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簡介
方爾謙(1871―1936)字地山,又章舟戒字無隅,別署大方,安徽人,同治年間舉人。1915年赴天津,為《津報》主撰社論,詞意精整。不僅文史學養深厚,且工聯語,長於詩詞。與弟澤山,文壇齋名,世稱“二方”。雅好集藏文物,尤以古泉為多。書法挻峭,有山林氣。曾任袁世凱家庭教師,袁克文曾從問業。《楓園畫友錄》晚年與袁克文等收藏家往來甚密,方氏與袁寒雲初為師生、後為親家。通版本、金石鑑別,好藏書,篤喜宋刻,僅得一部宋版《輿地廣記》38卷,因是黃丕烈的舊藏,遂自名藏書樓為“一廛一宋”樓。得有王士禎稿本2種,喜作詩一首,前四句為“十年生聚五車書,有有須知必有無。鬻及借人真細事,存亡敢說與身俱”。曾與李盛鐸、何震彝私自瓜分過敦煌經卷,他獲得唐人寫經300餘。購得百衲本書10數部,在江淮任職時,相繼注入20萬金,以購藏珍籍、書畫、古玩,自謙稱其藏書“有書百餘簏,書多常品無甚可貴”。倫明曾訪問過其家,方氏“盡出珍本相示”,令其“目不暇給”。
反袁稱帝
16歲以精研蒙古史提選撥貢生。無意仕進,於光緒十五年(1889)出門遠遊,就館授徒謀生。後任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教授。精於文史,美於鑑藏,長於考據,書法挺峭,尤善制聯,有“聯聖”之譽。“戊戌變法“後,常於報端發表評論,抨擊袁世凱。袁為籠絡其心,延為家庭教師。袁次子克文,與方感情篤甚,受方影響亦最深,曾諫其父不要稱帝,袁世凱怒而不聽。方唯恐遭害,與克文一道逃至天津日本租界,以賣字為生,並結為兒女姻親。民25年,逝於天津。
近代聯聖
方爾謙擅長書法和楹聯,被稱為“近代聯聖”。其楹聯,和明代
解縉、清代
紀昀一脈相承,尚智巧,尤於嵌字為拿手好戲,精妙無比,膾炙一時,馮幼衡《大千居士談對聯》一文中說:“他(指方)的聯對工夫,就算不是空前,也屬絕後,可惜他從不留稿”。巢章甫客居天津,曾搜羅方聯成冊,刊否待考。袁克文曾為印《無隅聯語》,待見。北大著名歷史教授周一良先生近年來積極輯錄
方地山散佚對聯。在友人及門生的幫助下,逐期檢閱了曾經刊載過方地山應時聯語的《北洋畫報》,終於收集到方氏的115條聯語,並連同父輩珍藏下來的方氏遺墨,彙編成為《大方聯語輯存》刊布於世,為我國近代文史瑰寶保存下了一宗珍貴的文學遺產。周先生評其聯云:“先生善詩詞,尤善於聯,雅言俗諺,情文相生,信口而成,聞者驚服,人稱聯聖。”。
個人生平
少年英才
方地山出生在揚州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才思敏捷。地山十四歲,弟澤山嬸應只僅十一歲,兄弟倆參加府試,雙雙中榜,同入黌宮,傳為美談。父親喜出望外,帶兄弟倆過江游焦山,山上有尊四面佛,方丈見他倆年齡尚幼,談吐不俗,有心試他們的才情,當即指著佛像口誦上聯:
面面皆空佛;
地山不假思索,朗聲應答:
高高在上人。
方丈合掌稱奇,隨即命小沙彌捧出筆硯,記下此聯。地山也不推辭,略一沉吟,提筆便寫:
