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朝俊
- 別名:朝俊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4年6月
- 逝世日期:1984年9月
出生背景,革命歷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解放戰爭,建國初期,人生成就,晚年生活,
出生背景
1904年6月河南省沈丘縣洪山鄉廟山李於莊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出生了一個苦娃子,他就是於朝俊,其父於芝盼弟兄4人,排行老大,他看到這個孩子來到人間,既高興更痛心,當時兵荒馬亂,連年災害,土地貧瘠,糧食歉收,使本來全家人一兩天吃不上一頓飯的情況變得更遭,因為又添了一張嘴,想到此時,於芝盼貼近孩子的小面孔,落下了辛酸的熱淚,由於饑寒交迫,日子難熬,又為了給朝俊找一條生路,在他十歲時候,其父就忍疼讓他離開家庭,到地主家當長工,以後於朝振、於朝榮、於朝鮮及三個女娃又相繼出生,使得生活更加難熬,一年冬, 一個外省被抓了壯丁的孩子因不忍苦難,生活折磨偷偷在夜間逃跑了出來,來到於莊,因於芝盼疼愛苦人的孩子,又聽了這個走投無路孤兒的訴說,他心軟了,於是決定把他收養起來,排行老五,這就是於朝俊弟兄五人的來歷。
革命歷程
中國工農紅軍
於朝俊看到家境的貧寒,父母的艱難,理解父母心情,為了餬口拖著瘦小的身軀,沒黑沒夜的給地主幹活,餵牲口、刨地、收、種莊稼樣樣都乾,吃的豬狗食,乾的牛馬活,就這樣一不如意或稍有滯慢就要遭到地主狗腿子的打罵,於朝俊不堪忍受這種折磨,於是懷著救國於苦難,救民於水火志向,在他17歲那年,即1921年冬天,毅然離家出走,1931年12月於朝俊參加了著名的寧都起義,隨即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中。於朝俊曾先後擔任時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的警衛員,紅五軍團總部警衛班長、警衛排長、中央軍委總部管理員和中央軍委總後勤部延安“西北菜”社(即中央招待所)主任,1932年6月參加了著名的“南雄、水口戰役”,據聶榮臻元帥回憶錄中記載“南雄、水口戰役”戰場上“屍橫遍野”河溝里水都變成了紅色,戰場景象之慘烈,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所罕見,而於朝俊在剛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初期,就經受了如此慘烈,如此悲狀的生與死、血與火的嚴峻考驗,隨後又親歷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這次反圍剿受毛澤東軍事思想影響,雖費了很大週摺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最終取得了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完全排斥了毛澤東領導的中央指揮權,才遭到嚴重失敗,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
進入了上有飛機狂轟爛炸,後有敵軍追擊阻截艱難征途,長徵到達貴州遵義,黨中央及時召開了我黨我軍史上著名的一次重要會議---遵義會議,這次會議全面總結了我黨前期經驗教訓,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此後由肖勁光出面徵求於朝俊到毛主席、周總理、朱德身邊工作的意見,據後來他本人回憶說,當時心裡有些害怕,自己沒文化,在這些大領導身邊工作萬一做不好出了岔子,就會影響大局,給革命帶來損失,處於這樣考慮,第一次談話沒有接受任務,結果幾天后肖勁光二次促膝做工作,於朝俊感到這是領導已定意圖,不能再推拖,也沒有再推拖的理由,於是勉強答應,抱著乾一段試試看想法,後來中央紅軍總部正式宣布命令,我被調任中央軍委總部任管理員,具體任務是直接負責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和總司令朱德其他中央軍委主要領導的日常生活,從此這位紅軍戰士於朝俊就與毛澤東主席及其他中央軍委領導朝夕相處,親自感受和親眼目睹了毛主席的大智大勇和雄才偉略,特別是在毛主席中央軍委的指揮下,親自參於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奔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這些世人皆知的大戰役大戰鬥,其間親身經歷了戰爭的艱辛和殘酷,在1935年10月,翻過了雪山,走出了草地,甩掉了追兵,勝利到達陝北,在陝北建起了革命根據地。