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欖(植物)

方欖(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方欖 (學名:Canarium bengalense Roxb.)是橄欖科橄欖屬植物。喬木,高可達25米,小枝有皮孔,幼部被稀疏的灰色短柔毛。托葉鑽形,被柔毛,小葉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堅紙質,葉面無毛,背面被柔毛,頂端驟狹漸尖,花序腋上生,雄花序為狹的聚傘圓錐花序,花近無毛;花絲合生一半以上。花盤在雄花中為管狀,流蘇狀。果序腋上生,果萼碟形,裂片稍反卷。果綠色,果核急尖至鈍或下凹,種子不育室輕度或強度退化以至消失。7-10月果期。

分布於孟加拉、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泰國、寮國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廣西(龍州)、雲南(西疇、屏邊)。

方欖果可食。種子油可制肥皂或作潤滑油。木材用途同橄欖。

(概述圖參考來源: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15-25米,胸徑75-120厘米。小枝粗1-1.5厘米,有皮孔,幼部被稀疏的灰色短柔毛;頂芽粗大,被黃色柔毛;髓部厚,周圍有封閉的柱狀木質部束。有托葉,著生於葉柄上距葉腋0.5毫米處,鑽形,被柔毛,早落,但托葉痕凸起可見。小葉5-6(-10)對,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4.5-6厘米,堅紙質,葉面無毛,背面被柔毛,脈上被平展的硬毛及柔毛,有時幾無毛;頂端驟狹漸尖,尖頭長1-1.5厘米;基部圓形,偏斜,常一側下延;邊緣波狀或全緣;側脈18-20(-25)對,彎拱,在背面凹起。
花序腋上生,雌花序不詳。雄花序為狹的聚傘圓錐花序,長30-40厘米,近無毛,分枝長3-4厘米,稀疏的二歧分叉,具花約7朵。花長約7毫米,近無毛;萼長2毫米,雄蕊6,無毛,花絲合生一半以上。花盤在雄花中為管狀,高1.5-1.8毫米,邊緣和外側密被直立的硬毛,在雌花中環狀,3淺裂,流蘇狀。雌蕊在雄花中小,密被絨毛。果序腋上生(距葉柄基部2-3厘米)或腋生,總狀,長5-8厘米,具果1-3。果萼碟形,3淺裂,直徑約8毫米,裂片稍反卷。果綠色,紡錘形具3凸肋,或倒卵形具3-4凸肋,頂端急尖或截平至下凹,遺有宿存柱頭,長4.5-5厘米,粗1.8-2厘米,無毛;果核急尖至鈍或下凹,切面銳三角形至圓形,核肋常突出達0.5厘米,核蓋厚1.5-3毫米,有中肋或無,種子1-2,不育室輕度或強度退化以至消失。果期7-10月。
該種葉的形狀、大小、毛被和果的形狀均有較大變異。如小葉有長圓形、披針形、卵形以至倒卵形等,果為紡錘形或倒卵形,具3個或4個凸肋,橫切面為銳三角形至圓形,核蓋有明顯的中肋或無,果頂端急尖、截平或下凹。

生長環境

方欖生長在海拔400-1300米的雜木林中。屬熱帶樹種,喜濕熱環境,中國廣西僅自然分布與最南部的熱帶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谷底,能耐0℃左右的極端低溫,但是苗期忌霜凍,喜歡疏鬆肥沃土壤,村邊宅旁多有種植,在貧瘠土、粘重土壤上生長不良。耐乾旱,少土的石灰岩山坡甚至石崖都能很好生長。喜光,幼樹稍耐蔭,多散生與村屯周邊闊葉林或濕潤的山谷雜木林中,方欖為上層喬木樹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泰國、寮國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廣西(龍州)、雲南(西疇、屏邊)。
方欖方欖

繁殖方法

採種與種子處理:方欖果期10-11月。果實成熟盛期上樹採摘,也可用竹竿敲打或搖動樹枝,將果實震落後在地面上收集。果肉與果核不易分離,外果皮和中果皮可以生食,脫出果核;也可以將果實淋濕堆漚,待果皮呈腐爛狀時裝入竹筐置於水中沖搗,洗淨後即得果核;亦可將新鮮果實用沸水浸5分鐘,果核與果肉分離,剝取種子,中和曬乾後即可播種或貯藏。種核千粒重4500-5100克。果核堅實,運輸或貯藏均較易。1個月以內的短期貯藏可以不做任何處理,堆室外即可。較長時間的貯藏需混以濕沙或用濕沙同種子分層堆積貯藏,貯藏期為4-6個月。
播種方法:播種育苗,種子休眠現象不明顯,發芽時的日均溫度約在18℃以上。種核堅硬,影響發芽,可採取下列措施催芽:將果核置於烈日下的水泥或石板地面暴曬,並趁熱置於冷水中浸泡,使得果核外表發生裂紋,播後易於吸水、或將種子置於濕沙床中,種子萌發後再移至圃地培育。播後1月發芽,多數果核發芽1株,少數發芽2-3株。可分開移植。苗木生長快,容器育苗可培育半年苗,雨季造林,裸根1年生苗造林亦有較高成活率。

栽培技術

選地栽植:方欖喜光、喜肥沃濕潤立地,應選擇石山谷地、窪地、山坡下部栽培,亦可作為四旁植樹樹種。生長快,整地規格宜高。穴狀整地,規格50厘米×50厘米×30厘米。早春或雨季栽植。
撫育管理:幼樹生長較快,應加強撫育,每年鏟草鬆土2次,清除雜草和惡性藤蔓,連續3年即可成林。

主要價值

方欖果可食,亦可榨油,油用於制肥皂或作潤滑油。
方欖方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