典詩詞導讀》是復旦的精品課程,駱教授主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朗誦,但回響者寥寥。在一次課上,駱教授再次邀請學生朗誦詩經中的《蒹葭》,周圍同學你望著我,我望著你。按捺不住的張文舉起手,登台朗誦起來。之後的課堂,張文一發不可收拾。
名校上課
在北京大學時,因為覺得“好課實在是太多了”,他在上午同時選3門課,所以準備了3支錄音筆。課前,張文在3棟教學樓間一路小跑送錄音筆,自己聽一門,下課再跑到另外兩個教室取錄音筆。晚上9點下課後,他來到未名湖畔,一邊散步、一邊聽白天的錄音。12點回到燕南園繼續聽,有時夜深了他聽著聽著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醒來又倒回來繼續聽。北大一年,張文先後用了6支錄音筆,壞了3支。 清華大學讓張文感受到另外一種不同的氛圍:“教室里坐得滿滿的,老師在前面講得激情滿懷,下面鴉雀無聲,同學們奮筆疾書記筆記。”“人大渾身散發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在人大的課堂上,同學與老師之間總是有著熱烈的爭論,這種爭論從課堂延續到老師的辦公室。”而人大密集的講座也讓張文大開眼界,“好多外國總統、中國的部長、經濟學家、商界名流登上人大講壇,真是應接不暇。”
社團經歷
上課、記筆記、聽錄音,並不是張文“大學生活”的全部。在北大,張文報名參加了100多個社團,足跡遍布各種學科興趣小組、文藝演出、講座論壇、體育運動、志願服務等。用張文的話說,加入這些社團是為了“完善人格、砥礪品德”。 張文做事積極主動、隨叫隨到,在操場上跑前跑後,拉桌子,擺板凳,爬樹扯橫幅。在社團負責人看來,張文不知疲倦、任勞任怨,於是給他一定的職位,為社團做事。
內蒙古捐書
張文認為自己做得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是去內蒙古一所高中捐贈圖書。他從一位家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根河市的學生處得知,根河市有半年時間是冰雪覆蓋,教育條件極差。 於是,張文找到辦活動時認識的兩位公司老總,希望他們能出資給根河二中圖書館添置圖書。他又輾轉聯繫上文化部原副部長丁一先生題寫館名,並邀請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院士題詞。最終,3500冊圖書送到了根河二中。
名師指路
在校園裡,張文熱衷於和學校里各種各樣的“牛人”打交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在張文看來,到一個學校首先要認識校長。 他在復旦大學時,就大膽地跑到楊玉良校長辦公室請教問題。他在北大的論壇上堵到周其鳳校長,就讓校長給他推薦精品課,周校長還勉勵他要好好利用北大的資源,廣泛接觸名師:“你這樣的學習方式比那些只拿文憑,整天混日子的同學更能學到真東西,北大學生應該向你學習。”張文也曾給清華顧秉林校長寫信,顧校長回信鼓勵他:不管你能不能拿到文憑,都要練就一身真本領。 對張文影響最深的是北大教授錢理群。張文聽了錢理群在北大的一場演講後,就慕名前去登門拜訪。錢理群對張文的遊學方式不無擔心:“你遊學,到各地聽課,這很好,但是沒有正規的學歷,就業會出現問題。你可以不在乎文憑,但你一定要在這幾年之內增長學識和能力。”他還建議張文參加一些志願活動,“這樣可以了解社會,立志做一個誠實的人,一個有益國家的人。” 當張文彷徨時,錢理群把自己的書——《我的精神自傳》送給他並鼓勵他:遊學貴在堅持,不可半途而廢;而當張文亦步亦趨遵從錢理群的每一個教導去讀書時,錢理群又提醒他:“張文,我覺得你有一個根本的問題,你總希望別人把什麼事情都告訴你,然後照章辦,你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學術上可以找人指導,但人生道路要自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