面面皆空,佛也須有靠背;
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頭。
小地山此聯,可謂意象超逸,出語不凡。
結緣袁府
方地山少年並不得志,一直在外漂泊,1915年,他到天津主持《津報》筆政。因發表有關揭露日本侵略行徑的文章,言辭犀利,語氣峭拔,引起了袁世凱的注意。袁慕其才名,邀他到北京中南海總統府覲見。延聘他為兒子袁克文的家庭教師。方、袁兩家遂成世交。後方鞏厚擊鑽女方慶根,嫁袁世凱之孫、袁克文之子袁家嘏,兩家又成親家。方女與袁世凱孫結婚時,方曾作一聯:
萬方多難,三杯淡酒便成婚。
表面上看,聯語實事實寫。上聯謂兩家子女從小親近,訂婚從簡,僅相互交換一熱整戰頸枚古幣。下聯謂當時國家多難,婚事便移風移俗,喝幾杯淡酒成親了事。但在平淡之中極見匠心。“兩小無猜”、“萬方多難”分別由李白、杜甫詩句化出,而貼切無痕整希。寫“
古泉”不寫“古錢”,使對仗更工,且顯示出雙方的古雅。聯語自然流暢,借賀婚抒發了對時局的憂慮,更表現了作章旬海者開明、進步的新思想。
生性詼諧
方地山性喜詼諧,有一次,袁克文納姨太太,邀友朋小聚,正當酒酣耳熱之時,方地山即席書一聯相贈:
欲奪天無工,便指星分光,都難乞借;
何曾地不愛,怕入山妙手,總是空回。
聯前又戲題跋云:“寒雲眷漿良棄屬第十一人於佩文,小名巧寶,余甚涎之“.
1916年,袁世凱在萬眾唾罵中病死,方地山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他撰聯挽云:
誦瓊樓風雨之時,南國皆知公有子;
憶便殿笑談相對,北來未以我為臣。
此聯寫出了他和袁世凱的特殊關係,也表明他對袁世凱的隆遇深恩,縈繞在心,難釋於懷。但絕不是不明是非大義。
聯語將蔡比作
赤壁之戰時的
周瑜、“風塵三俠”中的
李靖,不僅用典精當,寓意深刻,而且也是對袁世凱倒行逆施、顛覆共和,危害國家和民族大業醜惡行徑的一種認識與評判。
1931年3月,袁克文患猩紅熱,年甫四十即去世,地山悲慟欲絕,揮淚撰聯:
李嶠是初唐時期與王勃、
楊炯齊名的風流才子,其品性高雅、才思敏捷,是後人所稱道的文章宿耆;
田疇是三國時期的隱逸高士,此人好讀書,善擊劍,適逢
董卓之亂,他率宗族及附從數百人避入深山之中,躬耕養親,百姓望風歸順,數年間聚至五千餘家。這副輓聯以
李嶠、田疇的典故設譬,僅用了寥寥十四個字,便將袁克文的處境、際遇與其秉賦、操守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及其給他本人所帶來的內心衝突刻畫得入木三分,且極富文采,實可謂是對這個出生於貴胄之家而又聰明絕頂風流才子的“蓋棺論定”。
方爾謙與畫家
張大千性情相投,結成忘年交。1934年,大千赴朝鮮,友人為其餞行,方爾謙即席作嵌名聯兩副相贈:
世界山河兩大;
平原道路幾千。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後更何人。
第二副尤為工巧,借清代畫家
朱耷(號八大山人)和龔賢(號“半千”),聯語巧嵌大千二字,不留痕跡.