在紅軍快要到達延安時,作為先遣人員的於朝俊,提前一個星期到達延安,首先對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的窯洞進行修整,搭好睡覺的炕砌好做飯的爐灶,並抽空熟悉周圍環境,為首長的日常生活起居,盡力做到安排周到,在以後工作中他為了調劑好生活,帶領其他警衛人員一起開荒種菜補貼一伙食,為了節省每一個銅板,他自己研製制菜盤子,他研製的盤子中間凸起,稍裝些菜就顯得豐盛,很受機關同志歡迎,為了節約柴草,他千方百計想法設法革新灶台,對灶台口大小,設定方向裡面空間,煙囪的高度都進行多方案設計和試砌,最終研究出起火塊、拉風大、出煙少,省人又省柴草的節能鍋灶,至今在延安農村中,民眾還在延用。
從1935年1月至1945年9月,從長征途中到抗戰勝利長達10年的歲月里,在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於朝俊始終在毛主席等幾位中央主要領導身邊工作,他在那極困難條件下,仍想方設法安排好,盡力改善好中央主要領導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環境,一次長征路上毛主席打擺子,低燒不退,十幾天時間他一直緊隨毛主席堅持行軍,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毛主席還教他學文化,學識字,到了延安,中央黨校開辦,毛主席第一批批准他到黨校學習,在他負責後勤服裝管理分發中,首先考慮中央領導的溫暖和部隊其他人員需要,從不想著自己,一年寒冬,部隊被服剛發過,毛主席發現他仍穿件單衣,就親自批發他一件棉襖,這件事使於朝俊非常感激毛主席的關懷,共產黨軍隊的官兵關係,使於朝俊終生牢記,如有一次於朝俊發現周總理床下有漬水,容易受寒,他就想法砍來一些樹枝,編成網墊在床下,從而保證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安全和休息。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建立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指示,於朝俊在延安從中央軍委總部機關的一批後勤管理幹部中挑選到東北戰場,先後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供給部管理科長、第四野戰軍後勤軍需部運輸科長、東北人民解放軍軍需部管理科長,參加了著名的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他盡職盡責,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組織運輸軍用物資送往前線,一次運輸軍用被裝,從東北到南昌,他第一個報名負責火車押運,當車行到途中,一列火車上的被裝突然冒煙起火,他發現後,第一個跳上起火的列車把已著火的被裝扔下車,在他帶領下及時進行了搶救,保護了軍備物資和火車運輸安全,使損失減到最低限度,出色完成了後勤保障和運輸任務。
建國初期
建國初期,於朝俊隨第四野戰軍南下,進駐華中重鎮武漢,繼續負責軍隊後勤保障工作,他先後擔任中南軍區(含六個省)軍需生產部管理科長和中南軍區後勤部生產管理局管理科長等職,當時中南軍區軍需生產部接管一批國民黨殘留工廠和建設一批新的軍工企業,為了啟動生產,在缺乏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缺乏技術人員的情況下,他上河南下廣東、去廣西、到湖南、赴江西,日夜操勞,足跡走遍中南六省,找人才學管理,求技術,經過艱辛努力,使這些新老軍工企業很快生產出部隊需要的武器彈藥和被服,有力的保障了中南軍區各部隊和支援了抗援朝及其他部隊後勤需求。
人生成就
