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仲華

於仲華(1872年~1928年),民國年間鄒縣“匯泉水”商號掌柜,滕縣人。於仲華的經營方法、經營模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仲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72年
  • 逝世日期:1928年
於仲華於1910年在鄒縣城裡創辦商號“匯泉永”,原始資本10萬元,僱工30人。匯泉永主要經營土特產,即從當地收購土產發往上海等城市,返回時帶棉紗、煤油等商品。於仲華在經營上信奉“貨不停留利自生”,他以高於其他商號的價格收貨,又以低於其他商號的價格賣貨,以商品快進快銷,薄利多銷,盡力搶占市場先機。
緊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他要求駐上海、廣州、大津、青島的購銷員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每天都要發回一次商情信息。因此,他對南北鐵路沿線各地的市場變化了如指掌。1927年,青島因為外商競爭,造成煤油大降價,購銷員當機立斷,購進後獲得比上海進貨高5倍的利潤.為進一步發展,匯泉永於1927年買下董家的20間房子,擴大了門市和倉儲能力,增加了商品v蓋面。為取得更多的資金,匯泉永還發行“私票”,以票融資,從而擴大了資本,加快了資金周轉,提高了資金利用率。因此,匯泉永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不斷發展壯大。
匯泉永的發展嚴重威脅到當時鄒縣城裡另外兩家商號—“恆盛公”和“志德堂”的生存。兩家為對付欲在鄒縣商界獨占鰲頭的於仲華而尋求對策.他們分析認為,於仲華在經營管理上無懈可擊,只有匯泉永超發“私票”才有隙可乘,但必須等待他有貨無錢之時方可動作。
民國初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12年~1936年),鄒縣先後有大小70餘家商號發行“私票”。“私票”.類似於現行的有價代金券,可以替代“京錢”(即銀元、銅板)流通於市場,持票人可以隨時到發票的商號兌換全國流通的“京錢”。商家以“私票”替代現金在本地做生意,可以騰出或集中更多的現金在外地做生意,不失為商家融資的一種好辦法。當時,匯泉永發行的“私票”有很好的信譽,可以納錢糧、交稅款、標銀價,通行全縣,深受民眾信賴。於仲華自信前程似錦,想以更多的資金把生意做得更大,進而壟斷鄒縣市場。於是,“私票”就成了他手中的一張王牌。按照常規,發行“私票”須經商會認可,數額不能超過自有資產,並需官府備案。可是,於仲華認為,即便發的“私票”一時超過了自己的承兌能力也無關緊要,一是持票人不知底細;二是持票人兌現有時間差和地區差,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都來兌換。因此,他不顧自己的實際承兌能力,以超出自己實際資產的高數額大量發行“私票”。“私票”的大量發行,使匯泉永獲取了更多的資金,買賣也隨之成倍擴大。
1928年秋,上海出口商因發生沉船事故而延期進貨,造成於仲華發往上海的200萬斤花生米、紅棗、山枯等貨物全部積壓,欲轉他地銷售,又逢“梅雨”天氣受阻。這個訊息使匯泉永的對手們高興得拍案叫絕,他們進一步探知,匯泉永內部財務空虛、現金拮据,已經險象環生,陷入困境。此時,“恆盛公”和“志德堂”兩大商號認為搞垮匯泉永的機會終於來了,便串連眾商戶,暗中派人在城鄉大造輿論,說“匯泉永快倒閉啦,有匯泉永票子的快去兌換銅板、銀元,晚了就白搭啦,越快越好”。匯泉永門前頓時人如潮水,車馬擁擠不堪,人人捏著票子要兌現。
於仲華好像遇到了晴天霹靂。他要應付這個突如其來的複雜局面,但又籌措不到足夠的現金,便動員全店人員將個人及親友所存的錢統統借來承兌,並向滕縣、濟南的匯泉永分號求救。但是,鄒縣與濟南來回至少10天,況且濟南的現款也需要籌借,遠水不解近渴。匯泉永現金枯竭,不得不宣布停兌。然而,越是宣布停兌,擠兌的人就越多。一時間,匯泉永門前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
於仲華多次向擠兌的人許諾:稍等兒日,票子一定會毫釐不差地全部兌換。但事與願違,眾商戶非要兌現不可,更有匯泉永的對手們推波助瀾,承兌無門的持票人將於仲華告到了縣府。當時的鄒縣縣長減家稀聞訊後,對事情進行了調查,然後親自帶領警備隊封了匯泉永的門,下令清產抵債,吊銷營業執照,不準再行開業。
如此之下,匯泉永再也走投無路。剛愎自用、寧碎勿折的於仲華竟然掉進自設的陷阱,他對賬房先生說:“我身敗名裂,不想再活了。”他向賬房先生交代了相關事務後,撇下老小,懸樑自盡。時年56歲。
匯泉永擠兌事件轟動全縣,播及全省。1936年,山東省國民政府下令各縣停止使用“私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