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勞斯,B.

施特勞斯,B.,德國戲劇家、詩人、小說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特勞斯,B.
  • 國籍德國
  • 畢業院校: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
  • 職業:戲劇家、詩人、小說家
  • 出生地:薩勒河畔的瑙姆堡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所獲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生於薩勒河畔的瑙姆堡,父親是食品諮詢員。先後在科隆大學和慕尼黑大學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戲劇學和社會學。1967~1970年在漢諾瓦任《今日戲劇》編輯,並從事評論工作。1970~1975年在柏林哈勒河畔的柏林劇院任編劇和翻譯。此後一直作為專業作家生活在柏林。

主要作品

施特勞斯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三幕劇《重逢三部曲》(1977)寫的就是這個群體。醫生、演員、企業家、畫家、藥劑師、藝術協會經理等在參觀一個畫會的預展時聚集到一起,但誰也沒有興趣看畫,而只關心個人的當時處境。或者向別人訴說自己的婚姻危機,或者向別的異性表示傾慕,或者是夫妻間為兒子的教育問題而發生爭吵……然而誰也得不到別人的同情或愛。在這個世界上人人同床異夢,希望溝通是徒勞的。
1975年寫的三幕喜劇《熟悉的面孔,混雜的感情》,三對夫妻加一位魔術師,講的也是互相試圖溝通而進行徒勞的努力。此後施特勞斯的戲如《大與小》(1978)、《公園》(1984)、《女導遊》(1986)、《訪問者》(1988)、《落幕的合唱》(1991)、《均衡》(1993)、《伊薩卡》(1996)、《遺忘之吻》(1998)等都非常受歡迎。
繼第一部短篇集《瑪爾納斯姐妹》(1975)之後,1977年的短篇《題獻》和1980年的長篇《盧穆爾》,特別是1981年的短篇集《一對對,過往行人們》,均以觀察精細而大獲好評。20世紀90年代以來,施特勞斯不僅繼續從他的世界觀出發批判社會,而且還在哲學和詩學層面努力進行語言風格的變革。散文集《模仿者的錯誤》(1998)和《個別性的》(2000)都把矛頭指向日益嚴重的無文化社會。

所獲榮譽

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他的許多劇作在德國舞台上演,並被搬上30多個國家的舞台,因此頻頻獲獎,1989年獲得畢希納獎。

人物評價

他對現實持否定態度,認為世界是個荒誕的存在,千百年來改朝換代不過是以暴易暴,歷史的本質不會改變。人們的精神被扭曲了,看起來人們滿懷熱情追求愛,追求友情,渴望同情,但實際上是徒勞的。因為他們自己極端自私,只圖索取,不肯給予。不難看出,作家批判的鋒芒所向,依然是19世紀德國作家筆下那些庸碌而奸詐的小市民的變種,不過穿上了“中產階級”的服裝罷了。他在藝術上廣為汲取各種流派的滋養,從德國浪漫派到A.P.契訶夫、H.易卜生,到法蘭克福學派如T.W.阿多諾的美學等,並形成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他以對事物觀察的極端細緻精確著稱,並能抓住生活中或人物行動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細節加以諷刺性的描繪或誇張。
他掌握富有時代特點的語言風格,善於熟練地使用民間口語、行話。他突破了情節的線性敘述,以簡短生動的語言將生活碎片貫串起來,使人物的行動或言論具有煽惑性。其長、短篇小說和散文也備受重視。
他曾參加1968年激進的學生運動,後來疏遠了這股思潮。1993年在文化批判性的《漸強的山羊歌》一文中,卻對政治上替新納粹勢力張目的“左派”表示同情,受到輿論的批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