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厝扁擔術
- 批准時間:2022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遺產編號:Ⅵ-29
- 申報地區:泉州市泉港區
- 保護單位:泉港區施厝扁擔拳文化研究會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施厝扁擔術傳承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南少林武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泉南文化》——泉州少林寺研究專輯中記載: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詔焚泉州少林寺”。又據《泉港地方掌故》描述:泉州南少林寺被毀後,有一武僧馮海和尚劫後餘生,雙目失明,渾身燒傷,流落到惠北光德里東林鋪(今泉港區施厝村),被施、林、吳三姓鄉親收留救治,三年傷愈。馮海為感恩村民,始授南少林護寺秘傳武功。施姓得傳少林棍法後,在農村日常生活勞動中衍變為扁擔拳,現村民中仍有“食三年傳一支扁擔”的說法。林姓得傳耙法,居葵山(今外厝村);吳姓得傳槌法,居仙境村。故至今泉港一帶有“施厝扁擔、外厝耙、仙境槌”之說。
在施厝扁擔術傳人施聰榮的家裡還珍藏著一本已經流傳數代人的《少林傳授正宗秘方藥方》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前面大部分內容為藥方,翻到後面則出現“上下架式秘譜”——介紹扁擔拳七式、十四式、二十四式和三十六式的拳法。最後一頁註明為“少林扁擔拳術傳至邊海施氏子弟”、“杏隱·明”的字樣。據《泉南文化》中記載:杏隱禪師精通醫學和武技,他的《青草筆錄》中記載泉州少林寺的事跡甚詳。
施厝扁擔術諸多動作名稱仍沿用古少林之武術術語。明抗倭名將俞大猷所著的《劍經》中有:“我起流水漸進,他決來打我手……他起流水進,我後手略高牽,就進殺,大小門皆然。”,“起流水”是古武術術語,在早期的少林一式棍法中有此稱法,而在施厝扁擔拳拳譜中也保留著“流水”“斜流水”等術語。
泉州少林寺武僧團副團長釋理剛說:“扁擔拳的身法、招式及打法,均與少林寺的劍經棍法十分相似。”
清未民初,當地黑白旗械鬥不息,鄉間大興練武館,也培養出一大批扁擔拳高手。此後隨著施厝人的外出謀生和拳師的傳藝,施厝扁擔拳方始外傳,主要傳向惠安、莆仙、福清、廣東、海南、江西、浙江、台灣等地區及南洋諸國。解放前後因戰亂暫停了一段時間,“文化大革命”後有幾位老者又開館授藝,至今全村會操練扁擔拳的還有百餘人。
運動特色
施厝扁擔長六尺,是用上好、無斜紋的紅桷橧製作而成的,施厝村內有“扁擔”棍約百餘根。施厝扁擔術套路有:三斧開天、七步勢、十四式、二十四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一百零八式。招式勢勢相承,兼槍帶棍,拆練合一,沉穩緊湊,勢如破竹。功架結構嚴密,樸實無華。勁力剛、猛、快、粘,技法靈活多變,臨陣講究陰陽虛實,以快制慢,“順人之勢、借人之力”,穩紮穩打。其中諸多動作名稱仍沿用古少林之武術術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施厝扁擔術的保護和弘揚,對研究南少林棍法和拳術的傳播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傳承人物
施厝扁擔術的傳承人物有:施良文、施良玉、施順興、施瑞文、施紹興、麥秋榮、施龍順、林富金。
保護措施
2014年,施厝扁擔拳研究會成立,為傳承發展該拳種,研究南少林棍法和拳法的傳播及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發揮積極作用。
201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同時公布泉港區施厝扁擔拳文化研究會為“施厝扁擔術”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施厝扁擔術代表隊曾參加了泉州市老年人健身節表演並獲得優秀獎、參加泉港區千人健身活動的表演、參加泉港區第一屆運動會表演,並獲得特別獎。
主要活動
施厝扁擔術代表隊曾參與了泉港區旅遊宣傳片《山海泉港 》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