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樞海
- 別名:於德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1年7月25日
- 逝世日期:1988年2月6日
- 職業:評書演員
- 代表作品:《雍正劍俠圖》《大刀王五》
人物生平
自幼家境貧寒,酷愛評書藝術,最愛聽馬軫華的評書《混混兒論》。一九四四年拜師馬軫華學藝,是馬先生的關門弟子,自天津評書宗師王致久傳藝,是第十代樞輩弟子,他的師叔伯輩的都在天津,師兄弟很多,你大師伯蔣軫庭門下弟子很多,都在天津。於樞海尊師命去塘沽。
在塘沽以馬軫華真傳《混混兒論》而一炮打響,輾轉塘沽一年被稱為“小馬軫華”。於樞海刻苦鑽研,常和蔣軫庭、陳士和以及一些成名大家一起探討藝術,集百家之長為一身,使自身的書藝自成一派,獨具風格以他的爆、脆、快、帥,聲重字清,沉著穩健而贏得觀眾。一九四八年在東興市場上演《混混兒論》首場爆滿。書館掌柜找來一張李金鰲的畫象放在院子門口更曾加了氣分,場場爆滿從此爆響津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由於觀眾太多書館坐不下,應觀眾要求於樞海趕兩場,東興市場正地,萬恆書館燈晚。就是兩場觀眾仍然擠不動。這樣同門師兄弟及長輩師叔伯都非常不滿。在於母的勸說下,於樞海停演了一個月,緩和一下關係。
一九五零年,政府組建書曲隊,於樞海加入城相書曲隊,同時加入工會組織,並繳納會費。當時的會費是按個人收入的百分之一提取繳納,於樞海在全市書曲隊繳納會費是最高的,因為他的收入最高。1958年改定工資,給於樞海定的工資120元,當時最高工資是180元。
1953年政府號召改說新書,要宣傳黨的事業,於樞海是第一個回響者,放棄非常賺錢的傳統書目改說。當時文化局負責人耿樹清給於樞海送來一本剛出版的新書《新兒女英傳》,從這部書開始,於樞海改說新書,可是觀眾不愛聽,於樞海的收入減少,給家庭帶來經濟困難(全家八口人全靠於樞海的收入生活),但於樞海仍堅持著。
1957年7月1日,天津市第一屆曲藝雜技會演為黨的生日獻禮,於樞海以他自己改編整理的《一本軍事筆記》的片段榮獲一等獎表演獎,優秀節目獎兩項獎(會後合影照片為證,這張照片天津只有兩張,另一張在天津文史館。)
1958年帶領創作小組深入農村體驗生活,在天穆村用一年半的時間整理,蒐集資料走訪老幹部甘一、房玉嶺、馬順。這幾位都是當年在這一帶打游擊的回民支隊、津沽大隊的領導者。詳細的記錄下他們的親身經歷。伏於案頭夜以繼日創作出一部五十萬字的長篇大書《戰鬥在天穆村》並成功演出。
1961年在天津廣播電台錄製並播出了《國家機密》、《一零三號菸頭》、《淮河邊上的兒女》、《八一風暴》,中央廣播電台轉播過《八一風暴》,還有《孤墳鬼影》、《活捉陳常傑》、《戰鬥在敵人心臟》,由此獲得天津說新書第一人稱號。
1963年,去唐山開灤煤礦慰問演出。
1964年,應邀參加珠江電影製片拍攝的影片《大浪淘沙》,扮演一個日本商人。談到評書演員拍電影這事,當年,陳士和參加電影《六號門》拍攝,馬軫華也參加了在影片中扮演一個小角色。這兩位是評書界第一觸電人。事過不久相繼辭世,曲藝界笑談說他們兩位是被“電死”的。天緣巧合,一九六四年於樞海也拍電影也被“電著了”,事過兩年一九六六年空前劫難。於樞海的藝術生涯腰折。比那兩位被“電死”的還難受,歷血之作《戰鬥在天穆村》未能出版,對於樞海打擊很大。
1979年文化市場開放,於樞海重新登台,在紅橋區文化館四百八十人的劇場座無虛席。當時表演是《三俠五義》,人們怕買不到票要求買月票,賣出的月票達二百多張。於樞海輾轉各書場以他獨到表演風格贏得新老觀眾的喜爰。《三俠五義》、《雍正劍俠圖》、《小五義》是他這個時期演說的主要書目。
1980年,天津組建實驗曲藝團請於樞海去,他拒絕了,給他訂98元工資(這個時期父親自己上地演出每月收入三百元左右)。於樞海笑談這件事時說過;“又要和我玩鬼吹燈!團里徒侄徒孫輩的工資一百二,我拿九十八元。罷了,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帝王家不要,貨賣識家。識家也不要,留做保自身!”同年加入中國曲藝家協會。
在這一時期里於樞海蒐集大量的資料,改編整理出《大刀王五》,在天津台高級編緝張慶常的協助於1984年成功播出,反響極大,全國多家電台來信、來人邀請去錄音。可是他們不知道,於樞海已身患絕症,《大刀王五》是帶病堅持錄完的(是至今唯一保留完整的錄音)。各家電台的邀請都未能如願。
於樞海在病床整理改編《清宮十三朝》、《李自成》、《方臘傳》,歸納《雍正劍俠圖》、《三俠五義》手稿。其子當時在他身邊陪護,勸說別寫了身體要緊,於樞海老淚縱橫,說:“天不遐時,我來日不多。能給你們留下多少是多少,十年劫難燒了我所有的文稿,我現寫出來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留給你們好好保存一旦有識家拿出來,沒有識家!就當是對我的一個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