1956年於朝俊被中央軍委援於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因身體原因積勞成疾,組織照顧他離職休養,離休後,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餘熱生輝,再做奉獻,發揚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精神,搞好傳幫帶,教育下一代,這是他的後半生重要活動內容,據不完全統計,他被部隊、工廠、機關、學校邀請作宣傳報告,400多場次,官兵、學生、工人等民眾達36萬多人次,他作報告不講條件,不計報酬,近地方步行,遠的地方搭車,有時坐順路的拖拉機,他作報告一無提綱,二無講搞,在報告中一不喝水二不休息,但語言生動,撲實無華,情節動人,反應強烈,平時他家的客廳和院子都是作報告的場合,常常坐滿了學生和戰士,他每次報告結束回到家中十分疲憊,有時不吃飯躺下就休息,有一次他腳被燙傷,傷口很久不能癒合,恰逢部隊3506廠召開全體幹部職工大會,請他作報告,他忍著疼痛,被人攙扶上講台,腳下還墊上東西,就那樣堅持作報告,他講領袖們高尚品德和豐功偉績,講勝利來之不易,以自已所見所聞的實事鼓青年人,據解放軍3506工廠室傳部王文廣回憶說“我轉入地方軍工系統在廠政治部宣傳部工作,一次邀請於老作報告,當時全廠6700多名職工,勞動服務公司2300名員工,子女學校1200名師生,因場地有限,安排四場報告,但當時省民政廳只批准他最多講二場,照顧他的身體,可他仍堅持連續講了四場,在他精神鼓舞下,全廠掀起了“四比”活動,請戰書貼滿科室,對促進推動軍工生產起了很大作用,文化大革命中,於老七十高齡,但他為保持部隊內部高度一致和高度團結,天天活躍在8201、8199部隊和武漢大學華東師大,科技大學做師生思想工作,立下汗馬功勞。
助人為樂,廣施善舉,是於朝俊老人的美德行為,三年自然災害的年代,物資缺乏,食品供應困難,大家面臨物資短缺和飢餓的挑戰。他的家庭只能用麥麩和大米摻合做飯,用槐花做餅,用胡蘿蔔、南瓜充飢,但於朝俊把田間種的幾百斤麥子磨成麵粉,無償的送給國營糧店。棉花收後送給周圍困難居民,養的雞鴨在逢年過節讓子女給困難民眾送去,所做善事,只有民眾知道,三五里路提起卓刀泉於老沒一個不稱讚的。
有一位老紅軍幹部去世後,家庭生活帶來困難,因這位老幹部與於朝俊關係很好,於朝俊就擔當起照顧老同志孤兒寡母的任務,經常不斷給他送去油和肉,為了幫助這位老幹部老伴養雞,他要子女送去雞飼料,春季到了,雞子容易發雞瘟,於朝俊就讓子女送去預防針劑,讓這位老幹部老伴非常感激,逢人便講,“於老每個月就拿那么多錢,除了養育四個孩子外,還結濟朋友,他不管對首長、對老百姓,在職不在職都一樣看待,真是大方厚道”。
他為別人付出多了,家庭自然就少了,孩子們勸他少管一點別人的閒事,他總是說:和過去比我們現在生活就夠好了,還有不少老百姓吃喝穿啥,我們應該知足了,他的言傳身教使子女們改變了觀念,稱他是活雷鋒。
晚年生活
於朝俊家住卓力泉一號,周圍幾百米沒人家, 門前是一條上坡路,而且人員車輛很多,於老常坐在門口休息,只要看到人拉車,行走艱難就馬上去幫助推車,記得一次,一個行人中暑,他立即把這人接到家中救治,待這人醒來後,一切恢復正常,於朝俊才讓他返家,還有一次,兩個農民來他家門口拾柴,到了中午又飢又餓,附近沒有任何東西,於朝俊知道他們是遠來客人,就硬請他們到家吃飯,並安排他們休息,類似這樣的事數不勝數。
於朝俊門前是條碎石子路,又是彎道,路溝常被山上衝下雜物堵塞,加之常年失修,大垃小坎,凸凹不平,於老就就用鋤頭和鍬去通水溝,挑來石子補路,有時扛掃帚掃馬路,不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位護路工,他還自購樹苗在路旁植樹、澆水、整枝,如有樹苗死了,他馬上補栽,在他努力下現已綠樹成蔭。
後來路修成瀝清路,由於坡度大轉彎急,經常發生交通事故,他就向有關部門反映,後經實地勘查,政府部門採納了他的意見,將路改道成直線,既縮短路程,又拉直了坡度,給行人車輛帶來方便,有效減少了事故發生。
於朝俊一直堅持兩個務必的要求,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他和一套布軍衣結下不解之緣,總是把一套紅軍衣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孩子多次勸他換件新的,他理也不理,但是對相親、對近鄰、對老部下子女對困難民眾總是慷慨解囊,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已外,更嚴格要求子女,不論子女在家、在校、在部隊上學直到參加工作,他時常注意孩子儀表和穿著,不能有任何特殊,他的子女冬天穿著件退役的軍棉襖,一年四季是球鞋一雙,夏天也不讓換涼鞋,上高中的大女兒利利一直軍裝纏身,髒了用濕布抹一抹,高中畢業合影時,她是借同學的衣服,但時間久了,孩子都很理解父親,都認為紅軍的後代,紅軍戰士的子女更應該繼承發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絲毫不能搞特殊,至今他的子女不論在哪單位乾什麼工作,聽叢組織安排,從不提任何條件和特殊要求。
