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仙姑,又名於更,並不是古代人,是現代人,為反對封建婚姻,立志修佛不嫁,陽壽23載時不食,坐化而亡,被民間稱為貞節烈女。村民集資修塔,塔落成於1923年,她俗名於更,被尊奉為仙姑。現在在青島市李滄區於家下河建有於仙姑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仙姑
- 外文名: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嶗山山下
- 性別:女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在嶗山山下有個於家下河村,有農戶於守坊,生有一女,名更。其女“容止莊靜,生而好潔,性婉順”(摘自“於仙姑塔銘”--此塔銘作者為“前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顧問”,清末名家王序,“古不其廩生”書法家王錫極書,“膠澳督辦署參議張立珂校閱”,其塔銘內容翔實,非是杜撰。可作為傳說的參閱)。
人物生平
一日,其女與眾女伴遊玩梳洗樓,於泉水中撿得此桃,看起來不過平平常常一顆桃,且由於長時間浸潤在水中,桃子的下面已經有些爛。於姑娘用泉水將桃子洗淨,讓與眾姐妹,看到爛桃一顆,大家誰也不吃。最後仙姑自己吃下了。
回來的路上,天降雨。眾姐妹紛紛打傘遮雨,唯有於姑娘一人身上乾乾淨淨,未曾淋濕,一直到家(據傳有神靈為其打傘遮雨)。
自華樓一游歸家後,於仙姑不再吃飯,也很少喝水,終日打坐。緣自梳洗樓之仙桃也。
女大當嫁,漸漸,父母看於姑娘到了成婚的年齡,為其說媒。塔銘是這樣記載的:“長為議婚,則私於母曰,兒此生無塵世緣,強之嫁,即速之死矣,父母不聽”,婚期日近,“仙姑遂日夜閉目坐,不語亦不食,惟飲清水少許”。
一個大活人,長時間不吃不喝,她父親急了:哪有血肉之軀不吃喝而不死的,難道是我的德行不夠,招致我女兒身上出現邪祟之事嗎?
而於姑娘從此“不飲水”,兩日後忽然開口對她妹妹說:“父母恩今生難報矣”,說罷跏趺而逝,年僅二十三歲。三天后根據佛教的禮儀為其殮,令鄉鄰驚奇的是,於姑娘“體軟而輕,貌如生”,太不可思議了,“鄉鄰驚異,呼為仙姑”。大家決定立祀建塔以紀念仙姑和這件事情,可是他的父親不同意,最後還是建成了。原塔修建於1923年,可見於仙姑應是民國初年仙逝。
此傳說,在嶗山周圍廣大地區頗為流傳,我小時候就常聽母親講起。唯版本不同,內容略有出入而已。神奇的傳說代代流傳,信也?不信也?去看看更有說服力,於家後人今天仍舊繁衍在於家下河村,人丁興旺。
前幾年去憑弔過於仙姑塔,當時周圍一片菜地,今天再去,塔已經修葺一新,建了院牆,後面還正在蓋紀念堂。最重要的是,欣喜地看到,此塔已於2002年被列為“李滄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紀念碑文中寫道,李滄區政府在牽頭重修仙姑塔的過程中,得到了鄉鄰的大力支持。我感覺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政府,政府作了一件好事,使得百年文物得以流傳後世,不至於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
佛教裡面有一套看人的標準,看什麼人,就是看去世的人:“頂聖眼生天,心窩生人間,餓鬼從腹出,地獄腳底板”,什麼意思?就是如果去世的人,全身都涼透了,而頭頂即百會穴,猶溫,最後才涼,那么此人成佛做祖而去;以此類推,眼睛最後涼,則是升天,下面以此類推。嚴格地說,於仙姑不屬於佛門中人,她的去處也應該屬於“眼生天”這裡。
現存於仙姑家人老宅,說明於仙姑並非神話人物,但其經歷,就很傳奇了:比如她與村姑同在河邊洗衣,眼見電閃雷鳴大雨將至,村姑們紛紛起身往家趕,唯獨於仙姑是局外人,該怎么洗衣裳就怎么洗,有一在雨中往家“衝刺”的鄰居喊她,她說:“我淋不著,我的頭頂有傘呢”,鄰居怎么看也沒見到傘。大雨過後,滿村人都驚嘆於仙姑衣裳竟然沒有半點淋濕,而且她還從突發的河水中撈起一顆桃子,這顆桃子就是她吃了之後成神的“仙果”。據說仙姑到了女大當婚的年齡,眉清目秀,所以有不少說親人紛至沓來,她已預料到將來得道升天,所以說親過程中總有意想不到的蹊蹺事發生,阻斷了婚姻之路,當然也就無法婚嫁。但也有人對於仙姑抵抗家長制包辦婚姻絕食而逝提異議,因為這在當時實為大逆不道,怎么可能因此立塔?筆者認為另一種說法較為確切,即於仙姑能夠做到有益眾人的事情,因此受到厚愛,有人說於仙姑老宅的泥土沖水能夠去除百疾,於是人們將這處老宅里的鍋台、土炕的泥土取走等等,因此“造神”。
於仙姑不僅僅是於家下河的仙姑,傳說有一年上海突發大火,於仙姑正在天空雲遊,見狀用其撲扇扇了兩下,大火立即被撲滅。傳說當初建塔時,用的是極結實的木製圍欄、樓梯,就是上海信徒捐贈。文革時期,有人想把仙姑塔推倒,但無從下手,就將木欄拆除,又在塔的西南方開挖,試圖最終將仙姑塔推倒,今人意想不到的是仙姑塔極其堅實,根本無法推倒,似驗證仙姑的威力。一年僅23歲的民間女子由人變神,並因此立塔,殊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