方地山為人疏狂,尤喜狎妓攜游,在他留下的聯語中,有不少嵌名聯是贈給青樓女子的,但在其調侃戲謔之中仍不失妙語天成,珠聯璧合,且亦能寄情遣興,寫出真性情。如贈歌女妙玉聯:
妙語解頤,若不可言應更好;
玉人留我,敢雲且住便為佳。
又如贈歌女媛媛聯:
女室女家,我視如傳舍;
爰居爰處,人望若神仙。
又如::
來是空言,且借酒杯澆塊壘;
喜而不寐,坐看明月照嬋娟。(贈妓女來喜聯)
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身輕。(贈妓女馬掌聯)
楊柳岸曉風殘月;
牡丹亭奼紫燕紅。(贈妓月紅)
第二聯最為巧妙。上聯用
王昭君典故,下聯用趙飛燕故事。“馬掌”之名本來粗俗,未料經他匠心獨運,竟“化腐朽為神奇”。
又有贈妓小樓聯:
吹徹玉笙寒,休去倚欄,絮絮說東風昨夜;
生愁金漏轉,偶來聽雨,匆匆又深巷明朝。
表面上看,不見嵌名,細細讀去,卻是“明隱暗嵌”。上聯化用南唐李璟詞“小樓吹徹玉笙寒。”下聯化用唐詩“小樓昨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皆隱去“小樓”二字。
步入晚年後的方地山寓居天津,以鬻文賣字為生,自署落款為“大方”。他才思敏捷,作聯更多,所作的嵌名聯往往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故十數年間名揚沽上,人們常以爭獲其聯而為榮。其賀馬文季、羅韻玲九月結婚聯,公推名作:
金叵羅,合歡酒,黃花門第,三秋韻事斗玲瓏。
玉驄馬,一種名馬。
白眉,
馬姓之典。出《三國志·馬良傳》:蜀漢馬良,字季常,眉有白毛,才華出眾,兄五人,皆以“常”字為名。鄉諺云:“馬氏五常,
白眉最良。”金叵羅,酒杯名。馬文季,桐城派古文家馬其昶之子,有才名。羅韻玲,善藝菊。兩人九月結婚,故曰:“黃花門第”、“三秋韻事”。此聯切人、切事、切時、切景,韻味無窮。分聯敘說中不知不覺嵌上新婚夫婦姓名,不露斧痕。作聯作到這個份上,真可謂是空前絕後了。
不求仕進
方地山自青年時代起便不求仕進,不治生業,且又有錢便花,家無餘帑,更兼恃才傲物、放蕩不羈,而鬻字求售亦向無定例,以致老來落拓不堪,生計艱難,時常為衣食所虞。晚年曾寫一副春聯以記其哀:
埋愁無地,淚眼看天,嘆事事都如昨日;
剪紙為花,摶泥作果,又匆匆過了一年。
讀來不得不令人唏噓感嘆。但他始終安貧樂道,不改初衷,曾有自題聯云:
捐四品官,無地皮可刮;
賃三間屋,以天足自娛。
又書聯一副貼於自家門楣:
說破廊風雪甚么,不五鼎烹當五鼎食;
有醇酒婦人足矣,先天下樂後天下憂。
其生平操守,由此可略見一斑。
晚年方地山衣冠不整,鬚髮常蓬,但有所請,則有約必應,因而常遭一些人的冷眼,但他從不曾折腰屈膝,以媚事權貴而邀賞。一次,一位朋友請客聚會吃海鮮,他應邀出席。酒至半酣,旁人早已備好筆硯,座中客人紛紛請他書寫對聯。有某名士一旁見了頓生妒意,譏誚他有辱斯文。他淡淡一笑,即席撰聯寫道:
安知鳳凰不如我;
且食蛤蜊休問天。”
眾人見了,忍俊不禁啞然失笑,弄得那人下不了台。
因病逝世
1936年12月14日,方地山在天津病逝,相傳他病危之夕,醫生上門應診,勸他服藥。他對醫生笑道,我為君誦唐詩一句以為謝,即以手指滿嘴鬍鬚,吟道:“蓬門今始為君開。”醫生大笑:先生真名士也。次日即逝。《北洋畫報》挽曰:
聯堪稱聖,書已成家,沽上早知名,遺墨頓成和氏璧;
病已瀕危,心猶念國,中原何日定,思君怕成放翁詩。
