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澤壇俗稱祭壇、拜台,與天壇的圜丘壇相對應。因壇四周有一條按《周禮》中“夏至日祭地於澤中方丘”之說修建的方形澤渠而得名。方澤壇位於壇廟的南北中軸線上,是帝王祭祀“皇地抵神”(俗稱祭地)的壇台,也是地壇公園的主建築。這樣宏偉曠敞的祭地之壇不僅在我國、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當時是按照南京鐘山之北的“方丘壇”規制建造的。其形方,象徵“天圓地方”之傳說。壇面墁黃色大琉璃磚,象徵“天青地黃”。中心壇台分上下兩層,周有澤渠、外有壇兩重,四面各有欞星門。下層壇台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時奉安五嶽、五鎮、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水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瀆之神位,壇外東北部為望燈,與其對稱的西北部原有瘞坎一處。。壇下環繞有一水池,深八尺余,寬六尺。壇上層面積為六平方丈,下層約十餘平方丈,壇面明朝為黃色琉璃磚,清乾隆年間改用方石鋪砌。壇的下層東西兩側各有兩個石座,放置有“五嶽”、“五鎮”山形和“四海”、“四瀆”水型,均為東南向。壇外有紅牆身、黃琉璃瓦通脊頂矮牆兩重,矮牆四面各有欞星門,東、南、西各是一門二柱,惟北門是三門六柱。壇東北角有望燈台一座。壇南門外為皇祗室,西門外有神庫、神廚、祭器庫、樂器庫等... 1576年曾進行過整修;後來的壇面是遵照乾隆皇帝的旨諭建造的。壇面石上鑿了許多“O”形和“00”形的凹槽,就是供搭置黃幄時立桿繫繩之用的。
祭地禮儀源於遠古,據文字記載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史料中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於澤中方丘"之記載。至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禮制,即"周禮"。此後,歷代帝王均沿用周之禮制,於每年夏至祭地於澤中方丘,直至1891年清皇朝滅亡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