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築結構,歷史沿革,祠內作品,
建築結構
宗祠結構為五開間三進帶護厝,前設石庭,後附花園,系典型閩南硬歇山頂皇宮式建築,占地面積二千餘平方米。規制宏大,雕琢精巧,其布局嚴謹,石庭中各式旗桿參差而立,入門處,輝綠岩鏤空雕刻的碩大對獅凜凜生威。大門上刻著“施氏大宗祠”五個大字,莊重俊逸。中進大廳上有匾額曰“樹德堂”,神龕內奉祀始祖公暨衍派下顯貴者的牌位。後進為施琅專祠,塑有原明朝降將施琅的雕像。
施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系五開間三進帶護厝,前設石庭,後附花園,系典型閩南硬歇山頂皇宮式建築,整座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構架。中軸線由照牆、前埕、大門、中埕、前廳、後埕、後廳組成,左右有兩廊,左邊有火巷隔開,還有一列廂房。占地面積兩千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有1740多平方米。
歷史沿革
衙口施氏大宗祠位於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海禁內遷時祠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施琅重建。祠坐北朝南,由埕院、進門、廳堂、後堂、廂房組成,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3進5開間,硬山頂,木構架建築。後堂為施氏後人紀念施琅的專祠。祠記憶體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琅撰寫的宗祠落成紀事碑1方。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祠始建於明崇禎庚辰年(1640年),清順治辛丑年(1661年),沿海遷界因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命原明朝降將施琅帶清廷水師攻台後,翌年清廷展界,居民回遷。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施琅於故址重建之,迄今歷三百餘載。
祠內作品
祠內匾額琳琅滿目,富具內涵。後廳梁枋上懸掛皇帝賜予的“玉音”匾額。“勛德齊班馬范曹”、“忠勇性成”、“勛庸懋著”、“天下第一清官”(為施世倫立)、“彰信敦禮”、“錦堂萱茂”等額,皆源自康熙皇帝諭嘉或書賜施家之文。楹柱間綴滿對聯,真草隸篆書法,異彩紛呈。廡壁上嵌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琅親撰“為念丁卯年冬復建是祠”及施世綸等所立碑刻數方,記載建祠經由及族規族產,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