人物評價
方地山一生,無論是嘻笑怒罵,佯狂放蕩,抑或是輕佻詼諧,不修邊幅,其實都只是其人生被扭曲後所折射出來的一種鏡像,從骨子裡看,他仍不失為一個磊落方正的誠篤君子。這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述及的一首詞中所寫的那樣:“歸所夢江都,乞糴誰輸,年來大事不糊塗……”
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頭。
小地山此聯,可謂意象超逸,出語不凡。
結緣袁府
方地山少年並不得志,一直在外漂泊,1915年,他到天津主持《津報》筆政。因發表有關揭露日本侵略行徑的文章,言辭犀利,語氣峭拔,引起了袁世凱的注意。袁慕其才名,邀他到北京中南海總統府覲見。延聘他為兒子袁克文的家庭教師。方、袁兩家遂成世交。後方女方慶根,嫁袁世凱之孫、袁克文之子袁家嘏,兩家又成親家。方女與袁世凱孫結婚時,方曾作一聯:
萬方多難,三杯淡酒便成婚。
表面上看,聯語實事實寫。上聯謂兩家子女從小親近,訂婚從簡,僅相互交換一枚古幣。下聯謂當時國家多難,婚事便移風移俗,喝幾杯淡酒成親了事。但在平淡之中極見匠心。“兩小無猜”、“萬方多難”分別由李白、杜甫詩句化出,而貼切無痕。寫“
古泉”不寫“古錢”,使對仗更工,且顯示出雙方的古雅。聯語自然流暢,借賀婚抒發了對時局的憂慮,更表現了作者開明、進步的新思想。
生性詼諧
方地山性喜詼諧,有一次,袁克文納姨太太,邀友朋小聚,正當酒酣耳熱之時,方地山即席書一聯相贈:
欲奪天無工,便指星分光,都難乞借;
何曾地不愛,怕入山妙手,總是空回。
聯前又戲題跋云:“寒雲眷屬第十一人於佩文,小名巧寶,余甚涎之“.
1916年,袁世凱在萬眾唾罵中病死,方地山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他撰聯挽云:
誦瓊樓風雨之時,南國皆知公有子;
憶便殿笑談相對,北來未以我為臣。
此聯寫出了他和袁世凱的特殊關係,也表明他對袁世凱的隆遇深恩,縈繞在心,難釋於懷。但絕不是不明是非大義。
聯語將蔡比作
赤壁之戰時的
周瑜、“風塵三俠”中的
李靖,不僅用典精當,寓意深刻,而且也是對袁世凱倒行逆施、顛覆共和,危害國家和民族大業醜惡行徑的一種認識與評判。
1931年3月,袁克文患猩紅熱,年甫四十即去世,地山悲慟欲絕,揮淚撰聯:
李嶠是初唐時期與王勃、
楊炯齊名的風流才子,其品性高雅、才思敏捷,是後人所稱道的文章宿耆;
田疇是三國時期的隱逸高士,此人好讀書,善擊劍,適逢
董卓之亂,他率宗族及附從數百人避入深山之中,躬耕養親,百姓望風歸順,數年間聚至五千餘家。這副輓聯以
李嶠、田疇的典故設譬,僅用了寥寥十四個字,便將袁克文的處境、際遇與其秉賦、操守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及其給他本人所帶來的內心衝突刻畫得入木三分,且極富文采,實可謂是對這個出生於貴胄之家而又聰明絕頂風流才子的“蓋棺論定”。
方爾謙與畫家
張大千性情相投,結成忘年交。1934年,大千赴朝鮮,友人為其餞行,方爾謙即席作嵌名聯兩副相贈:
世界山河兩大;
平原道路幾千。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後更何人。
第二副尤為工巧,借清代畫家
朱耷(號八大山人)和龔賢(號“半千”),聯語巧嵌大千二字,不留痕跡.
