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軍(淮陰師範學院副校長)

施軍,1963年生,江蘇洪澤人。文學博士,現為淮陰師範學院副校長、教授,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目前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期小說敘事與象徵詩學研究”(09BZW05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軍
  • 出生地:江蘇洪澤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淮陰師範學院副校長、教授
新時期以來,小說創作象徵化的現象普遍存在。象徵作為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它帶給作者以及小說文本有關人類與世界終極價值的深度思考,而這正是使新時期小說具有哲學與詩性、抽象與形象、個性與共性相統一品性的主要因素所在。因此,“新時期小說敘事與象徵詩學研究”這一課題當有良好的研究空間和前景。但現有研究並不充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研究面比較狹窄。研究者多集中於對小說主題、人物形象的象徵性作出分析,而較少從象徵詩學本身的美學視角出發來解讀文本的雙層結構與象外之義的關係以及象徵詩學在功能指向上的意義等問題。(2)現有成果對象徵詩學理論的探討較少。象徵是個複雜的概念,曾引起黑格爾、桑塔耶納、鮑桑葵等眾多美學家的探討。象徵與不同文體創作融合後,將產生不同的文學表現形態,因此必須釐清一些理論問題,才能推動新時期小說象徵詩學研究的深化。
該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新時期小說象徵詩學的生成。界定象徵小說、小說中象徵手法等詩學概念,重點闡釋進入新時期以來,小說創作為什麼會出現普遍的象徵化傾向。(2)新時期小說作家的詩學理論及其批評實踐。論述新時期以來小說家對象徵詩學的理論探討,尋繹以象徵詩學視角進行文學批評的文本,從而總結新時期創作主體理論倡導與批評實踐對推動新時期小說象徵敘事的意義。(3)新時期小說象徵詩學敘事形態與審美特徵。論述象徵詩學如何與新時期小說融合的問題以及象徵詩學所帶來的小說審美的深度變化。(4)中西文化視野中的比照。從文體視角以及與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比照中,比較小說象徵與詩歌象徵、新時期小說象徵與西方小說象徵的異同。(5)具體象徵小說文本的破譯。通過個別文本闡述新時期小說象徵的豐富性。
通過研究,施軍認為:(1)新時期小說象徵敘事的生成受四個維度的影響,即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現代小說象徵詩學傳統、新時期小說內在發展的本質訴求以及新時期小說作家認知世界的深刻性。因此,象徵詩學的興起不僅是文的自覺,更是人的自覺的結果。(2)新時期小說象徵敘事形態體現在題材、結構與功能三個層面上。日常敘事的詩意表達、神鬼世界與動物世界的營造是新時期小說象徵題材形態的主要類型,而圓型象徵、線型象徵與點式象徵的分類則是其結構形態。新時期小說象徵的功能形態主要呈現出指向現實世界的政治型象徵、指向抽象的人生哲理的文化型象徵與指向心理意識的情緒型象徵。(3)新時期小說對象徵詩學的借鑑,通過表層事象與深層意蘊的二元結構模式對傳統單一寫實層面敘事進行顛覆,帶來小說審美的想像性與含蓄美、多義性與朦朧美、開闊性與深沉美等特點。
施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小說。近年來,他還主持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高校社科基金項目3項。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2部,在《文學評論》、《學海》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