於朝俊對領袖的感情不是一般深厚,這令他常憶不忘的是毛主席對他一生三特批,一是延安時親批讓他上延安軍政大學學習,二是一個冬天毛主席發現他衣著單簿,舊褲子上還有一個大洞,親批給他一件棉襖,三是1955年毛主席到武漢視察工作,親約於朝俊會面,在談話中了解到家庭情況後,親自批准他的工資每月201元,當時和他同級別的工資一般為每月100元,最高130元,這在其他同志 中一直是個謎。為此,在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時,於朝俊萬分悲痛,非去北京見毛主席最後一面不可。當時國家局勢非常嚴峻,進京人員嚴格控制,南方發往北京火車只能到石家莊,就動員轉車返回,於朝俊就不管這些,把毛主席對他的關懷作了反覆解釋,火車站負責人聽後非常感動,經請示作特殊情況。特殊解決,車站派出所張所長親自把他送上北京的列車並安排車警要照顧好老紅軍戰士,到北京後就住進了總後勤部招待所,他馬上與在京首長聯繫都沒有回音,氣氛十分緊張,靈堂設在人民大會堂,警戒線距會堂很遠,戒備森嚴,崗哨林立,於朝俊就和警衛員說,堅決要求看毛主席最後一眼,並自我介紹曾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經歷,對主席有深厚感情,他的舉動感動了在場所有人,後來警衛把情況如實報告給中央軍事委員會,在信訪處工作人員協助下,於朝俊進入弔唁大廳,在工作人員攙扶下來到毛主席遺象前,他在毛主席身邊工作情景常常浮在眼前,在弔唁大廳抑制不住悲痛,他嚎淘大哭,怕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後被多名警衛護送回到了住所。
於朝俊常說,“多少革命先烈在我們前面英勇犧牲了,我能平安活到今天,看到祖國之強大,人民之安樂,已經很知足了”。1977年,他不幸患上了肺癌,面對疾病,他沖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死神作頑強抗爭,在醫院他積極配合醫生護士們的工作,按要求服藥,並經常堅持到戶外活動,和病友交流,還勸慰其他病友,保持樂觀情緒,在醫院裡還不忘國家大事,對前來探視他的領導提部隊後勤裝備建設意見和建議,1984年9月18日於朝俊因病治療無效,病逝於湖北武昌市,終年80歲,《湖北日報》發布了訊息,3506軍工廠的領導和民眾連夜為他趕製軍裝,因為他戌馬一生,愛穿軍裝。這反映了他對人民軍隊特殊的感情。
遺體告別儀式很隆重,送花圈或發唁電錶示哀悼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同志 有: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人民政府,省委組織部、政法委、省委老幹部局,省民政廳、河南沈丘縣縣委、縣政府等幾十個單位,個人有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副主席康志清、何長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肖勇光、國務院國防工農副主任錢益民、南京部隊空軍政委肖前,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顧問沈運真,高級後勤學院政委李光雲,院主任郝希武,廣鄭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英家樹。
原中顧委委員、湖北省委書記兼省人大主任韓寧夫親自參加告別儀式,部隊、工廠、學校及生前好友共800多人,規格之高,場面之大,是同級別中的唯一,他畢生愛黨愛國愛軍隊,堅持原則,任勞任怨,生活艱辛,樂於助人,不計較職位高低,把人民牢記心上,用他默默地毫不張揚地為社會做出的貢獻,理所當然的迎得了社會給予他的深情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