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元亮,1961年8月生,上海市嘉定縣婁塘人。以怡夢草齋、三思齋顏其室。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人物簡介,作品簡介,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在三十年的刀筆生涯中,先後拜陳巨來、方去疾先生為師,同時又得到了沙孟海、王個簃、葉露淵和王北嶽等前輩的獎掖。施元亮藝術風格的形成,是秉承了前賢的“印從書入,書從印入”的標準和較早將楚簡帛書引入篆刻創作的積累所得。由工整平穩轉入古樸奔放一路,把瑰麗奇譎的戰國楚文進行書風與印風、朱文與白文統一的處理後,納入個性流露中清剛激越所產生的意境高遠,顯示出“刀筆相融、爽顯勁風”獨特的篆刻語言。
作品簡介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法篆刻大展並獲獎,尤其在西泠印社主辦的前四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中三次榮獲全國50名優秀作品獎(最高獎);在2003年“上海市書法篆刻作品大展”中榮獲篆刻優秀作品獎(最高獎)。曾編著《花押印匯》、《施元亮作品集》,是當今海派印壇為數不多的優秀書法篆刻家。
海上篆刻,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因而有著豐富的藝術資源和多元的金石參照。特別是近年來,海上的中青年篆刻家在師承傳統、效法前賢的基礎上,精勤進取,變匯通融,呈現出鮮明的創意性、拓展性與新銳性。而施元亮在這方面頗為突出,其獨特的印風形態和奇逸的筆情刀趣,令人耳目一新。
施元亮的篆刻發蒙於近代“元朱文第一”的陳巨來先生,受到正統而嚴格的訓練,淵源有自,根基紮實。後又長期師從篆刻家、印學家方去疾先生,心摹手追,廣采博取,印藝日進,在海上印壇初露頭角。本來,他可以在此基礎上採用一種穩態的方式循序漸進,恪守師門。但他卻不安現狀,力求變法,銳意創新,以踐行方先生當年的叮囑:“印貴求變,不囿陳法。”然而,無論是變法還是創新,不能強求,更不能強制,需要理性地思考、睿智地抉擇和審美地認知。這就需要力戒從藝焦慮症和遠離功名浮躁病。為此,施元亮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段內,耐得寂寞而上下求索,多頭取法而轉益多師,開闊視野而探幽抉微。歷史地看,那些能開風立派的大家,都能尋找或是借代到一種變法的中介和更新的載體。如趙之謙從當時大量出土的鏡銘、詔版中吸取養料,移植入印。吳昌碩則以瓦甓、封泥、石鼓為變通途徑,成功地開出了“缶翁印派”。齊白石則從趙之謙偶一為之的“丁文尉”單刀急就將軍印中得到開悟,呈現了雄健強悍的“齊氏印風”。而當代韓天衡,則從草篆、鳥蟲書中尋到寶藏,終形成“韓流滾滾”之勢。
施元亮在確立了創新的理念後,孜孜不倦地尋覓突破的連線埠和變法的契機,後從戰國楚文中得到啟示,一種出現於二千多年前的古老文字,終於和一位當代篆刻家的審美追求和創作意識相遇相逢而爆出火花了。戰國楚文線條古樸奇崛、結體古奧奇譎,章法古穆奇逸,無疑是適合篆刻的藝術特性和刀筆形態的。但要移入方寸印面,在相當有限的棗栗空間中結字成印文,又必須要進行印面重新組合。經過了一番思考和嘗試後,施元亮展現在印面上的楚文已別開生面。其線條高古多變而靈動婉約,屈伸自如而縈拂有情,具有空間的穿插感和呼應性。其結體則開合自如而疏密有致,嚴謹相協而舒朗暢達,具有結構的整體性和變通性。記得陳克恕在《篆刻針度》中曾言:“篆故有體,而丰神流動,莊重典雅俱在筆法。”如“長樂未央”、“自強不息”等印的線條繁簡得當、古逸奇拙,結體則揖讓相兼、險峻朴穆,從而強化其印文的寫意性和情趣性。中國篆刻網0UH4@Lk:Q}:Y$[-OG
篆刻的章法在映帶變換之間、向背開合之中,所凸顯的是一種鮮明而生動的形式感與造型性。施元亮深得其中真奧。他從戰國楚文這一特定的印文出發,相當智慧地選擇了戰國古璽印的章法與之相匹配,採用了縱橫交錯與巧拙互用、變形誇張與並筆嵌合的分朱布白法,使其文字章法變幻莫測而炫動恣肆,印面布局的視覺效果相當豐富而新穎,不落俗套而自出機杼,如“品味典藏”採用了空中間而逼四邊的散點分布法,“雲中龍”則聚焦於中而舒展宏放,空間感頗為寬博。“吾道一以貫之”則上緊下松,於不經意間見法度自持。誠如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中談及章法時所言:“大約於俯仰向背之間,望之一氣貫注,便覺顧盼生姿、宛轉流通也。”
施元亮的用刀也頗有個性,為了能更好地凸顯戰國楚文蒼古奇譎的滄桑之感和豐約瑰麗的古典之氣,他以剛勁鬱勃的沖刀法為主,兼帶遒勁酣暢的披削切琢法,因而爽捷猛利,醇厚峻健,使印文線條見刀見筆,韻味盎然,展示了相當濃郁而淳正的金石氣息和刀筆質感。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的奏刀就像奏樂一樣,很是注意並講究節奏感和旋律性,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頓或挫,或澀或疾,均變化有自,這就使其運刀粗獷中見細膩,生辣中見持重,使刀石相交間展示出頗有語境的視覺性和的雕塑性,刀法美感頗為強烈。如他刻的“好風如水”、“龍山”、“和為貴”等印,刀法跌宕起伏而勁健強悍,骨力洞達而沖削相參,具有古璽之意韻及封泥之氣息,殊為不易地表現了“有意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