方地山為人疏狂,尤喜狎妓攜游,在他留下的聯語中,有不少嵌名聯是贈給青樓女子的,但在其調侃戲謔之中仍不失妙語天成,珠聯璧合,且亦能寄情遣興,寫出真性情。如贈歌女妙玉聯:
妙語解頤,若不可言應更好;
玉人留我,敢雲且住便為佳。
又如贈歌女媛媛聯:
女室女家,我視如傳舍;
爰居爰處,人望若神仙。
又如::
來是空言,且借酒杯澆塊壘;
喜而不寐,坐看明月照嬋娟。(贈妓女來喜聯)
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身輕。(贈妓女馬掌聯)
楊柳岸曉風殘月;
牡丹亭奼紫燕紅。(贈妓月紅)
第二聯最為巧妙。上聯用
王昭君典故,下聯用趙飛燕故事。“馬掌”之名本來粗俗,未料經他匠心獨運,竟“化腐朽為神奇”。
又有贈妓小樓聯:
吹徹玉笙寒,休去倚欄,絮絮說東風昨夜;
生愁金漏轉,偶來聽雨,匆匆又深巷明朝。
表面上看,不見嵌名,細細讀去,卻是“明隱暗嵌”。上聯化用南唐李璟詞“小樓吹徹玉笙寒。”下聯化用唐詩“小樓昨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皆隱去“小樓”二字。
步入晚年後的方地山寓居天津,以鬻文賣字為生,自署落款為“大方”。他才思敏捷,作聯更多,所作的嵌名聯往往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故十數年間名揚沽上,人們常以爭獲其聯而為榮。其賀馬文季、羅韻玲九月結婚聯,公推名作:
金叵羅,合歡酒,黃花門第,三秋韻事斗玲瓏。
玉驄馬,一種名馬。
白眉,
馬姓之典。出《三國志·馬良傳》:蜀漢馬良,字季常,眉有白毛,才華出眾,兄五人,皆以“常”字為名。鄉諺云:“馬氏五常,
白眉最良。”金叵羅,酒杯名。馬文季,桐城派古文家馬其昶之子,有才名。羅韻玲,善藝菊。兩人九月結婚,故曰:“黃花門第”、“三秋韻事”。此聯切人、切事、切時、切景,韻味無窮。分聯敘說中不知不覺嵌上新婚夫婦姓名,不露斧痕。作聯作到這個份上,真可謂是空前絕後了。
不求仕進
方地山自青年時代起便不求仕進,不治生業,且又有錢便花,家無餘帑,更兼恃才傲物、放蕩不羈,而鬻字求售亦向無定例,以致老來落拓不堪,生計艱難,時常為衣食所虞。晚年曾寫一副春聯以記其哀:
埋愁無地,淚眼看天,嘆事事都如昨日;
剪紙為花,摶泥作果,又匆匆過了一年。
讀來不得不令人唏噓感嘆。但他始終安貧樂道,不改初衷,曾有自題聯云:
捐四品官,無地皮可刮;
賃三間屋,以天足自娛。
又書聯一副貼於自家門楣:
說破廊風雪甚么,不五鼎烹當五鼎食;
有醇酒婦人足矣,先天下樂後天下憂。
其生平操守,由此可略見一斑。
晚年方地山衣冠不整,鬚髮常蓬,但有所請,則有約必應,因而常遭一些人的冷眼,但他從不曾折腰屈膝,以媚事權貴而邀賞。一次,一位朋友請客聚會吃海鮮,他應邀出席。酒至半酣,旁人早已備好筆硯,座中客人紛紛請他書寫對聯。有某名士一旁見了頓生妒意,譏誚他有辱斯文。他淡淡一笑,即席撰聯寫道:
安知鳳凰不如我;
且食蛤蜊休問天。”
眾人見了,忍俊不禁啞然失笑,弄得那人下不了台。
因病逝世
1936年12月14日,方地山在天津病逝,相傳他病危之夕,醫生上門應診,勸他服藥。他對醫生笑道,我為君誦唐詩一句以為謝,即以手指滿嘴鬍鬚,吟道:“蓬門今始為君開。”醫生大笑:先生真名士也。次日即逝。《北洋畫報》挽曰:
聯堪稱聖,書已成家,沽上早知名,遺墨頓成和氏璧;
病已瀕危,心猶念國,中原何日定,思君怕成放翁詩。
人物評價
方地山一生,無論是嘻笑怒罵,佯狂放蕩,抑或是輕佻詼諧,不修邊幅,其實都只是其人生被扭曲後所折射出來的一種鏡像,從骨子裡看,他仍不失為一個磊落方正的誠篤君子。這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述及的一首詞中所寫的那樣:“歸所夢江都,乞糴誰輸,年來大事不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