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鱘(史氏鱘)

全長30~141厘米時測定58尾:背鰭38~55,臀鰭21~30,背骨板12~17,側骨板32~46,腹骨板7~11,鰓耙35~38。頭長為全長的17.3~26.8%,尾柄長為全長的3.1~8.9%,尾柄高為全長的2.7~3.8%,吻長為頭長的32.5~52.2%。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施氏鱘(史氏鱘)
  • 拉丁學名: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 
  • 別稱:七粒浮子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鱘形目 
  • :鱘科 
  • :鱘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根據全長30~141厘米時測定58尾:背鰭38~55,臀鰭21~30,背骨板12~17,側骨板32~46,腹骨板7~11,鰓耙35~38。
頭長為全長的17.3~26.8%,尾柄長為全長的3.1~8.9%,尾柄高為全長的2.7~3.8%,吻長為頭長的32.5~52.2%。
鱘魚吻的形狀有很大的變異,有的吻呈銳三角形,有的象矛頭。頭長、吻長和尾柄長均隨著生長而縮小。
鱘魚的體形很象蝗魚。最明顯的區別是口小,嘴唇具有皺褶、形似花瓣。鰓膜不相連結。口的前方有二對須,橫生並列。吻的腹面、須的前方生有若干疣狀突起,由此得名七粒浮子。
背部為黑褐色或灰棕色,腹部銀白色。

生活習性

黑龍江的鱘魚不是洄游性魚類,棲息於砂礫底質的江段,行動遲緩,喜貼江底遊動,很少進入淺水區。冬季在大江深處越冬,解凍時游往產卵場所。
依魚的不同年齡而異。幼小個體主要以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幼蟲為對象,成魚除索食這些生物外,還食小型魚類,甚至以蛙為食。性成熟的個體在產卵期索食強度很低,這是與鰉魚不相同之處。解剖56尾鱘魚,大部分是空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